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撚軍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況下,分出一支部隊前往遠離中原戰場的西北地區,使兩支部隊之間無法配合作戰,既分散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又給清軍造成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根據當時的戰場形勢,撚軍應該集中兵力,而絕不應分散兵力,最多隻能實行近距離的分兵,即以一部分兵力用于牽制據守點、線的清軍,主要兵力用于尋找機會,逐一圍殲尾追的清軍。

    堅持實行這種戰法,積以時日,尚有可能改變戰場上的被動不利局面。

    如不用此策,則應集中兵力,及早入陝進川,利用當地的山險,人民的支援和清軍兵力薄弱等有利條件,開辟一個新的地區。

    這樣,堅持鬥争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

    賴文光曾率太平軍到陝西活動,當清軍圍攻天京時,終因距離過遠而無法救援。

    但他沒有接受這一教訓,仍然決定分兵入陝,而且還認為這樣可以造成“犄角之勢”,實在是缺乏戰略眼光的表現。

     撚軍領導者始終把解決糧食問題看得重于一切,這也是不妥當的。

    淮北撚軍隻顧外出“打糧”,而不顧家鄉的安危;後來的東、西撚軍,也因就糧于富庶地區,而不顧敵情、地形等其他重要條件,結果誤入絕地,被敵所困,加速了自己的敗亡。

    這都是戰略指導上的失誤。

     撚軍領導者在作戰指揮上的失策也是不少的。

    在初期,撚軍曾多次包圍歸德城,由于武器裝備低劣,沒有強攻堅城,這是對的。

    但不懂得利用圍城達到伏擊援軍的目的,往往一聞援兵到來,不管是多是少,便撤圍他走。

    在與太平軍聯合作戰時期,撚軍攻占了幾座城市,便由流動作戰轉為分兵守點,當清軍進攻時,采取單純防禦的方針,結果被動挨打,所據城市逐一丢失。

    當曾國藩、李鴻章等實行“聚兵防河”,“扼地兜剿”時,撚軍設法突出清軍的包圍圈是正确的,但在突圍作戰中,缺乏計劃一性一,表現得驚慌失措,盲目地東闖西突,以緻渡河作戰一再受挫。

    如果指揮員鎮定沉着,一方面對尾随的清軍殺幾個回馬槍,使其不敢緊追不舍,一方面作好渡河作戰的偵察和船筏等物資的準備,找到清軍河防的薄弱環節,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迅速搶渡,或集中兵力強行渡河,還是有可能突破清軍的運河、黃河等防線的。

    當時,撚軍中流傳着“不怕打而怕圍”①的說法,這既反映了撚軍敢于同清軍近戰拚搏,又反映了撚軍對清軍的圍堵存在着恐懼心理。

    正是這種恐懼心理,導緻了渡河突圍作戰的無計劃一性一。

    張宗禹雖然一度表現為驕傲輕敵,但當幾次突圍受挫時,馬上轉為喪失信心,盲目行動,最後造成西撚軍的全軍覆滅。

     (四)忽視部隊内部的純潔工作 撚軍中的叛變投敵事件不斷發生,與其他農民起義武裝相比,是頗為突出的一個問題。

    如六安、霍丘和鳳一陽一府縣兩城,均因有叛徒内應而相繼丢失;當僧格林沁軍進攻雉河集時,竟有一批撚首率部投降,使撚軍的力量大為削弱,淮北地區很快被清軍占領;主要撚軍首領張樂行、任化邦均死于叛徒之手。

    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撚軍的成份比較複雜,為數不少的遊民無産者不斷湧進隊伍中來,甚至一些中小地主也“糾衆而撚”。

    這些人在清軍剿撫兼施,特别是形勢惡化的情況下,容易被反動勢力收買,動搖變節。

    二是撚軍的主要首領張樂行本人就曾受過清朝官方“招安”,雖然後來堅持鬥争到底,但由于本身的污點,必然影響其理直氣壯地與投降傾向作鬥争。

    三是一些主要撚軍首領用人不當,不懂得純潔和鞏固部隊内部的重要一性一。

    作為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不僅要有不畏艱難險阻,與反動統治階級鬥争到底的堅強革命一精一神,而且必須善于用人選将,擦亮眼睛,随時注意清除混入革命隊伍中的“蛀蟲”。

    當然,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也是很難做到的。

     此外,撚軍對一團一練頭子苗沛霖等人缺乏應有的警惕。

    在階級矛盾激化,清王朝的統治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出現象一團一練頭子苗沛霖這樣的兩面派人物,是不足為怪的。

    但是,苗所代表的始終是地主階級的利益,他所夢寐以求的是建立一個封建割據的獨立王國;他與清王朝之間不過是狗咬狗的矛盾,但與人民之間卻是你死我活的鬥争,而且一開始就是進攻撚軍起家的。

    農民起義軍對待這種人物,當他開始聯合清軍進攻撚軍的時候,就應該堅決予以打擊,特别是當其羽一毛一未豐的時候,應決心将其消滅,或分化其内部。

    隻有這樣,才能發動群衆,擴大占領區,消除心腹之患。

    當苗的實力已經強大,難于一下子把他消滅,并在表面上願意聯合反清時,撚軍和太平軍可以與他采取某些聯合行動,共同對付進攻的清軍。

    但必須時刻防止他反戈相擊,背後插刀,避免處于腹背受敵措手不及的困境。

    由于張樂行、陳玉成等政治警惕一性一不高,缺乏對付兩面派的鬥争策略,結果上當吃虧。

    這也是不容忽視的曆史教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