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争

關燈
、鄂、蘇和直隸的清軍,分段防守運河,在西岸修築長牆,并以部分兵力就東岸舊牆修繕炮台,“犄角護守”。

    鑒于膠萊河是扼撚軍西突的咽喉,決定配以重兵,以一營守三裡,在近三百裡的地段上,共部署兵力近百營,由淮軍主力劉銘傳、潘鼎新、董鳳高、沈宏富、王永勝等部及豫軍宋慶等部和丁寶桢的山東軍劃段防守,并築長牆壕溝于河西。

    同時,以黃河為北部防線,由崇厚和劉長佑負責防守;以江蘇北部的六塘河為南部防線,由漕運總督張之萬和由浙江北援的部隊共同防守。

    此外,另派部隊跟蹤追剿。

     (三)東撚軍突破膠萊河防線 1867年7月中旬,東撚軍正在福山、甯海(今牟平縣)一帶就糧,得知清軍在膠萊河西岸修牆築壘,分段扼守,才急忙回軍西向。

    7月31日,賴文光、任化邦等率軍自即墨向膠萊河南部的麻灣口發起攻擊,但未能突破,隻得轉兵北上。

    8月6日,又向淮軍潘鼎新部駐防地段的新河突擊,仍未成功。

    後偵知膠萊河北段入海處沙灘無兵駐守,而濰河北段自下營至海口一段隻有已革山東軍總兵王心安部二千餘人駐防,且“營壘初成,河牆未築”②,便于8月19日集中兵力從這一地段的海神廟等處發動進攻,殲滅了王心安所部清軍,進入濰縣、昌樂,然後由安丘、臨朐疾馳南走。

    李鴻章費盡心機策劃的“扼守膠萊之策”,成為畫餅。

    清廷大為震驚,将李鴻章、潘鼎新交部議處,丁寶桢革職留任。

     膠萊河防線被撚軍突破後,李鴻章将防守膠萊河的各部清軍調至運河防線,并将大營由濟南(8月下旬由濟甯抵濟南)移至台莊(今台兒莊),居中調度。

    當時,多數清軍将領對防守運河喪失信心,特别是丁寶桢表示堅決反對,他說:“今膠防隳守,運河之防非獨無補于事,抑恐有礙大局”。

    ①曾國藩也悲觀地說:“膠萊三百餘裡尚難堵禦,沿運千有餘裡更覺毫無把握。

    ”②清廷則明确指出“河防不可恃”。

    李鴻章面臨朝野的譴責和攻讦,仍然認為扼守運河雖沒有十分把握,但舍此别無良策。

    他在9月19日的奏折中說:撚軍“正急欲出運”,“若先撤運防,是示賊以弱也。

    守運各軍早夜修防,尚無疲倦,較窮年追逐者勞逸饑飽略殊。

    忽令守,又忽令不守,是使軍心惶惑也。

    ”“今使罷運防而另有制賊之法,臣必速罷,若更無可制賊,似不若得守且守,能戰即戰,盡人力以待事機。

    ”③李鴻章繼續加固河防,後來還組織了三支各擁有萬人以上的“遊擊之師”,緊追撚軍。

     (四)東撚軍的最後失敗 東撚軍雖然突破了膠萊河防線,但仍局處于運河與膠萊河之間,由于地域狹小,無從發揮流動作戰的長處,糧食也日益缺乏。

    賴文光、任化邦等為擺脫遭十餘萬清軍攔阻追擊的不利局面,決心跳出敵人的包圍圈,但缺乏明确的方向,行動慌亂。

    先是由莒州、日照南下江蘇贛榆、沭一陽一等地,企圖搶渡運河和六塘河。

    由于清兵防守嚴密,進軍受挫,遂于10月初複入山東,并派人由間道入陝,向西撚軍求援。

    11月初,東撚軍突至章丘,準備北渡黃河,又被清軍水師所阻。

    在寒冷缺糧的情況下,東撚軍隻得東走樂安(今廣饒)、壽光、濰縣就糧,劉銘傳部淮軍尾随其後。

    11月12日,東撚軍在濰縣松樹山倉促應戰,結果大敗,損失慘重。

    賴文光、任化邦等隻得率軍南下江蘇,拟再次搶渡運河和六塘河。

    11月19日,當劉銘傳部尾追至贛榆時,撚軍再次進行反擊。

    由于淮軍繞襲後路,撚軍複大敗。

    魯王任化邦被叛徒潘貴升槍殺,使東撚軍元氣大傷。

    任化邦是撚軍重要首領之一,英勇善戰,尤其擅長指揮騎兵作戰,他與賴文光一起,勇謀結合,帶領撚軍屢敗湘淮軍,為敵人所畏懼。

    他的犧牲,是東撚軍的重大損失。

     賴文光在任化邦犧牲後,率部折回山東,繼續戰鬥,企圖突破清軍的圍困,但因連遭失利,力量大減,加上饑寒交迫,人困馬乏,士氣日益低落。

    12月,當賴文光率軍北上,徘徊于壽光、昌邑、濰縣避敵就糧時,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等部又相繼追 撚軍首領賴文光的戰刀 來,東撚軍屢戰屢敗。

    12月24日,東撚軍在壽光的北洋河與彌河之間的濱海地帶與清軍背水決戰,結果慘敗,傷亡近二萬人,被俘近萬人,一精一銳喪失殆盡,首王範汝增等壯烈犧牲。

    之後,賴文光率餘部四五千人由昌樂南下諸城、日照,走江蘇贛榆、宿遷。

    12月31日,在搶渡運河失敗後,即轉兵東向,前隊于次日夜由沭一陽一城南張家灣突破了六塘河防線,進入清江浦境内,但後隊未及渡河即被清軍殲滅。

    渡過六塘河的撚軍由于不斷遭到清軍堵擊,減員愈來愈多。

    1868年1月5日,餘部千餘人在揚州東北的瓦窯鋪被道員吳毓蘭部淮軍擊敗,賴文光不幸被俘。

    至此,東撚軍最後失敗。

    賴文光在太平天國失敗後,領導撚軍繼續堅持反清戰争,作出了重大貢獻。

    被俘後,他嚴詞拒絕敵人的勸降,英勇不屈,就義于揚州城外,表現出崇高的革命氣節,不愧為農民革命軍的一個傑出領袖。

     五、西撚軍轉戰陝西 (一)灞橋大捷 1866年10月撚軍分為東、西兩軍後,西撚軍約有三萬餘人(一說五六萬人),以“前進甘陝,連結回衆”,建立新基地為目标,在張宗禹、邱遠才、張禹爵等率領下,由豫東經許州、洛一陽一、陝州(今三門峽市西)、阌鄉(今靈寶西北),于11月9日進入陝西華一陰一縣境。

     自1862年西北太平軍和滇川農民起義軍入陝後,有力地支援了當地回族人民的大起義。

    之後,由于西北太平軍援救天京離陝,而清廷又一抽一調多隆阿、劉蓉等部入陝,回民起義軍遂遭到鎮壓,餘部退入甘肅,與當地回民起義軍一起堅持反清戰争。

    西撚軍的入陝,大大鼓舞了陝甘回民起義軍,他們紛紛在甘肅的甯州(今甯縣)、泾州(今泾川)等東部地區襲擊清罕,配合西撚軍在陝西的作戰。

    這時,署理陝西巡撫劉蓉正率一萬四千餘名湘軍在陝甘交界處堵擊回民起義軍。

    當他得悉撚軍入陝後,感到形勢嚴重,忙向清廷告急說:“西回東撚,兩路同竄,欲防則無迎擊之旅,欲剿則無守隘之兵”①,請求速派援兵。

     清廷在西撚軍入陝前,已改命左宗棠為陝甘總督、喬松年為陝西巡撫,西撚軍入陝後,又命鮑超率所部湘軍入關追擊。

    可是,左宗棠借口籌備糧饷,停兵湖北,躊躇不前;鮑超則通過曾國藩轉奏清廷,瀝陳入陝有“米糧之難辦”、“饷銀之難解”等等困難,要求“俟馬隊練成,陝省米糧轉運等事布置周妥,再行入關”。

    ①鮑超所部湘軍雖然戰鬥力較強,但搶掠成一性一,西北地瘠民貧,自然難于滿足其擄掠的欲一望。

    清廷隻得改令提督劉松山部湘軍替代。

    清軍援兵不能很快入陝,為西撚軍的作戰提一供了有利條件。

     西撚軍進入陝西華一陰一後,立即西進華州(今華縣)、渭南。

    劉蓉不得不将清軍東調,對付撚軍。

    11月14日,提督劉厚基率兵三千餘人由渭南東進,在赤水鎮與撚軍遭遇,一觸即潰,敗退渭南。

    25日,知府唐炯指揮湘軍各營,分兵三路再次發動進攻。

    撚軍設伏于華州敷水東面的樹林裡,又大敗湘軍,斬殺七八百人。

     西撚軍初戰獲勝後,便于12月中旬乘勝西進,14日前鋒進抵西安東面的灞橋鎮。

    清軍回顧省城,撚軍卻又折向東南,接連占領藍田縣屬的洩湖、藍橋等地。

    為了調動西安清軍,後又佯趨商州(今商縣)、雒南(今洛南)。

    清軍果然東向追擊,西撚軍遂又北走渭南,并虛造東攻潼關的聲勢。

    當湘軍北上堵截時,撚軍又迅速西進,擺出攻打西安的架勢,并在灞橋十裡坡左右村莊設下伏兵,布好口袋,等待敵軍的到來。

     1867年1月23日,當疲憊不堪的湘軍追至臨潼東北的新豐鎮時,撚軍派少數部隊與敵接觸,且戰且退,把敵軍誘至十裡坡。

    待記名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提督劉厚基、道員黃鼎等部敵軍相繼闖進伏擊圈後,撚軍誘敵部隊立即回馬反擊,埋伏一在十裡 坡左右的馬隊同時出擊,左右包抄,将湘軍四面包圍。

    時值風雪交加,湘軍士卒凍餓,無心作戰,槍炮又被雨雪沾濕,影響點放。

    撚軍勇一猛一沖殺,展開白刃格鬥,不到半天時間,陣斬總兵蕭德揚、提督楊得勝、蕭集山、蕭長清、布政使銜候補道蕭德綱等湘軍将領,殲滅敵軍三千餘人,收降數千人,取得了入陝以來的一次大勝仗。

    這是撚軍運用流動戰術,先誘敵跟追,拖垮敵人,然後設下埋伏,出敵不意地圍殲敵人的又一成功戰例。

     (二)撚軍、回軍聯合作戰 灞橋之戰後,清廷将劉蓉“革職回籍”,命新任陝甘總督左宗棠督辦陝甘軍務,并催促總兵劉松山部湘軍和郭寶昌部皖軍兼程入陝。

    當時,西撚軍已乘勝進入西安東門外的三府窪、西門外的火神廟、南門外的小雁塔、北門外的紅廟,包圍了陝西省城。

    與此同時,甘肅東部的陝甘回民起義軍亦東進陝西,與西撚軍聲勢聯絡。

    巡撫喬松年依托西安高厚的城牆固守待援。

    2月初,湘軍劉松山、李祥和部及淮軍張錫嵘等部到達西安郊外。

    2月10日,西撚軍向敵發起進攻,激戰數小時,陣斬張錫嵘,但最後為劉松山部湘軍所敗,退守秦渡鎮、花園鋪、梁家橋一帶據點。

    西撚軍圍攻西安月餘,未能攻克,打援又遭失利,遂撤離西安,沿渭河南岸西走,3月24日在郿縣以西渡過渭河,進入扶風、岐山交界處的益店,與由鳳翔東來的回民軍取得聯系。

     西撚軍和回民軍共同拟定了作戰計劃:撚軍東攻同州(今大荔)、朝邑,回民軍進攻西安。

    但正當撚、回軍準備分路東進之際,總兵郭寶昌部皖軍已從三原向鹹一陽一西進,劉松山等部亦已渡過渭河,向撚軍、回軍一逼一近。

    4月19日,臨平鎮(今乾縣西南)一戰,撚、回軍失利,被迫改變原定作戰計劃,一同經三原、富平向蒲城、同州前進。

    5月初,兩軍紮營于同州北的許莊一帶, 橫亘二十餘裡。

    劉松山率部趕來,撚、回兩軍将其包圍,殺死副将胡理明等多人,斃傷清兵甚衆。

    5月下旬,撚、回軍又揮師西進,從興平南渡渭河,再次進攻西安。

    清軍緊閉城門,固守待援。

    5月27日,劉松山、郭寶昌等部援兵趕到,撚軍在西安城南的山門口、木塔寨等處作戰失利,損失較大。

    張宗禹遂率軍東走藍田,繼又轉戰于臨潼、渭南、華州一帶。

     西撚軍與回民軍取得聯系後,由于有着共同的反清目标,因此能夠互相配合作戰,對于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但是,由于階級的局限一性一,尤其是民族、宗教信仰等不同,在政治上未能建立起鞏固的聯盟,在軍事上也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處于時離時合的狀态,沒有達到撚軍與太平軍那種程度的聯合。

     (三)左宗棠進攻撚、回軍的方略與部署 1867年2月22日,清廷授陝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專辦陝甘軍務,以按察使劉典為幫辦。

    左宗棠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率楚軍近二萬人,從6月中旬開始,分三路陸續入陝:左宗棠親率一萬一千人由樊城北上,西入潼關,以防西撚軍東返河南;劉典率軍三千餘人由樊城進荊紫關,經商州進入藍田,阻攔西撚軍南下湖北;提督高連升率軍四千由樊城溯漢水西上,于蜀河口登陸,防止西撚軍由陝入川。

    早在入陝之前,左宗棠就确定了進攻撚、回軍的方略。

    他認為“以用兵次第論,非先撚後回不可,非先秦後隴不可”。

    ①從左宗棠的入陝兵力有限,西北地瘠民貧,糧饷運輸補給困難,撚軍、回軍又缺乏緊密聯系等情況來看,左宗棠的上述作戰方略,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

     7月19日,左宗棠抵達潼關,所部諸軍也先後入陝,即以主要兵力對付西撚軍,以部分兵力對付回民起義軍。

    其具體部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