第五節 撚軍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撚軍之所以能堅持長期的戰争,客觀上是由于1864年以前清廷把主要軍事力量用于對付太平軍,隻用一部分力量對付撚軍和其他起義武裝,使撚軍的生存和發展獲得了比較有利的條件;主觀上則是由于撚軍本身具備不少優點和特點,并在鬥争過程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一)具有前仆後繼的鬥争一精一神 撚軍的基本成員是身受封建主義剝削和外國資本主義壓迫而陷入苦難深淵的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人民。
他們對統治階級懷有刻骨的仇恨,因而具有前仆後繼、奮不顧身的鬥争一精一神。
在十餘年的鬥争中,湧現出許多舉家從軍,“父兄死而子弟代”,英勇不屈,堅持鬥争的動人事迹。
正是這種不怕犧牲的鬥争一精一神,支持着廣大撚軍将士不畏險惡的環境,不顧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以刀矛等原始武器與裝備洋槍洋炮的清軍進行堅決的鬥争。
特别是太平天國失敗後,革命形勢處于低潮的情況下,仍能“披霜踏雪,萬苦不辭”,繼續堅持鬥争達四年之久。
(二)與人民群衆保持密切聯系 撚軍紀律嚴明,每到一地,非但不擾民害民,而且将地主豪紳的财物分給貧苦群衆,所以能得到廣大群衆的擁護與支持,使自己得以“因地為糧”①,“夜不紮營,散住村莊”②。
不僅如此,一些著名的戰鬥,如高樓寨、灞橋、羅家集之戰,都是在人民群衆支援配合下取得勝利的。
清軍則相反,“兵勇所到之處,肆行搶掠,民間被害甚深”①,因而激起人民的反對。
一些地方甚至構築堡寨,抗拒清軍,使清軍難于籌集糧食,影響行軍作戰。
曾國藩、李鴻章等竭力推行“築圩”、“查圩”和堅壁清野政策,千方百計隔絕撚軍和人尺群衆的聯系,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撚軍和人民群衆的關系是密切的。
撚軍之所以能堅持長期鬥争,是與人民群衆的支援分不開的。
(三)實行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方針 由于地域的接近和鬥争的需要,自1857年開始,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所部撚軍與陳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軍實行聯合作戰,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完全正确的。
對撚軍來說,當雉河集等地被清軍占領後,由于得到太平軍的支援,得以在淮河沿岸重新立定腳跟,堅持鬥争達四年之久。
對太平軍來說,撚軍在淮河沿岸的活動,牽制了自淮北南下的清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北部屏障的作用,使太平軍陳、李兩部得以比較放手地分别對付由湖北東進的湘軍和天京外圍的清軍。
正是由于互相配合作戰,使安徽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内保持着相對穩定的局面。
在此期間,撚軍還向太平軍學習了構築防禦工事等方面的技術,提高了防禦作戰能力。
清将勝保頗為驚奇地說:撚軍“挖壕築壘迥異從前,非有粵逆消息暗通,安能如此詭谲”②。
袁甲三也說:“數年以前之賊,不知溝壘可恃,專心以野戰為強。
自鹹豐七年以後,皆知深溝高壘,以守為戰,而攻剿愈覺費手。
”③太平軍方面,陳玉成、李秀成部在安徽戰場上,也注意運用撚軍迂回運動戰法,打了一些漂亮仗。
太平天國失敗後,撚軍張宗禹、任化邦等部,與賴文光、邱遠才所率的西北太平軍餘部決定合為一體,組成一支統一的新撚軍,這一決策也是非常适時和正确的。
如果不實行整編,各自獨立作戰,将很難堅持鬥争達四年之久。
(四)實行大規模的運動戰 撚軍和太平軍整編後,決定易步為騎,實行大規模的運動戰,這是與敵情、地形和武器裝備等條件相适應的。
當時,清廷已把主要一精一力用來對付撚軍,先是派遣僧格林沁的一精一銳騎兵,後又調集裝備新式槍炮和數量上占優勢的淮軍和湘軍,在豫、皖、蘇、魯、鄂等省的地方軍配合下,實行合圍兜剿。
而撚軍兵力少,武器裝備低劣,又是孤軍作戰。
如果實行陣地防禦作戰,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在這種情況下,撚軍領導者決定把部隊全部改為騎兵,充分發揮騎兵在平原曠野地區縱橫馳騁的特長,實行運動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避敵之長,補己之短,使清軍的槍炮優勢難以發揮,同時也彌補了撚軍武器裝備方面的劣勢。
實行運動戰的結果,使撚軍在戰略被動中取得了戰役戰鬥上的主動權。
撚軍的這一作戰形式,與同時期的農民起義武裝的偏重于城市攻防作戰相比較,都要高出一籌。
盡避後來東、西撚軍先後遭到失敗,但是,如果不實行機動靈活的運動戰,而是實行堂堂正正的陣地戰,無疑将會失敗得更快。
二、撚軍起義戰争的教訓 撚軍起義戰争為什麼最終失敗了呢?除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外,就政治軍事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眼光短淺,組織松散,形不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 撚軍的成員基本上是農民小生産者,既有反抗壓迫剝
(一)具有前仆後繼的鬥争一精一神 撚軍的基本成員是身受封建主義剝削和外國資本主義壓迫而陷入苦難深淵的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人民。
他們對統治階級懷有刻骨的仇恨,因而具有前仆後繼、奮不顧身的鬥争一精一神。
在十餘年的鬥争中,湧現出許多舉家從軍,“父兄死而子弟代”,英勇不屈,堅持鬥争的動人事迹。
正是這種不怕犧牲的鬥争一精一神,支持着廣大撚軍将士不畏險惡的環境,不顧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以刀矛等原始武器與裝備洋槍洋炮的清軍進行堅決的鬥争。
特别是
(二)與人民群衆保持密切聯系 撚軍紀律嚴明,每到一地,非但不擾民害民,而且将地主豪紳的财物分給貧苦群衆,所以能得到廣大群衆的擁護與支持,使自己得以“因地為糧”①,“夜不紮營,散住村莊”②。
不僅如此,一些著名的戰鬥,如高樓寨、灞橋、羅家集之戰,都是在人民群衆支援配合下取得勝利的。
清軍則相反,“兵勇所到之處,肆行搶掠,民間被害甚深”①,因而激起人民的反對。
一些地方甚至構築堡寨,抗拒清軍,使清軍難于籌集糧食,影響行軍作戰。
曾國藩、李鴻章等竭力推行“築圩”、“查圩”和堅壁清野政策,千方百計隔絕撚軍和人尺群衆的聯系,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撚軍和人民群衆的關系是密切的。
撚軍之所以能堅持長期鬥争,是與人民群衆的支援分不開的。
(三)實行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方針 由于地域的接近和鬥争的需要,自1857年開始,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所部撚軍與陳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軍實行聯合作戰,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完全正确的。
對撚軍來說,當雉河集等地被清軍占領後,由于得到太平軍的支援,得以在淮河沿岸重新立定腳跟,堅持鬥争達四年之久。
對太平軍來說,撚軍在淮河沿岸的活動,牽制了自淮北南下的清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北部屏障的作用,使太平軍陳、李兩部得以比較放手地分别對付由湖北東進的湘軍和天京外圍的清軍。
正是由于互相配合作戰,使安徽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内保持着相對穩定的局面。
在此期間,撚軍還向太平軍學習了構築防禦工事等方面的技術,提高了防禦作戰能力。
清将勝保頗為驚奇地說:撚軍“挖壕築壘迥異從前,非有粵逆消息暗通,安能如此詭谲”②。
袁甲三也說:“數年以前之賊,不知溝壘可恃,專心以野戰為強。
自鹹豐七年以後,皆知深溝高壘,以守為戰,而攻剿愈覺費手。
”③太平軍方面,陳玉成、李秀成部在安徽戰場上,也注意運用撚軍迂回運動戰法,打了一些漂亮仗。
太平天國失敗後,撚軍張宗禹、任化邦等部,與賴文光、邱遠才所率的西北太平軍餘部決定合為一體,組成一支統一的新撚軍,這一決策也是非常适時和正确的。
如果不實行整編,各自獨立作戰,将很難堅持鬥争達四年之久。
(四)實行大規模的運動戰 撚軍和太平軍整編後,決定易步為騎,實行大規模的運動戰,這是與敵情、地形和武器裝備等條件相适應的。
當時,清廷已把主要一精一力用來對付撚軍,先是派遣僧格林沁的一精一銳騎兵,後又調集裝備新式槍炮和數量上占優勢的淮軍和湘軍,在豫、皖、蘇、魯、鄂等省的地方軍配合下,實行合圍兜剿。
而撚軍兵力少,武器裝備低劣,又是孤軍作戰。
如果實行陣地防禦作戰,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在這種情況下,撚軍領導者決定把部隊全部改為騎兵,充分發揮騎兵在平原曠野地區縱橫馳騁的特長,實行運動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避敵之長,補己之短,使清軍的槍炮優勢難以發揮,同時也彌補了撚軍武器裝備方面的劣勢。
實行運動戰的結果,使撚軍在戰略被動中取得了戰役戰鬥上的主動權。
撚軍的這一作戰形式,與同時期的農民起義武裝的偏重于城市攻防作戰相比較,都要高出一籌。
盡避後來東、西撚軍先後遭到失敗,但是,如果不實行機動靈活的運動戰,而是實行堂堂正正的陣地戰,無疑将會失敗得更快。
二、撚軍起義戰争的教訓 撚軍起義戰争為什麼最終失敗了呢?除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外,就政治軍事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眼光短淺,組織松散,形不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 撚軍的成員基本上是農民小生産者,既有反抗壓迫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