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性一,聲稱“細觀賊情,已成流寇行徑,若賊流而官兵與之俱流,則節節尾追,著著落後。
……雖終歲奔波,終無大損于賊”。
強調要在撚軍“必經之途,駐紮重兵”,“變尾追之局,為攔頭之師,隻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
②據此,曾國藩提出如下具體方案:由他坐鎮徐州,負責撚軍經常出沒的四省十三府州(即安徽廬州、鳳一陽一、颍州、泗州,河南歸德、陳州,山東兖州、沂州、曹州、濟甯,江蘇淮安、徐州、海州)的攻剿事宜,四省的其它地區則由各省巡撫負責。
四省分别以臨淮、周家口、濟甯、徐州為“老營”,駐紮重兵,多儲糧草彈藥,以為重鎮。
他認為這樣一來,就可做到“一省有急,三省往援。
其援軍之糧藥,即取傍于受援之地,庶幾往來神速,呼吸相通”,“四省有首尾相應之象,而諸軍無疲于奔命之虞”。
③ 曾國藩煞費苦心制定的攻撚方略,其用心非常狠毒。
但是,這一方略并不能解決地廣兵少的矛盾。
且不說撚軍可以避開這十三府州的重點設防區,即使在上述重點設防區内,撚軍依然可以在鄉村縱橫馳騁,摧毀地主民一團一的圩寨,并伺機伏擊由城市出援的清軍。
此外,清軍重兵集中于主要城市,廣大地區的兵力就相對薄弱了,加上奉調北上的湘軍、準軍與各省防軍之間矛盾重重,使撚軍仍有繼續流動作戰的條件。
1865年6月18日,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而被封為“一等毅勇侯”的曾國藩,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離開金陵,沿運河北上,踏上了鎮壓撚軍的反革命征一途。
(二)撚軍繼續流動作戰 高樓寨之戰後,山東清軍兵力空虛,僅有丁寶桢所部三千人扼守濟甯,“能守而不能戰”,而撚軍新勝,士氣大振,兵強馬壯,“縱橫自便”。
①如果撚軍此時不失時機地揮軍北上,不但濟南指日可下,而且可以更加沉重地打擊清軍,開創新的局面。
但是,當時由于撚軍首領們對爾後的進軍方向“争言不決”,有的主張“先陷濟南”,有的主張“北趨直隸”,有的主張“渡黃由豫入陝”②,以緻在近半個月的時間裡,數萬部隊徘徊于黃河以南、運河以西的菏澤、曹縣、城武、定陶、郓城、巨野、濮州、範縣、金鄉、濟甯地區,雖然隊伍有所發展壯大,但較長時間無所作為,失去了乘勝進攻的良好時機。
及至得悉“京師有備”,自知難以渡河北上,賴文光等才于6月1日率部自汶上袁家口等處渡過運河東進。
由于此時濟甯、濟南等地清軍防守已經加強,撚軍随即回到運河以西的嘉祥。
這時,張宗禹已率部南下安徽,賴文光、任化邦等便接踵南下,謀與張宗禹等會合,恢複蒙亳一帶的撚軍基地。
張宗禹、賴文光等部撚軍先後返回蒙亳地區後,即向當地清軍發起進攻,相繼占領了一些集鎮和圩寨。
6月18日,撚軍攻占高爐集,切斷駐渦一陽一(即雉河集)的安徽布政使英翰所部的糧道。
6月21日,撚軍三四萬人乘勝進圍渦一陽一城。
這時,奉調開往徐州的總兵易開俊部清軍三千人已行抵蒙城,曾國藩也于6月30日到達江蘇清江浦。
英翰接連請援于曾國藩,曾即命提督黃翼升率所部水師由高良澗(今江蘇洪澤縣)入洪澤湖,沿淮河西上,命總兵周盛波等部由徐州赴宿州以援蒙亳,命提督劉銘傳部自濟甯馳回徐州“以拯皖北之危”,自率部分湘軍進駐臨淮關。
接着,漕運總督吳棠命總兵姚廣武率部由濉溪口、臨渙集出發,河南巡撫吳昌壽命總兵張曜、宋慶兩部豫軍由商丘出發,安徽巡撫喬松年命總兵張得勝、副都統克蒙額等部皖軍由颍上、太和出發,馳援被困于渦一陽一的皖軍,對撚軍形成包圍态勢。
撚軍久攻渦一陽一不下,糧藥将盡,在各路清軍步步一逼一近的情況下,不得不于7月25日撤圍,西走河南。
撚軍分南北兩路深入豫境:北路由張宗禹等率領,經商丘、柘城、太康、扶溝、鄢陵、許州、襄城、郏縣、寶豐、魯山,南走南一陽一府;南路由賴文光等率領,經沈丘、淮甯、周家口、西華、臨颍、郾城,複折往東南,趨西平、上蔡等地。
曾國藩在撚軍分兩路進入河南後,仍堅持其專辦十三府州攻剿事宜的方針,他認為張宗禹一路已進入豫西,“萬難追及”①,而賴文光一路進入陳州,屬于十三府州,便派劉銘傳等部跟蹤追擊。
9月23日,曾國藩自臨淮移營徐州。
其時,賴文光一路撚軍已由河南新蔡進入安徽阜一陽一縣西部的瓦店集、迎仙集一帶,劉銘傳等部淮軍以及豫軍、皖軍等正從周家口、徐州、颍州、固始等地壓來,妄圖多面夾擊,一舉消滅撚軍。
10月1日,凹張寨一戰,撚軍失利,賴文光及時率軍撤出,由周家口北趨西華、太康、睢州,從考城入山東,活動于曹縣、定陶、郓城、菏澤等地。
曾國藩唯恐撚軍進入山東半島富庶地區,便一面命駐防濟甯的潘鼎新部淮軍扼守運河,一面命總兵張樹珊的步隊、副都統色爾固善的馬隊以及徐州的清軍北上山東,跟蹤撚軍;并從蘇南調總兵楊鼎勳、郭松林等部進駐宿遷、徐州,以為後援;還命劉銘傳、周盛波兩部淮軍分别進駐周家口、歸德,防備撚軍南下。
清廷對曾國藩在山東圍堵賴文光部的部署雖感滿意,但對進入豫西的張宗禹部卻憂心忡忡,認為該路撚軍“不西趨秦境,必北擾晉疆”①,而曾國藩所率清軍多在東路,實有鞭長莫及之勢。
為此,拟命李鴻章率總兵楊鼎勳等部馳赴河洛一帶,進剿張宗禹部,兼顧山西、陝西門戶。
接着,又令正在贛南鎮壓太平軍餘部的鮑超所部湘軍趕赴豫南。
曾國藩深知,如果李鴻章督師豫西,必然從東路将淮軍調走,使他失去依恃,于是上奏清廷,建議暫勿令李鴻章赴河洛。
清廷采納了他的意見。
就在反動派頻繁調兵之際,賴文光等已率撚軍由山東進入江蘇豐縣、沛縣、砀山、徐州一帶,取得糧食和兵員補充後,又西進河南,于11月底與從魯山、寶豐東進的張宗禹所率撚軍會師于扶溝,随即西趨襄城、葉縣、舞一陽一一帶。
(三)曾國藩“以靜制動”方略的徹底失敗 撚軍不斷深入河南流動作戰,而湘、淮軍一般隻守據點,不積極攻剿,使新任河南巡撫吳昌壽兵饷兩绌,一籌莫展。
他在給清廷的奏報中,一方面訴說“豫省軍務種種棘手,勢處萬難”,另方面對曾國藩名為督辦三省軍務,實僅株守十三府州之地,表示不滿。
12月14日,清廷谕令曾國藩“統籌全局,前往應援”,并告誡他“未可株守一隅,緻誤事機”。
②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因撚軍主力全部進入河南,不得不對其攻撚方略進行一些改變,表示“不複拘泥十三府州之說”。
他一面堅持仍在濟甯、徐州、臨淮、周家口四處駐紮重兵,以備“迎頭截擊”,一面令李昭慶部淮軍萬餘人奔赴河南,與原駐周家口的劉銘傳部淮軍萬餘人“同作兩支遊兵,仿照僧格林沁之法”,與撚軍“縱橫追逐,使之不得休息”。
①曾國藩還準備将其大營由徐州移往周家口。
在曾國藩尚未變更部署以前,撚軍即已分路疾馳南下:賴文光等率部自臨颍、郾城走西平、遂平、确山、正一陽一、羅山、光州;張宗禹等率部自襄城、葉縣走裕州(今方城)、唐縣(今唐河)、鄧州。
1866年1月,撚軍各部先後進入湖北,賴文光一路在麻城、黃州(今黃岡)一帶活動,張宗禹一路在襄一陽一、棗一陽一一帶活動。
1月18日,賴文光、任化邦部乘清軍提督成大吉部嘩變之機,發起進攻,成大吉僅率少數清兵從麻城逃往滠口。
撚軍遂占黃陂等地,威脅武漢。
2月18日,撚軍又于黃陂東南的街埠一帶大敗清軍,斃總兵梁洪勝等多人。
撚軍在鄂東連打兩次勝仗,湖廣總督官文急忙請求援兵。
曾國藩命總兵喻俊明等率水師馳赴武漢,令劉銘傳率所部淮軍由周家口馳赴湖北黃州,令浙江提督鮑超率所部湘軍進駐豫、鄂交界地區,聽候調遣。
當援鄂清軍剛到湖北,撚軍又甩掉敵人北上,經河南進入山東。
4月11日,張宗禹部在安興寨(今菏澤東北)擊敗總兵楊飛熊部八營清軍,13日,又在龍堌集(今巨野西南)大敗總兵王心安部八營清軍,20日,在郓城西北的柳條圈又敗潘鼎新所部淮軍。
26日,賴文光部也到達郓城境内,兩支撚軍重又彙合。
4月29日至5月7日,撚軍三次搶渡黃河、運河均未成功,遂又分兵兩支南下:張宗禹等率部走河南虞城、甯陵、歸德等地;賴文光等率部南進江蘇豐縣、砀山、邳州、宿遷等地。
6月15日,兩支撚軍在徐州彙合,旋又分開。
張宗禹部由豐縣、砀山走河南虞城、甯陵、睢州、杞縣,又南下太康、陳州,從周家口渡過沙河,由郾城西進;賴文光部走安徽宿州、懷遠,渡過渦河趨鳳台、太和,然後入河南境内。
撚軍一直在曾國藩所圈定的重點防區内往返穿插,流動遊擊,使其“以靜制動”的方略徹底失敗。
(四)曾國藩“聚兵防河”計劃的完全破産 “以靜制動”的方略破産後,曾國藩于1866年夏又提出了“聚兵防河”的方略,企圖以此遏阻撚軍的流動。
經與直隸總督劉長佑、山東巡撫閻敬銘面商,确定了運河、黃河的設防部署:在運河防線上,從濟甯長溝到山東、江蘇之交的韓莊,由潘鼎新部防守;韓莊以下由楊鼎勳部駐防;長溝以上至黃河由山東軍防守。
在黃河防線上,範縣豆腐店以西至東明、長垣由直隸軍防守,豆腐店以東的張秋、東阿一帶由山東軍防守。
撚軍渡過沙河進入豫西南後,曾國藩又設沙河、賈魯河防線。
沙河地段:從周家口到槐店(今沈丘)由劉銘傳部防守;槐店到正一陽一關由喬松年部皖軍防守;正一陽一關以下系淮河,曾國藩派水師和皖軍防守。
賈魯河地段:從周家口到朱仙鎮由潘鼎新、張樹珊部防守;從朱仙鎮北四十裡到開封,又北三十裡到黃河南岸,沒有河流,由李鶴年的豫軍構築堤牆防守。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跨魯、豫、皖三省的三角形防線。
此外,為了攻守結合,又命鮑超、劉秉璋、楊鼎勳、劉松山、張詩日所部為“遊擊之師”,跟蹤追擊撚軍。
曾國藩“聚兵防河”的主要目的,先則企圖阻止撚軍進入山東、江蘇,在撚軍渡過沙河以後,則企圖将其局限于豫西南的多山地區,使之不能發揮騎兵的優勢,然後集中兵力聚而殲之。
顯然,這種設防漏洞仍然很多。
首先,由于清軍内部存在着派系矛盾,曾國藩難于做到統一指揮,特别是經常受到淮軍頭目李鴻章的掣肘。
其次,曾國藩的“防河”戰線太長,勢必造成兵力分散,處處防守薄弱。
此外,還有不少人對曾國藩的防撚計劃持反對意見,認為“宜于速剿,不必為防河之謀”①。
就在曾國藩緊張地部署河防時,撚軍發覺了清軍的詭計。
9月中旬,賴、張兩支撚軍在河南禹州、許州一帶會師,偵知朱仙鎮以北堤牆尚未築成,随即經尉氏、中牟北上,決定跳出河防圈。
9月24日,撚軍先示形于開封以北的黑堽,佯作搶渡黃河的态勢,然後急速南下進至開封南的蘆花岡,乘夜擊潰豫軍,再次突入山東境内。
沙河、賈魯河防線被撚軍突破後,曾國藩自稱“聞信之餘,實深焦憤”,不得不承認防線太長,兵力不足,稱“防守沙河、賈魯河,本系策之至拙者”,但又聲稱“無奈馬隊遠不如賊,……專恃步隊追剿,斷不能制流寇,不得已乃出于防河之下策”②。
不管曾國藩如何巧于言詞,事實是由他主持攻剿撚軍一年零五個月,“毫無成效”③。
為此,清廷決定換馬,12月7日,改任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制湘淮各軍,專辦剿撚軍務。
曾國藩則回任兩江總督。
三、東撚軍轉戰湖北 (一)撚軍分為東西兩支 撚軍沖破沙河、賈魯河防線,進入山東菏澤、曹縣、巨野、金鄉一帶地區後,于10月上旬搶渡運河未成。
這時,淮軍潘鼎新部已進抵濟甯,劉銘
……雖終歲奔波,終無大損于賊”。
強調要在撚軍“必經之途,駐紮重兵”,“變尾追之局,為攔頭之師,隻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
②據此,曾國藩提出如下具體方案:由他坐鎮徐州,負責撚軍經常出沒的四省十三府州(即安徽廬州、鳳一陽一、颍州、泗州,河南歸德、陳州,山東兖州、沂州、曹州、濟甯,江蘇淮安、徐州、海州)的攻剿事宜,四省的其它地區則由各省巡撫負責。
四省分别以臨淮、周家口、濟甯、徐州為“老營”,駐紮重兵,多儲糧草彈藥,以為重鎮。
他認為這樣一來,就可做到“一省有急,三省往援。
其援軍之糧藥,即取傍于受援之地,庶幾往來神速,呼吸相通”,“四省有首尾相應之象,而諸軍無疲于奔命之虞”。
③ 曾國藩煞費苦心制定的攻撚方略,其用心非常狠毒。
但是,這一方略并不能解決地廣兵少的矛盾。
且不說撚軍可以避開這十三府州的重點設防區,即使在上述重點設防區内,撚軍依然可以在鄉村縱橫馳騁,摧毀地主民一團一的圩寨,并伺機伏擊由城市出援的清軍。
此外,清軍重兵集中于主要城市,廣大地區的兵力就相對薄弱了,加上奉調北上的湘軍、準軍與各省防軍之間矛盾重重,使撚軍仍有繼續流動作戰的條件。
1865年6月18日,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而被封為“一等毅勇侯”的曾國藩,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離開金陵,沿運河北上,踏上了鎮壓撚軍的反革命征一途。
(二)撚軍繼續流動作戰 高樓寨之戰後,山東清軍兵力空虛,僅有丁寶桢所部三千人扼守濟甯,“能守而不能戰”,而撚軍新勝,士氣大振,兵強馬壯,“縱橫自便”。
①如果撚軍此時不失時機地揮軍北上,不但濟南指日可下,而且可以更加沉重地打擊清軍,開創新的局面。
但是,當時由于撚軍首領們對爾後的進軍方向“争言不決”,有的主張“先陷濟南”,有的主張“北趨直隸”,有的主張“渡黃由豫入陝”②,以緻在近半個月的時間裡,數萬部隊徘徊于黃河以南、運河以西的菏澤、曹縣、城武、定陶、郓城、巨野、濮州、範縣、金鄉、濟甯地區,雖然隊伍有所發展壯大,但較長時間無所作為,失去了乘勝進攻的良好時機。
及至得悉“京師有備”,自知難以渡河北上,賴文光等才于6月1日率部自汶上袁家口等處渡過運河東進。
由于此時濟甯、濟南等地清軍防守已經加強,撚軍随即回到運河以西的嘉祥。
這時,張宗禹已率部南下安徽,賴文光、任化邦等便接踵南下,謀與張宗禹等會合,恢複蒙亳一帶的撚軍基地。
張宗禹、賴文光等部撚軍先後返回蒙亳地區後,即向當地清軍發起進攻,相繼占領了一些集鎮和圩寨。
6月18日,撚軍攻占高爐集,切斷駐渦一陽一(即雉河集)的安徽布政使英翰所部的糧道。
6月21日,撚軍三四萬人乘勝進圍渦一陽一城。
這時,奉調開往徐州的總兵易開俊部清軍三千人已行抵蒙城,曾國藩也于6月30日到達江蘇清江浦。
英翰接連請援于曾國藩,曾即命提督黃翼升率所部水師由高良澗(今江蘇洪澤縣)入洪澤湖,沿淮河西上,命總兵周盛波等部由徐州赴宿州以援蒙亳,命提督劉銘傳部自濟甯馳回徐州“以拯皖北之危”,自率部分湘軍進駐臨淮關。
接着,漕運總督吳棠命總兵姚廣武率部由濉溪口、臨渙集出發,河南巡撫吳昌壽命總兵張曜、宋慶兩部豫軍由商丘出發,安徽巡撫喬松年命總兵張得勝、副都統克蒙額等部皖軍由颍上、太和出發,馳援被困于渦一陽一的皖軍,對撚軍形成包圍态勢。
撚軍久攻渦一陽一不下,糧藥将盡,在各路清軍步步一逼一近的情況下,不得不于7月25日撤圍,西走河南。
撚軍分南北兩路深入豫境:北路由張宗禹等率領,經商丘、柘城、太康、扶溝、鄢陵、許州、襄城、郏縣、寶豐、魯山,南走南一陽一府;南路由賴文光等率領,經沈丘、淮甯、周家口、西華、臨颍、郾城,複折往東南,趨西平、上蔡等地。
曾國藩在撚軍分兩路進入河南後,仍堅持其專辦十三府州攻剿事宜的方針,他認為張宗禹一路已進入豫西,“萬難追及”①,而賴文光一路進入陳州,屬于十三府州,便派劉銘傳等部跟蹤追擊。
9月23日,曾國藩自臨淮移營徐州。
其時,賴文光一路撚軍已由河南新蔡進入安徽阜一陽一縣西部的瓦店集、迎仙集一帶,劉銘傳等部淮軍以及豫軍、皖軍等正從周家口、徐州、颍州、固始等地壓來,妄圖多面夾擊,一舉消滅撚軍。
10月1日,凹張寨一戰,撚軍失利,賴文光及時率軍撤出,由周家口北趨西華、太康、睢州,從考城入山東,活動于曹縣、定陶、郓城、菏澤等地。
曾國藩唯恐撚軍進入山東半島富庶地區,便一面命駐防濟甯的潘鼎新部淮軍扼守運河,一面命總兵張樹珊的步隊、副都統色爾固善的馬隊以及徐州的清軍北上山東,跟蹤撚軍;并從蘇南調總兵楊鼎勳、郭松林等部進駐宿遷、徐州,以為後援;還命劉銘傳、周盛波兩部淮軍分别進駐周家口、歸德,防備撚軍南下。
清廷對曾國藩在山東圍堵賴文光部的部署雖感滿意,但對進入豫西的張宗禹部卻憂心忡忡,認為該路撚軍“不西趨秦境,必北擾晉疆”①,而曾國藩所率清軍多在東路,實有鞭長莫及之勢。
為此,拟命李鴻章率總兵楊鼎勳等部馳赴河洛一帶,進剿張宗禹部,兼顧山西、陝西門戶。
接着,又令正在贛南鎮壓太平軍餘部的鮑超所部湘軍趕赴豫南。
曾國藩深知,如果李鴻章督師豫西,必然從東路将淮軍調走,使他失去依恃,于是上奏清廷,建議暫勿令李鴻章赴河洛。
清廷采納了他的意見。
就在反動派頻繁調兵之際,賴文光等已率撚軍由山東進入江蘇豐縣、沛縣、砀山、徐州一帶,取得糧食和兵員補充後,又西進河南,于11月底與從魯山、寶豐東進的張宗禹所率撚軍會師于扶溝,随即西趨襄城、葉縣、舞一陽一一帶。
(三)曾國藩“以靜制動”方略的徹底失敗 撚軍不斷深入河南流動作戰,而湘、淮軍一般隻守據點,不積極攻剿,使新任河南巡撫吳昌壽兵饷兩绌,一籌莫展。
他在給清廷的奏報中,一方面訴說“豫省軍務種種棘手,勢處萬難”,另方面對曾國藩名為督辦三省軍務,實僅株守十三府州之地,表示不滿。
12月14日,清廷谕令曾國藩“統籌全局,前往應援”,并告誡他“未可株守一隅,緻誤事機”。
②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因撚軍主力全部進入河南,不得不對其攻撚方略進行一些改變,表示“不複拘泥十三府州之說”。
他一面堅持仍在濟甯、徐州、臨淮、周家口四處駐紮重兵,以備“迎頭截擊”,一面令李昭慶部淮軍萬餘人奔赴河南,與原駐周家口的劉銘傳部淮軍萬餘人“同作兩支遊兵,仿照僧格林沁之法”,與撚軍“縱橫追逐,使之不得休息”。
①曾國藩還準備将其大營由徐州移往周家口。
在曾國藩尚未變更部署以前,撚軍即已分路疾馳南下:賴文光等率部自臨颍、郾城走西平、遂平、确山、正一陽一、羅山、光州;張宗禹等率部自襄城、葉縣走裕州(今方城)、唐縣(今唐河)、鄧州。
1866年1月,撚軍各部先後進入湖北,賴文光一路在麻城、黃州(今黃岡)一帶活動,張宗禹一路在襄一陽一、棗一陽一一帶活動。
1月18日,賴文光、任化邦部乘清軍提督成大吉部嘩變之機,發起進攻,成大吉僅率少數清兵從麻城逃往滠口。
撚軍遂占黃陂等地,威脅武漢。
2月18日,撚軍又于黃陂東南的街埠一帶大敗清軍,斃總兵梁洪勝等多人。
撚軍在鄂東連打兩次勝仗,湖廣總督官文急忙請求援兵。
曾國藩命總兵喻俊明等率水師馳赴武漢,令劉銘傳率所部淮軍由周家口馳赴湖北黃州,令浙江提督鮑超率所部湘軍進駐豫、鄂交界地區,聽候調遣。
當援鄂清軍剛到湖北,撚軍又甩掉敵人北上,經河南進入山東。
4月11日,張宗禹部在安興寨(今菏澤東北)擊敗總兵楊飛熊部八營清軍,13日,又在龍堌集(今巨野西南)大敗總兵王心安部八營清軍,20日,在郓城西北的柳條圈又敗潘鼎新所部淮軍。
26日,賴文光部也到達郓城境内,兩支撚軍重又彙合。
4月29日至5月7日,撚軍三次搶渡黃河、運河均未成功,遂又分兵兩支南下:張宗禹等率部走河南虞城、甯陵、歸德等地;賴文光等率部南進江蘇豐縣、砀山、邳州、宿遷等地。
6月15日,兩支撚軍在徐州彙合,旋又分開。
張宗禹部由豐縣、砀山走河南虞城、甯陵、睢州、杞縣,又南下太康、陳州,從周家口渡過沙河,由郾城西進;賴文光部走安徽宿州、懷遠,渡過渦河趨鳳台、太和,然後入河南境内。
撚軍一直在曾國藩所圈定的重點防區内往返穿插,流動遊擊,使其“以靜制動”的方略徹底失敗。
(四)曾國藩“聚兵防河”計劃的完全破産 “以靜制動”的方略破産後,曾國藩于1866年夏又提出了“聚兵防河”的方略,企圖以此遏阻撚軍的流動。
經與直隸總督劉長佑、山東巡撫閻敬銘面商,确定了運河、黃河的設防部署:在運河防線上,從濟甯長溝到山東、江蘇之交的韓莊,由潘鼎新部防守;韓莊以下由楊鼎勳部駐防;長溝以上至黃河由山東軍防守。
在黃河防線上,範縣豆腐店以西至東明、長垣由直隸軍防守,豆腐店以東的張秋、東阿一帶由山東軍防守。
撚軍渡過沙河進入豫西南後,曾國藩又設沙河、賈魯河防線。
沙河地段:從周家口到槐店(今沈丘)由劉銘傳部防守;槐店到正一陽一關由喬松年部皖軍防守;正一陽一關以下系淮河,曾國藩派水師和皖軍防守。
賈魯河地段:從周家口到朱仙鎮由潘鼎新、張樹珊部防守;從朱仙鎮北四十裡到開封,又北三十裡到黃河南岸,沒有河流,由李鶴年的豫軍構築堤牆防守。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跨魯、豫、皖三省的三角形防線。
此外,為了攻守結合,又命鮑超、劉秉璋、楊鼎勳、劉松山、張詩日所部為“遊擊之師”,跟蹤追擊撚軍。
曾國藩“聚兵防河”的主要目的,先則企圖阻止撚軍進入山東、江蘇,在撚軍渡過沙河以後,則企圖将其局限于豫西南的多山地區,使之不能發揮騎兵的優勢,然後集中兵力聚而殲之。
顯然,這種設防漏洞仍然很多。
首先,由于清軍内部存在着派系矛盾,曾國藩難于做到統一指揮,特别是經常受到淮軍頭目李鴻章的掣肘。
其次,曾國藩的“防河”戰線太長,勢必造成兵力分散,處處防守薄弱。
此外,還有不少人對曾國藩的防撚計劃持反對意見,認為“宜于速剿,不必為防河之謀”①。
就在曾國藩緊張地部署河防時,撚軍發覺了清軍的詭計。
9月中旬,賴、張兩支撚軍在河南禹州、許州一帶會師,偵知朱仙鎮以北堤牆尚未築成,随即經尉氏、中牟北上,決定跳出河防圈。
9月24日,撚軍先示形于開封以北的黑堽,佯作搶渡黃河的态勢,然後急速南下進至開封南的蘆花岡,乘夜擊潰豫軍,再次突入山東境内。
沙河、賈魯河防線被撚軍突破後,曾國藩自稱“聞信之餘,實深焦憤”,不得不承認防線太長,兵力不足,稱“防守沙河、賈魯河,本系策之至拙者”,但又聲稱“無奈馬隊遠不如賊,……專恃步隊追剿,斷不能制流寇,不得已乃出于防河之下策”②。
不管曾國藩如何巧于言詞,事實是由他主持攻剿撚軍一年零五個月,“毫無成效”③。
為此,清廷決定換馬,12月7日,改任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制湘淮各軍,專辦剿撚軍務。
曾國藩則回任兩江總督。
三、東撚軍轉戰湖北 (一)撚軍分為東西兩支 撚軍沖破沙河、賈魯河防線,進入山東菏澤、曹縣、巨野、金鄉一帶地區後,于10月上旬搶渡運河未成。
這時,淮軍潘鼎新部已進抵濟甯,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