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大明國”。
公推劉麗川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讨大元帥”,李鹹池為平胡大都督,陳阿林為左元帥,林阿福為右元帥,潘起亮為飛虎将軍。
其他首領也封以将軍、先鋒等名号。
劉麗川等發布告示,揭露清朝官吏的種種罪惡,表明起義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同時,嚴申軍紀:“不聽号令者斬,一奸一婬一婦女者斬,擄掠财物者斬,偷盜豬狗者斬。
”③起義軍的主張和行動,得到群衆的擁護,不少人自帶刀矛參加革命隊伍。
劉麗川、周立春為鞏固革命政權,擴大革命勢力,立即由上海、嘉定分兵出擊,于9月9日占寶山,10日破南彙,13日克川沙,17日占青浦。
從9月5日起,在十二天内,起義軍即攻占了六座縣城,聲威大振。
起義軍原拟乘勝占領太倉,向蘇州方向發展,後因蘇州的天地會起義組織遭清軍鎮壓,而進攻太倉又為清軍所阻,故折回嘉定,轉取守勢。
為了取得太平天國的領導與支援,劉麗川等遣專使攜帶給天王洪秀全的公文,分由水陸兩路前往金陵,要求天京當局速派大員前往上海主持軍政大事。
同時,宣布上海小刀會起義軍是“太平王的部屬,在太平王的指揮下一緻行動”,革命政權“奉行太平王的法令”①,并于9月下旬改用太平天國年号,豎一立太平天國旗幟,劉麗川也改稱“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讨大元帥”。
這時的小刀會起義軍,包括嘉定、青浦兩縣起義軍在内,總數萬人左右。
這些初起的義軍由于沒有戰鬥經驗,武器又多為小刀長矛,僅有少數鳥槍,因而戰鬥力較弱;但是,他們憑着勇敢的革命一精一神,卻能屢敗清軍。
二、上海城市保衛戰 (一)起義軍退保上海 起義軍占領上海等縣城後,不僅影響江浙漕糧的海運和清軍江南大營軍饷的供一應,而且使江南大營清軍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引起清廷及江蘇督撫的震驚。
他們急忙從各地一抽一調兵員,捐資募勇,企圖一舉消滅小刀會起義軍。
在周立春等率衆第二次占領嘉定後,欽差大臣向榮即從江南大營清軍中派出刑部主事劉存厚、雲南參将秦如虎統兵一千六百名,前往蘇州,歸兩江總督怡良調遣。
上海小刀會起義後,怡良随即調兵六百五十名,由署理江蘇按察使吉爾杭阿統帶,署江南提督和春也由鎮江分兵六百,交遊擊長桂率領,另由吳縣知縣丁一柄一恩帶勇一千三百餘名,前往圍堵。
不久,向榮又一抽一調官兵一千人,由新任總兵虎嵩林管帶前往增援,并由江南大營幫辦、署江蘇巡撫許乃钊節制圍攻起義軍的各部清軍(共計五千餘人)。
① 清軍的作戰方針是首先奪取上海附近各縣,最後集中力量進攻上海縣城。
1853年9月20日,丁一柄一恩部兵勇由太倉向嘉定進一逼一,潛伏一在嘉定城内的地主豪紳乘機糾集反動武裝充當内應,配合進攻。
起義軍與敵人進行了激烈巷戰,于22日撤離縣城。
之後,一部分在嘉定以西農村堅持鬥争,一部分在徐耀、周秀英(周立春之女)率領下,經南翔退入上海。
周立春在掩護部隊撤退時,力竭被俘,于蘇州英勇就義。
22日至27日,青浦、寶山、南彙、川沙的起義軍也在清軍和地主武裝的進攻下撤離縣城,退守上海。
從此,開始了上海縣城的保衛戰。
許乃钊在清軍攻占上海附近各縣之後,便于10月糾集各路清軍及上海附近各縣的地主武裝進一逼一上海,北面推進到蘇州河,在新閘一帶建立北營,南面推進到黃浦江下遊的盧家灣、小馬橋一帶,建立南營,以鉗形态勢夾擊上海城。
另有紅單船多艘,扼守吳淞口,并在黃浦江遊弋。
這時,起義軍雖然已由萬餘人減至數千人(有說三千人),且困守孤城,但上海城高牆厚,并儲有一定數量的糧彈,因而士氣高昂,決心固守待援(等待太平軍的到來),與清軍鬥争到底。
為了粉碎敵人的圍攻,他們先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反複宣傳推翻腐朽的滿清政一府和鏟除貪一官污吏的革命主張,拘捕擾亂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和混進城内的一奸一細,以鼓舞和安定士氣民心。
經濟上,宣布豁免地方捐稅,動員各鋪戶照常貿易,并派人秘密從常熟一帶購運米糧進城,實行配給制度,保障軍需民食。
軍事上,大力動員群衆參加戰鬥,并設女将軍和“孩兵局”;在高大建築物上開鑿槍眼,各要地增設炮台,于城外深挖陷坑,設置鐵蒺藜,并控制城東黃浦江及城郊的水陸要道;用土辦法自制火藥、子彈,并通過購買和動員散勇上繳等辦法多方補充槍支彈藥。
外交上,嚴正宣告起義軍“與太平軍已屬一體,今日之中華實已與外邦并駕齊驅”,并斥責美國侵略者暗助清軍,要求各國恪守中立。
① 上海小刀會起義軍戰士 (二)挫敗清軍的水陸夾擊 1853年10
公推劉麗川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讨大元帥”,李鹹池為平胡大都督,陳阿林為左元帥,林阿福為右元帥,潘起亮為飛虎将軍。
其他首領也封以将軍、先鋒等名号。
劉麗川等發布告示,揭露清朝官吏的種種罪惡,表明起義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同時,嚴申軍紀:“不聽号令者斬,一奸一婬一婦女者斬,擄掠财物者斬,偷盜豬狗者斬。
”③起義軍的主張和行動,得到群衆的擁護,不少人自帶刀矛參加革命隊伍。
劉麗川、周立春為鞏固革命政權,擴大革命勢力,立即由上海、嘉定分兵出擊,于9月9日占寶山,10日破南彙,13日克川沙,17日占青浦。
從9月5日起,在十二天内,起義軍即攻占了六座縣城,聲威大振。
起義軍原拟乘勝占領太倉,向蘇州方向發展,後因蘇州的天地會起義組織遭清軍鎮壓,而進攻太倉又為清軍所阻,故折回嘉定,轉取守勢。
為了取得
同時,宣布上海小刀會起義軍是“太平王的部屬,在太平王的指揮下一緻行動”,革命政權“奉行太平王的法令”①,并于9月下旬改用太平天國年号,豎一立太平天國旗幟,劉麗川也改稱“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讨大元帥”。
這時的小刀會起義軍,包括嘉定、青浦兩縣起義軍在内,總數萬人左右。
這些初起的義軍由于沒有戰鬥經驗,武器又多為小刀長矛,僅有少數鳥槍,因而戰鬥力較弱;但是,他們憑着勇敢的革命一精一神,卻能屢敗清軍。
二、上海城市保衛戰 (一)起義軍退保上海 起義軍占領上海等縣城後,不僅影響江浙漕糧的海運和清軍江南大營軍饷的供一應,而且使江南大營清軍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引起清廷及江蘇督撫的震驚。
他們急忙從各地一抽一調兵員,捐資募勇,企圖一舉消滅小刀會起義軍。
在周立春等率衆第二次占領嘉定後,欽差大臣向榮即從江南大營清軍中派出刑部主事劉存厚、雲南參将秦如虎統兵一千六百名,前往蘇州,歸兩江總督怡良調遣。
上海小刀會起義後,怡良随即調兵六百五十名,由署理江蘇按察使吉爾杭阿統帶,署江南提督和春也由鎮江分兵六百,交遊擊長桂率領,另由吳縣知縣丁一柄一恩帶勇一千三百餘名,前往圍堵。
不久,向榮又一抽一調官兵一千人,由新任總兵虎嵩林管帶前往增援,并由江南大營幫辦、署江蘇巡撫許乃钊節制圍攻起義軍的各部清軍(共計五千餘人)。
① 清軍的作戰方針是首先奪取上海附近各縣,最後集中力量進攻上海縣城。
1853年9月20日,丁一柄一恩部兵勇由太倉向嘉定進一逼一,潛伏一在嘉定城内的地主豪紳乘機糾集反動武裝充當内應,配合進攻。
起義軍與敵人進行了激烈巷戰,于22日撤離縣城。
之後,一部分在嘉定以西農村堅持鬥争,一部分在徐耀、周秀英(周立春之女)率領下,經南翔退入上海。
周立春在掩護部隊撤退時,力竭被俘,于蘇州英勇就義。
22日至27日,青浦、寶山、南彙、川沙的起義軍也在清軍和地主武裝的進攻下撤離縣城,退守上海。
從此,開始了上海縣城的保衛戰。
許乃钊在清軍攻占上海附近各縣之後,便于10月糾集各路清軍及上海附近各縣的地主武裝進一逼一上海,北面推進到蘇州河,在新閘一帶建立北營,南面推進到黃浦江下遊的盧家灣、小馬橋一帶,建立南營,以鉗形态勢夾擊上海城。
另有紅單船多艘,扼守吳淞口,并在黃浦江遊弋。
這時,起義軍雖然已由萬餘人減至數千人(有說三千人),且困守孤城,但上海城高牆厚,并儲有一定數量的糧彈,因而士氣高昂,決心固守待援(等待太平軍的到來),與清軍鬥争到底。
為了粉碎敵人的圍攻,他們先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反複宣傳推翻腐朽的滿清政一府和鏟除貪一官污吏的革命主張,拘捕擾亂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和混進城内的一奸一細,以鼓舞和安定士氣民心。
經濟上,宣布豁免地方捐稅,動員各鋪戶照常貿易,并派人秘密從常熟一帶購運米糧進城,實行配給制度,保障軍需民食。
軍事上,大力動員群衆參加戰鬥,并設女将軍和“孩兵局”;在高大建築物上開鑿槍眼,各要地增設炮台,于城外深挖陷坑,設置鐵蒺藜,并控制城東黃浦江及城郊的水陸要道;用土辦法自制火藥、子彈,并通過購買和動員散勇上繳等辦法多方補充槍支彈藥。
外交上,嚴正宣告起義軍“與太平軍已屬一體,今日之中華實已與外邦并駕齊驅”,并斥責美國侵略者暗助清軍,要求各國恪守中立。
① 上海小刀會起義軍戰士 (二)挫敗清軍的水陸夾擊 1853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