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下:以先期入陝的劉松山所部老湘軍、郭寶昌所部皖軍、劉厚基所部湘軍和高連升所部楚軍共二萬一千餘人,為“剿撚之師”(高連升部為回民起義軍所牽制);以幫辦劉典所部楚軍和黃鼎所部川軍共八千餘人駐陝甘邊界,為“剿回之師”;其餘楚軍萬餘人,分駐鳳翔、宜君、華州、華一陰一、渭南、臨潼等地,策應各軍,為“兼讨回撚之師”。
左宗棠企圖割斷回民起義軍和西撚軍的聯系,把西撚軍圍困在渭河北岸的泾、洛兩水之間,将其殲滅後,再向回民起義軍進攻。
(四)西撚軍轉移陝北 左宗棠率軍入陝後,在陝清軍兵力增至約四萬人,裝備有洋槍洋炮。
西撚軍雖有數萬之衆,但除老弱婦孺外,能戰之兵隻有萬餘人,在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居于劣勢。
當時,西撚軍正盤旋于蒲城、富平、三原、泾一陽一一帶。
這一地區南有渭水,西有泾水(今泾河),東有洛水(今洛河)、黃河,北面則是山區,很不利于撚軍騎兵的縱橫馳騁。
為了擺脫左宗棠所部各軍的包圍,西撚軍決定向陝北轉移。
10月上旬,左宗棠與劉典、劉松山、李祥和、郭寶昌、高連升等進一步“商議方略”,策劃将撚軍消滅于泾水、洛水之間的具體部署。
西撚軍見各路敵軍日一逼一,便于10月24日由蒲城東南一帶北上白水,以馬隊猛攻渭北山區的清軍,突破包圍圈後,向中部(今黃陵)、洛川進軍,進入陝北地區,使左宗棠的圍殲計劃頓成泡影。
陝北高原塬、梁、峁、溝、壑相間,人民生活十分貧困。
西撚軍進入這一地區,作戰和補給都遇到不少困難,但畢竟擺脫了敵人的圍攻,加之當地清軍力量比較薄弱,便于休整。
其次,陝北是回漢農民起義軍主要活動地區,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援。
再次,即将進入初冬季節,黃河冰凍,一旦左宗棠的重兵追來,可以渡河入晉。
所以,在當時的形勢下,撚軍北上陝北,對于保存自己和爾後的行動,還是比較有利的。
西撚軍進入陝北後,甘肅東部和南部的回民起義軍仍積極向東發展,配合作戰。
10月底,西撚軍一部進攻鄜州(今富縣)不克,北攻甘泉。
11月上旬,一部進占安塞,主力活動于宜川、延長之間。
劉松山、郭寶昌“■思催隊緊追”,便率部由中部東渡洛水,向宜川進發。
11月14日,回民起義軍在中部大賢村截擊尚未渡洛的劉松山部後隊,殺其部将李祥和。
11月17日,西撚軍北占延川,進向清澗,接着于22日配合回民起義軍占領綏德州(今綏德)。
西撚軍在陝西的活動,促進了這一地區革命形勢的高漲。
12月3日,左宗棠在奏折中驚恐地說:“撚自南而北千有餘裡,回自西而東亦千有餘裡”,“現在局勢艱危,州縣城池疊陷”。
①可是,就在這時,張宗禹收到了被困于山東的東撚軍求援的急信。
為了實踐“誓同生死,萬苦不辭”的誓言,張宗禹等決定立刻離開陝北,去援救自己的戰友。
六、西撚軍的覆沒 (一)挺一進直隸 張宗禹等原拟率軍南出潼關,由河南轉赴山東援救東撚軍。
後來又決定進軍河北,威脅京畿①,把清軍吸引到自己周圍,以達援救東撚軍的目的。
這個類似圍魏救趙的計劃,在當時來說,還是可取的。
可惜東撚軍很快失敗了,結果西撚軍非但未達目的,反使自己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而不能自拔。
1867年12月上旬,張宗禹率西撚軍二萬餘人由綏德急速南下,于17日進到宜川境内的黃河西岸。
當晚,張禹爵率五百人為先鋒,張宗禹率大隊随後,乘北風大作之際,在宜川東面壺口一帶履冰搶渡黃河成功,乘勝占領了山西吉州(今吉縣)、鄉甯,接着南下河津,圍攻稷山縣城。
這時,劉松山、郭寶昌等部清軍已渡河跟蹤追擊。
為了迷惑和擺脫敵人,張宗禹等決定率撚軍北上,佯作進攻太原之勢,便于12月24日撤稷山之圍,由绛州(今新绛)北進臨汾、洪洞。
當劉松山、郭寶昌等部清軍亦跟蹤北上時,西撚軍突然轉兵南下,途經曲沃、绛縣,于1868年1月初越過中條山,進至河南濟源城下。
河南巡撫李鶴章急忙調兵馳援,并從山東迅速調回張曜、宋慶兩部豫軍。
張宗禹立即率軍經修武、新鄉、湯一陰一、臨漳,于1月27日渡過漳河,進入直隸境内。
接着,經磁州(今磁縣)、雞澤、隆平(今隆堯)、新河北上,于2月1日在束鹿所屬的周家莊渡過滹沱河,複經定州(今定縣)、望都北進至保定、滿城一帶。
西撚軍突然出現在直隸南部,使清廷慌了手腳,連下谕旨,調兵遣将,防衛京師,于是各地“勤王”之師接踵趕來。
山東巡撫丁寶桢率軍進入直隸雄縣一帶,河南巡撫李鶴年率軍抵磁州。
已從陝西出潼關進入山西南部的左宗棠也率部于2月15日抵達直隸獲鹿,接着,紮大營于定州。
清廷仍任命他為前線總指揮。
李鴻章因未能總攬攻撚大權,心懷不滿,借口休整,行動稍緩,經清廷嚴诏催促,才命潘鼎新、周盛傳、周盛波、善慶、郭松林、楊鼎勳等部先後進入直隸景州、安平。
此外,安徽清軍也進入直隸;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率洋槍隊布防天津;直隸總督官文率部往援保定;連警衛圓明園的馬隊也調往涿州(今涿縣)防剿。
集結在直隸中部、南部的清軍共約十餘萬人。
為了彌合左宗棠與李鴻章間的矛盾,清廷于2月底命恭親王奕為大将軍,左宗棠、李鴻章為參贊大臣。
各路統兵大臣及督撫等均歸恭親王節制,以一事權。
西撚軍的行動确實調動了清軍,但也使自己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困難局面。
2月5日,西撚軍于滿城為道員餘承恩部所敗,東南走祁州(今安國)、饒一陽一。
2月中下旬,西撚軍在饒一陽一、獻縣一帶活動時,即陷入了湘軍劉松山、郭松林部,淮軍楊鼎勳部,皖軍郭寶昌、程文炳部,豫軍張曜、宋慶等部的包圍之中,3月16日,撚軍因連日奔馳,疲憊不堪,疏于戒備,結果在饒一陽一東北一帶遭清軍襲擊,部隊傷亡很大,特别是邱遠才、張禹爵兩員為敵人所害怕的戰将同時犧牲,使士氣大受影響。
(二)轉戰豫魯 為了擺脫敵人重兵圍困,張宗禹率軍南走,于3月18日從晉州(今晉縣)西南的桃園、相古村等處渡過滹沱河,後經甯晉、新河、巨鹿,于3月23日在成安渡過漳河,進入河南,然後經滑縣、新鄉、獲嘉進至清化鎮(今博一愛一)。
在這裡,撚軍進行了短暫的休整,把步兵全部改為騎兵,使部隊行動更加迅速,同時,伐竹為矛補充軍械物資。
這時,淮軍已趕到豫北,李鴻章正想北依太行山,南據黃河,實施其圍困計劃,幸好張宗禹等已經察覺到“懷、衛一帶,阻山(太行山)面河(黃河),地勢至狹,恐被圍困”①,很快離開清化鎮,東出延津平原。
4月1日,在封丘大敗湘軍劉松山部、皖軍郭寶昌部,重傷郭寶昌,斃記名提督周盈瑞。
4月12日,又與潘鼎新、楊鼎勳、郭松林等部戰于滑縣,殺淮軍提督陳振邦、副将劉正同等。
之後,經浚縣、内黃、直隸清豐、南樂之交進入山東莘縣。
活動于東昌府(治今聊城)一帶的滄州下窪、高家口鹽民起義軍數千人,在其首領高岩率領下,參加了撚軍,并充當向導,引導西撚軍于4月17日從東昌府南李海務渡過運河。
4月下旬,經德州、滄州,兵鋒指向天津。
西撚軍臨近天津後,恭親王奕即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率洋槍隊加強防衛,命綏遠城将軍定安、副都統富和、提督鄭魁士各率所部增援天津;命侍郎恩承、副都統玉亮所部趕赴武清(今楊村)設防;并無恥地指使崇厚通知英國、法國炮船協同防守天津。
西撚軍在獨流鎮、楊柳青等處用船搭橋搶渡運河,因遭洋槍隊密集炮火封鎖,無法前進,遂于4月末南下山東就食。
(三)最後覆沒 西撚軍進入山東海豐(今無棣)、一陽一信、武定(今惠民)地區後,雖然便于解決糧饷問題,但從地形上看,這一地區東瀕大海,南有黃河,西有運河,易被敵人圍困。
當時張宗禹等早已得到東撚軍失敗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及時率部跳出清軍重兵集結的直魯邊區,向敵人守備比較薄弱而又适于騎兵作戰的地區轉移。
張宗禹等之所以慮不及此,除了急于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外,主要是輕敵思想作怪。
他們認為清軍雖“千裡連營”,但指揮不統一,等到“秋高馬獎時,隻要振臂一呼,就可突破清軍的河防。
①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沒有及早突圍,脫離險境,結果造成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
這時,清軍各部十餘萬人,先後到達運河東部的直魯地區。
清廷命李鴻章為前線總指揮,調度各軍。
李鴻章按照其“設長圍以困之”的“就地圈制”計劃,作了如下部署:北面,将滄州以南的捷地壩挖開,引運河水入捷地減河,并沿河興築長牆,由崇厚洋槍隊和潘鼎新部防守,阻扼撚軍再次北上威脅津京;西面,于張秋一帶引黃河水入運河,并沿運河趕築長牆,由河北、山東、安徽等省清軍分段負責,附近州縣的民一團一協防,又調總兵丁長春部水師炮船進駐德州,加強水面巡邏,嚴密防守;南面,封鎖黃河各渡口,将船隻一律調至南岸,由山東地方官吏帶隊把守;東面,嚴禁漁船下海,防上西撚軍渡海而走。
同時,調戰鬥力較強的湘淮軍為“遊擊之師”跟蹤追擊。
5月中旬,張宗禹由于不知滄州捷地壩已被挖開,且有重兵把守等情,仍然企圖強渡捷地減河北上,結果受阻而返。
下旬,張宗禹又率軍搶渡臨清、東昌等處運河,仍為駐防清軍所敗。
為了擺脫追軍和出敵不意,撚軍東進海豐。
5月29日,疾馳至直隸東光的下口鎮再次搶渡運河,由于丁長春部水師及該處清軍把守嚴密,仍然無隙可乘,不得已又南返山東。
西撚軍被圍困在方圓六七百裡的地區内,忽而北上,忽而南下,幾次搶渡均遭失敗。
雖然把清軍拖得疲累不堪,甚至李鴻章、左宗棠等也因未能完成清廷下達的一個月内消滅撚軍的任務而被“交部議處”,但整個形勢對西撚軍愈來愈不利。
由于連續下雨,河水猛漲,道路泥濘,使以騎兵見長的撚軍行動更加困難,而清軍的炮船卻更便于行駛,配合步隊圍攻撚軍。
同時,李鴻章又實行“縮地圍紮”的方針,把撚軍壓縮在馬頰河以南、徒駭河以北的高唐、商河、惠民等地的狹長地帶,并進一步施展“招撫”伎倆,加上當地地主豪紳實行堅壁清野,強迫村民搬入堡寨,使撚軍的食宿發生困難。
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撚軍士氣日益低落,以緻接連發生投敵事件。
7月16日,西撚軍在直隸吳橋(今吳橋東)遭周盛波、周盛傳部伏擊,傷亡千餘人。
26日,與郭松林、潘鼎新部戰于山東商河東北的沙河鎮,被殺被俘三四千人,張宗禹也中彈受傷。
31日,在濟一陽一玉林鎮、鴻福寺與豫軍張曜、宋慶部和淮軍潘鼎新部發生激戰,因地處黃河彎曲部,騎兵行動不便,結果又遭慘敗,将士陣亡六七千人,損失馬匹上萬,辎重丢棄殆盡,張宗禹率餘部突圍。
威震一時的西撚軍,至此已成強一弩一之末。
8月4日,張宗禹率領餘部在德州的桑園、二屯、老君堂等處搶渡運河,均未成功。
8月15日,在東昌的李海務口再次搶渡,又被清軍所阻,退往茌平西南廣平鎮。
8月16日,在向東北方向轉移途中,與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袁保恒、張曜、宋慶等部遭遇。
經過激戰,張宗禹的一愛一子張葵兒、兄張宗道、弟張宗先等數千撚軍将士全部英勇犧牲。
太平天國滅亡後,領導撚軍堅持抗清鬥争達四年之久,被稱為“沉靜好謀”的新撚軍重要首領張宗禹,率領十八騎突圍而出,來到徒駭河邊,“穿秫凫水,不知所終”①。
西撚軍在徒駭河邊的覆沒,标志着撚軍起義戰争的最後失敗。
左宗棠企圖割斷回民起義軍和西撚軍的聯系,把西撚軍圍困在渭河北岸的泾、洛兩水之間,将其殲滅後,再向回民起義軍進攻。
(四)西撚軍轉移陝北 左宗棠率軍入陝後,在陝清軍兵力增至約四萬人,裝備有洋槍洋炮。
西撚軍雖有數萬之衆,但除老弱婦孺外,能戰之兵隻有萬餘人,在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居于劣勢。
當時,西撚軍正盤旋于蒲城、富平、三原、泾一陽一一帶。
這一地區南有渭水,西有泾水(今泾河),東有洛水(今洛河)、黃河,北面則是山區,很不利于撚軍騎兵的縱橫馳騁。
為了擺脫左宗棠所部各軍的包圍,西撚軍決定向陝北轉移。
10月上旬,左宗棠與劉典、劉松山、李祥和、郭寶昌、高連升等進一步“商議方略”,策劃将撚軍消滅于泾水、洛水之間的具體部署。
西撚軍見各路敵軍日一逼一,便于10月24日由蒲城東南一帶北上白水,以馬隊猛攻渭北山區的清軍,突破包圍圈後,向中部(今黃陵)、洛川進軍,進入陝北地區,使左宗棠的圍殲計劃頓成泡影。
陝北高原塬、梁、峁、溝、壑相間,人民生活十分貧困。
西撚軍進入這一地區,作戰和補給都遇到不少困難,但畢竟擺脫了敵人的圍攻,加之當地清軍力量比較薄弱,便于休整。
其次,陝北是回漢農民起義軍主要活動地區,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援。
再次,即将進入初冬季節,黃河冰凍,一旦左宗棠的重兵追來,可以渡河入晉。
所以,在當時的形勢下,撚軍北上陝北,對于保存自己和爾後的行動,還是比較有利的。
西撚軍進入陝北後,甘肅東部和南部的回民起義軍仍積極向東發展,配合作戰。
10月底,西撚軍一部進攻鄜州(今富縣)不克,北攻甘泉。
11月上旬,一部進占安塞,主力活動于宜川、延長之間。
劉松山、郭寶昌“■思催隊緊追”,便率部由中部東渡洛水,向宜川進發。
11月14日,回民起義軍在中部大賢村截擊尚未渡洛的劉松山部後隊,殺其部将李祥和。
11月17日,西撚軍北占延川,進向清澗,接着于22日配合回民起義軍占領綏德州(今綏德)。
西撚軍在陝西的活動,促進了這一地區革命形勢的高漲。
12月3日,左宗棠在奏折中驚恐地說:“撚自南而北千有餘裡,回自西而東亦千有餘裡”,“現在局勢艱危,州縣城池疊陷”。
①可是,就在這時,張宗禹收到了被困于山東的東撚軍求援的急信。
為了實踐“誓同生死,萬苦不辭”的誓言,張宗禹等決定立刻離開陝北,去援救自己的戰友。
六、西撚軍的覆沒 (一)挺一進直隸 張宗禹等原拟率軍南出潼關,由河南轉赴山東援救東撚軍。
後來又決定進軍河北,威脅京畿①,把清軍吸引到自己周圍,以達援救東撚軍的目的。
這個類似圍魏救趙的計劃,在當時來說,還是可取的。
可惜東撚軍很快失敗了,結果西撚軍非但未達目的,反使自己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而不能自拔。
1867年12月上旬,張宗禹率西撚軍二萬餘人由綏德急速南下,于17日進到宜川境内的黃河西岸。
當晚,張禹爵率五百人為先鋒,張宗禹率大隊随後,乘北風大作之際,在宜川東面壺口一帶履冰搶渡黃河成功,乘勝占領了山西吉州(今吉縣)、鄉甯,接着南下河津,圍攻稷山縣城。
這時,劉松山、郭寶昌等部清軍已渡河跟蹤追擊。
為了迷惑和擺脫敵人,張宗禹等決定率撚軍北上,佯作進攻太原之勢,便于12月24日撤稷山之圍,由绛州(今新绛)北進臨汾、洪洞。
當劉松山、郭寶昌等部清軍亦跟蹤北上時,西撚軍突然轉兵南下,途經曲沃、绛縣,于1868年1月初越過中條山,進至河南濟源城下。
河南巡撫李鶴章急忙調兵馳援,并從山東迅速調回張曜、宋慶兩部豫軍。
張宗禹立即率軍經修武、新鄉、湯一陰一、臨漳,于1月27日渡過漳河,進入直隸境内。
接着,經磁州(今磁縣)、雞澤、隆平(今隆堯)、新河北上,于2月1日在束鹿所屬的周家莊渡過滹沱河,複經定州(今定縣)、望都北進至保定、滿城一帶。
西撚軍突然出現在直隸南部,使清廷慌了手腳,連下谕旨,調兵遣将,防衛京師,于是各地“勤王”之師接踵趕來。
山東巡撫丁寶桢率軍進入直隸雄縣一帶,河南巡撫李鶴年率軍抵磁州。
已從陝西出潼關進入山西南部的左宗棠也率部于2月15日抵達直隸獲鹿,接着,紮大營于定州。
清廷仍任命他為前線總指揮。
李鴻章因未能總攬攻撚大權,心懷不滿,借口休整,行動稍緩,經清廷嚴诏催促,才命潘鼎新、周盛傳、周盛波、善慶、郭松林、楊鼎勳等部先後進入直隸景州、安平。
此外,安徽清軍也進入直隸;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率洋槍隊布防天津;直隸總督官文率部往援保定;連警衛圓明園的馬隊也調往涿州(今涿縣)防剿。
集結在直隸中部、南部的清軍共約十餘萬人。
為了彌合左宗棠與李鴻章間的矛盾,清廷于2月底命恭親王奕為大将軍,左宗棠、李鴻章為參贊大臣。
各路統兵大臣及督撫等均歸恭親王節制,以一事權。
西撚軍的行動确實調動了清軍,但也使自己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困難局面。
2月5日,西撚軍于滿城為道員餘承恩部所敗,東南走祁州(今安國)、饒一陽一。
2月中下旬,西撚軍在饒一陽一、獻縣一帶活動時,即陷入了湘軍劉松山、郭松林部,淮軍楊鼎勳部,皖軍郭寶昌、程文炳部,豫軍張曜、宋慶等部的包圍之中,3月16日,撚軍因連日奔馳,疲憊不堪,疏于戒備,結果在饒一陽一東北一帶遭清軍襲擊,部隊傷亡很大,特别是邱遠才、張禹爵兩員為敵人所害怕的戰将同時犧牲,使士氣大受影響。
(二)轉戰豫魯 為了擺脫敵人重兵圍困,張宗禹率軍南走,于3月18日從晉州(今晉縣)西南的桃園、相古村等處渡過滹沱河,後經甯晉、新河、巨鹿,于3月23日在成安渡過漳河,進入河南,然後經滑縣、新鄉、獲嘉進至清化鎮(今博一愛一)。
在這裡,撚軍進行了短暫的休整,把步兵全部改為騎兵,使部隊行動更加迅速,同時,伐竹為矛補充軍械物資。
這時,淮軍已趕到豫北,李鴻章正想北依太行山,南據黃河,實施其圍困計劃,幸好張宗禹等已經察覺到“懷、衛一帶,阻山(太行山)面河(黃河),地勢至狹,恐被圍困”①,很快離開清化鎮,東出延津平原。
4月1日,在封丘大敗湘軍劉松山部、皖軍郭寶昌部,重傷郭寶昌,斃記名提督周盈瑞。
4月12日,又與潘鼎新、楊鼎勳、郭松林等部戰于滑縣,殺淮軍提督陳振邦、副将劉正同等。
之後,經浚縣、内黃、直隸清豐、南樂之交進入山東莘縣。
活動于東昌府(治今聊城)一帶的滄州下窪、高家口鹽民起義軍數千人,在其首領高岩率領下,參加了撚軍,并充當向導,引導西撚軍于4月17日從東昌府南李海務渡過運河。
4月下旬,經德州、滄州,兵鋒指向天津。
西撚軍臨近天津後,恭親王奕即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率洋槍隊加強防衛,命綏遠城将軍定安、副都統富和、提督鄭魁士各率所部增援天津;命侍郎恩承、副都統玉亮所部趕赴武清(今楊村)設防;并無恥地指使崇厚通知英國、法國炮船協同防守天津。
西撚軍在獨流鎮、楊柳青等處用船搭橋搶渡運河,因遭洋槍隊密集炮火封鎖,無法前進,遂于4月末南下山東就食。
(三)最後覆沒 西撚軍進入山東海豐(今無棣)、一陽一信、武定(今惠民)地區後,雖然便于解決糧饷問題,但從地形上看,這一地區東瀕大海,南有黃河,西有運河,易被敵人圍困。
當時張宗禹等早已得到東撚軍失敗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及時率部跳出清軍重兵集結的直魯邊區,向敵人守備比較薄弱而又适于騎兵作戰的地區轉移。
張宗禹等之所以慮不及此,除了急于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外,主要是輕敵思想作怪。
他們認為清軍雖“千裡連營”,但指揮不統一,等到“秋高馬獎時,隻要振臂一呼,就可突破清軍的河防。
①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沒有及早突圍,脫離險境,結果造成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
這時,清軍各部十餘萬人,先後到達運河東部的直魯地區。
清廷命李鴻章為前線總指揮,調度各軍。
李鴻章按照其“設長圍以困之”的“就地圈制”計劃,作了如下部署:北面,将滄州以南的捷地壩挖開,引運河水入捷地減河,并沿河興築長牆,由崇厚洋槍隊和潘鼎新部防守,阻扼撚軍再次北上威脅津京;西面,于張秋一帶引黃河水入運河,并沿運河趕築長牆,由河北、山東、安徽等省清軍分段負責,附近州縣的民一團一協防,又調總兵丁長春部水師炮船進駐德州,加強水面巡邏,嚴密防守;南面,封鎖黃河各渡口,将船隻一律調至南岸,由山東地方官吏帶隊把守;東面,嚴禁漁船下海,防上西撚軍渡海而走。
同時,調戰鬥力較強的湘淮軍為“遊擊之師”跟蹤追擊。
5月中旬,張宗禹由于不知滄州捷地壩已被挖開,且有重兵把守等情,仍然企圖強渡捷地減河北上,結果受阻而返。
下旬,張宗禹又率軍搶渡臨清、東昌等處運河,仍為駐防清軍所敗。
為了擺脫追軍和出敵不意,撚軍東進海豐。
5月29日,疾馳至直隸東光的下口鎮再次搶渡運河,由于丁長春部水師及該處清軍把守嚴密,仍然無隙可乘,不得已又南返山東。
西撚軍被圍困在方圓六七百裡的地區内,忽而北上,忽而南下,幾次搶渡均遭失敗。
雖然把清軍拖得疲累不堪,甚至李鴻章、左宗棠等也因未能完成清廷下達的一個月内消滅撚軍的任務而被“交部議處”,但整個形勢對西撚軍愈來愈不利。
由于連續下雨,河水猛漲,道路泥濘,使以騎兵見長的撚軍行動更加困難,而清軍的炮船卻更便于行駛,配合步隊圍攻撚軍。
同時,李鴻章又實行“縮地圍紮”的方針,把撚軍壓縮在馬頰河以南、徒駭河以北的高唐、商河、惠民等地的狹長地帶,并進一步施展“招撫”伎倆,加上當地地主豪紳實行堅壁清野,強迫村民搬入堡寨,使撚軍的食宿發生困難。
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撚軍士氣日益低落,以緻接連發生投敵事件。
7月16日,西撚軍在直隸吳橋(今吳橋東)遭周盛波、周盛傳部伏擊,傷亡千餘人。
26日,與郭松林、潘鼎新部戰于山東商河東北的沙河鎮,被殺被俘三四千人,張宗禹也中彈受傷。
31日,在濟一陽一玉林鎮、鴻福寺與豫軍張曜、宋慶部和淮軍潘鼎新部發生激戰,因地處黃河彎曲部,騎兵行動不便,結果又遭慘敗,将士陣亡六七千人,損失馬匹上萬,辎重丢棄殆盡,張宗禹率餘部突圍。
威震一時的西撚軍,至此已成強一弩一之末。
8月4日,張宗禹率領餘部在德州的桑園、二屯、老君堂等處搶渡運河,均未成功。
8月15日,在東昌的李海務口再次搶渡,又被清軍所阻,退往茌平西南廣平鎮。
8月16日,在向東北方向轉移途中,與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袁保恒、張曜、宋慶等部遭遇。
經過激戰,張宗禹的一愛一子張葵兒、兄張宗道、弟張宗先等數千撚軍将士全部英勇犧牲。
太平天國滅亡後,領導撚軍堅持抗清鬥争達四年之久,被稱為“沉靜好謀”的新撚軍重要首領張宗禹,率領十八騎突圍而出,來到徒駭河邊,“穿秫凫水,不知所終”①。
西撚軍在徒駭河邊的覆沒,标志着撚軍起義戰争的最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