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并肩戰鬥
關燈
小
中
大
陵縣城。
21日,三路聯合攻下睢州城,全殲知州王聯升所率鄉一團一,繼又分兵西攻杞縣。
邱聯恩急率三千餘人赴援,與撚軍戰于睢州東南的張公堡。
撚軍失利,于23日退出睢州,經太康東北的楊廟西進呂潭一帶。
3月25日,撚軍南下圍攻西華城。
26日,邱部追至,撚軍又撤圍西走,一部駐郾城東南的五溝營,主力駐舞一陽一以北的北舞渡。
邱聯恩命參将穆特布率部分清軍往擊五溝營撚軍,自率三千人于3月29日趕到北舞渡。
撚軍早在該地沿沙河兩岸設防,步隊配置在吃虎橋附近,馬隊分紮兩翼,一操一刀持矛,嚴陣以待。
是日下午,邱聯恩将步馬分為三隊,向吃虎橋進攻。
撚軍步隊堅決抗擊,兩翼騎兵突起,将邱部緊緊包圍。
黃昏發起總攻,撚軍将士們呼嘯猛一沖,刀劈矛刺,将被稱為“邱老虎”的邱聯恩殺死于吃虎橋頭。
邱的部将二十餘人同時斃命,三千人馬大部被殲,少數逃往許州(今許昌市)。
撚軍攜帶大批勝利品,經西華、商水、項城等地返回淮北。
1860年春,撚軍首領孫葵心、劉天祥、王懷義等率淮北撚軍三四萬人,分兩路再次向河南出擊。
一路經夏邑、虞城到達山東單縣地區後,又西人豫境,進至禹州、密縣等地;另一路經鹿邑、柘城進擊太康、通許,直指開封。
勝保和新任河南巡撫慶廉匆忙布置城守。
4月7日,撚軍與勝保部在離開封二十五裡的白酒店遭遇,作戰失利,折向陳留。
當撚軍二三萬人由尉氏、鄢陵、扶溝等地東返時,其先頭部隊于5月4日在柘城、太康交界的馬埠(今馬鋪)與奉命攔截的總兵王鳳祥、副将王慶長等所部三千餘人遭遇,被迫後退十餘裡。
此時後隊人馬趕到,便整頓隊伍,進行反擊。
敵軍大部被殲,王鳳祥、王慶長等被殺。
于是,撚軍勝利重返淮北。
清廷責勝保“剿賊不力,畏葸無能”,将其調回北京,改由巡撫慶廉督辦河南軍務,副都統關保仍為幫辦。
慶廉督辦河南軍務後,鑒于在防豫軍不滿四千,其餘皆系統勇,加上關保兩營,總計不過一萬數千人,而張樂行、龔得樹、孫葵心、王懷義、姜台淩等各部撚軍不下數十股,每股各有數萬人不等,宿、亳、蒙、懷、廬、壽一帶及豫省邊界所在皆有,便向清廷提出由豫軍與袁甲三、傅振邦部清軍合力攻剿,并由苗沛霖部練勇駐紮蕭縣、永城邊境,“力扼西北,進剿東南”的作戰方針,①得到清廷的批準。
但就在這一方針提出不久,撚軍又一次越過豫軍防線,向河南大舉出擊。
1860年8月,蒙亳地區大雨成災,撚軍糧食供一應發生困難,而河南秋收在望。
撚軍首領劉玉淵、雷彥、宋喜元、蘇添才等便率四萬餘人,由亳州再次挺一進河南。
8月21日,撚軍進攻薛廟清軍大營,關保由鹿邑派兵往援。
撚軍立即繞攻鹿邑東關,迫使清軍回顧城防,後在五裡廟與敵軍交戰,殺遊擊羅忠保等多人。
9月15日,撚軍兵臨陳州城下,因清軍防守較嚴,便直薄周家口鎮(今商水)。
後因清軍來援,南下商水(今舊商水)、上蔡、汝一陽一(今汝南)等地。
慶廉命總兵承惠率八千餘人追擊,并令遊擊孫之友部為後援。
但孫部為雷彥所率撚軍牽制,無法前進。
9月20日,承惠部進抵汝一陽一城南三十五裡的野豬岡。
撚軍事先在此布陣,清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
激戰間,一部分撚軍迂回至大石橋,切斷了清軍的退路,正面的撚軍又将清軍分割為二,展開白刃格鬥。
結果,承惠等十餘名清軍将佐及大部士卒被殲,撚軍再次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北京的勝保後來哀歎:“野豬岡之役,全軍遇伏,一精一銳胥亡,元氣遂不可複。
”②清廷因無正規軍可派,隻得命河南一團一練大臣一毛一昶熙等整頓和加強河南鄉一團一。
(二)襲占蘇北重鎮清江浦 1860年2月,撚軍首領李大喜、魏希之、張宗禹等率步隊二萬餘人、馬隊萬餘人,在江蘇蕭縣寶安山集中後,佯攻砀山,擺出北進山東的架勢,忽又揮戈東進,在徐州越過黃河故道,經邳州(今邳縣北邳城)再長驅南下,于18日占領桃源(今泗一陽一南),然後直趨蘇北的政治中心和商業重鎮清江浦(今清江市)。
當時,河道總督庚長、漕運總督聯英等正置酒觀戲,晝夜不辍,聞撚軍将至,才倉皇派兵堵禦。
2月21日,撚軍擊敗都司德興部清軍三百人,乘勝進抵清江浦,庚長等逃往淮安。
清廷聞清江浦失守,急忙調兵往攻。
撚軍在獲得大量錢糧物資後,于3月5日撤離清江浦,返回淮北。
(三)進軍山東,三敗僧軍 撚軍在出擊河南、蘇北同時,還不斷深入山東境内,打擊清軍。
1860年9月下旬,張敏行、姜台淩等率四萬餘人由宿州北進至山東峄縣(今峄城)、蘭山(今臨沂)等地。
10月下旬,撚軍又進至山東魚台、金鄉、巨野等地,26日直一逼一濟甯城。
旋又分兵三路:一路經汶上北進東平的戴廟,又經梁山南下占領巨野,後由定陶、曹縣返回淮北;一路經滋一陽一(今兖州)北占甯一陽一,進圍泰安不克,由大汶口南下曲阜等地;一路東北經泗水,轉至新泰,攻占蒙一陰一,複由沂水、莒州(今莒縣)、日照南下至贛榆、郯城地區。
三路撚軍在獲得大量糧食牲畜後,勝利返回淮北。
清廷害怕撚軍由山東進入直隸,危及京畿安全,便于1860年11月5日,即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不久,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仍任欽差大臣)統帶清軍一萬餘人(内馬隊三千五百人、步隊二千人、綠營兵五千人),由直隸開赴山東剿撚,命文淵閣大學士瑞麟以傳郎銜幫辦軍務。
清廷規定僧軍的任務是,“前往剿辦北路各匪,先由河間一帶,次及山東、河南,權其緩急,以次進剿”①。
12月17日,僧格林沁率部進駐濟甯。
僧格林沁率部南下山東後,袁甲三曾向他指出:“河南之兵名為萬餘,多系新募,宿、徐之兵本不滿萬,近因饷缺,大加裁汰,所存無多,山東之兵又不能越境會剿,此賊所以到處竄突,如人無人之境也。
”并向僧建議:“以山東兵為中路,由曹、單直趨虞、夏,以河南兵為右翼,以徐、宿兵為左翼,聲勢聯絡,互相策應。
步步為營,與民寨相犄角,逐漸而進,不求速效。
”②僧格林沁沒有采納袁的建議。
他急功近利,孤軍在山東境内作戰,因而屢戰屢敗。
僧軍進駐山東不久,亳東撚軍四萬餘人(其中馬隊萬餘)在劉玉淵等率領下,又一次進入山東,經魚台、金鄉北上。
僧格林沁急忙率騎兵二千餘人前往追擊,于12月25日由嘉祥馳赴巨野。
時值大雪,軍行甚疲。
26日,僧軍在巨野東南的羊山集與撚軍接戰。
僧格林沁率主力從東面進攻,瑞麟率部從西南進攻。
撚軍分路抵禦,首先将僧格林沁部擊退,進而包圍瑞麟部,将副都統格繃額等擊斃。
瑞麟突圍逃到離金山二百餘裡的汶上。
僧格林沁溜回濟甯後,參劾瑞麟突圍後“不在巨野紮營,複越過嘉祥、濟甯退至汶上,……以緻後路官兵渙散,實屬怯懦無能”。
③清廷革去瑞麟侍部職銜,饬令回旗,改由鑲藍旗蒙古都統西淩阿、工部右侍郎國瑞幫辦僧格林沁軍務,并将原先革職的副都統伊興額和徐州鎮總兵滕家勝的步騎三千人交僧調遣。
不久,清廷又将陝西巡撫譚廷襄補授山東巡撫,令其帶領步騎兵一千五百名增援山東。
僧格林沁在羊山集戰敗後,下令從河南的考城(今蘭考東北)至山東魚台的南一陽一湖長四百七十餘裡地段,浚壕築壘,由曹、單、菏、城四縣民一團一分段扼守,郓、巨、濟、金、嘉、魚六縣民一團一聞警協守,企圖遏阻撚軍北上。
但撚軍向山東的進攻并未因此受阻。
1861年1月底,撚軍首領趙浩然、張敏行、李成等率黑、藍、白三旗四萬餘人,由砀山、虞城進入山東,接着分兵兩路:一路向曹縣南部遊一動,一路進入巨野東南六十餘裡的羊山集。
2月2日,僧格林沁及副都統舒通額分率騎兵包抄羊山南麓的撚軍,撚軍即北上嘉祥之紙坊,又南下至金鄉以西、城武以東地區,後又北上菏澤東北之關李家莊,築壘布陣,準備坑擊追擊的清軍。
2月20日,僧格林沁不顧部隊連日奔馳和饑疲不堪,下令分南、北、中三路進攻。
撚軍
21日,三路聯合攻下睢州城,全殲知州王聯升所率鄉一團一,繼又分兵西攻杞縣。
邱聯恩急率三千餘人赴援,與撚軍戰于睢州東南的張公堡。
撚軍失利,于23日退出睢州,經太康東北的楊廟西進呂潭一帶。
3月25日,撚軍南下圍攻西華城。
26日,邱部追至,撚軍又撤圍西走,一部駐郾城東南的五溝營,主力駐舞一陽一以北的北舞渡。
邱聯恩命參将穆特布率部分清軍往擊五溝營撚軍,自率三千人于3月29日趕到北舞渡。
撚軍早在該地沿沙河兩岸設防,步隊配置在吃虎橋附近,馬隊分紮兩翼,一操一刀持矛,嚴陣以待。
是日下午,邱聯恩将步馬分為三隊,向吃虎橋進攻。
撚軍步隊堅決抗擊,兩翼騎兵突起,将邱部緊緊包圍。
黃昏發起總攻,撚軍将士們呼嘯猛一沖,刀劈矛刺,将被稱為“邱老虎”的邱聯恩殺死于吃虎橋頭。
邱的部将二十餘人同時斃命,三千人馬大部被殲,少數逃往許州(今許昌市)。
撚軍攜帶大批勝利品,經西華、商水、項城等地返回淮北。
1860年春,撚軍首領孫葵心、劉天祥、王懷義等率淮北撚軍三四萬人,分兩路再次向河南出擊。
一路經夏邑、虞城到達山東單縣地區後,又西人豫境,進至禹州、密縣等地;另一路經鹿邑、柘城進擊太康、通許,直指開封。
勝保和新任河南巡撫慶廉匆忙布置城守。
4月7日,撚軍與勝保部在離開封二十五裡的白酒店遭遇,作戰失利,折向陳留。
當撚軍二三萬人由尉氏、鄢陵、扶溝等地東返時,其先頭部隊于5月4日在柘城、太康交界的馬埠(今馬鋪)與奉命攔截的總兵王鳳祥、副将王慶長等所部三千餘人遭遇,被迫後退十餘裡。
此時後隊人馬趕到,便整頓隊伍,進行反擊。
敵軍大部被殲,王鳳祥、王慶長等被殺。
于是,撚軍勝利重返淮北。
清廷責勝保“剿賊不力,畏葸無能”,将其調回北京,改由巡撫慶廉督辦河南軍務,副都統關保仍為幫辦。
慶廉督辦河南軍務後,鑒于在防豫軍不滿四千,其餘皆系統勇,加上關保兩營,總計不過一萬數千人,而張樂行、龔得樹、孫葵心、王懷義、姜台淩等各部撚軍不下數十股,每股各有數萬人不等,宿、亳、蒙、懷、廬、壽一帶及豫省邊界所在皆有,便向清廷提出由豫軍與袁甲三、傅振邦部清軍合力攻剿,并由苗沛霖部練勇駐紮蕭縣、永城邊境,“力扼西北,進剿東南”的作戰方針,①得到清廷的批準。
但就在這一方針提出不久,撚軍又一次越過豫軍防線,向河南大舉出擊。
1860年8月,蒙亳地區大雨成災,撚軍糧食供一應發生困難,而河南秋收在望。
撚軍首領劉玉淵、雷彥、宋喜元、蘇添才等便率四萬餘人,由亳州再次挺一進河南。
8月21日,撚軍進攻薛廟清軍大營,關保由鹿邑派兵往援。
撚軍立即繞攻鹿邑東關,迫使清軍回顧城防,後在五裡廟與敵軍交戰,殺遊擊羅忠保等多人。
9月15日,撚軍兵臨陳州城下,因清軍防守較嚴,便直薄周家口鎮(今商水)。
後因清軍來援,南下商水(今舊商水)、上蔡、汝一陽一(今汝南)等地。
慶廉命總兵承惠率八千餘人追擊,并令遊擊孫之友部為後援。
但孫部為雷彥所率撚軍牽制,無法前進。
9月20日,承惠部進抵汝一陽一城南三十五裡的野豬岡。
撚軍事先在此布陣,清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
激戰間,一部分撚軍迂回至大石橋,切斷了清軍的退路,正面的撚軍又将清軍分割為二,展開白刃格鬥。
結果,承惠等十餘名清軍将佐及大部士卒被殲,撚軍再次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北京的勝保後來哀歎:“野豬岡之役,全軍遇伏,一精一銳胥亡,元氣遂不可複。
”②清廷因無正規軍可派,隻得命河南一團一練大臣一毛一昶熙等整頓和加強河南鄉一團一。
(二)襲占蘇北重鎮清江浦 1860年2月,撚軍首領李大喜、魏希之、張宗禹等率步隊二萬餘人、馬隊萬餘人,在江蘇蕭縣寶安山集中後,佯攻砀山,擺出北進山東的架勢,忽又揮戈東進,在徐州越過黃河故道,經邳州(今邳縣北邳城)再長驅南下,于18日占領桃源(今泗一陽一南),然後直趨蘇北的政治中心和商業重鎮清江浦(今清江市)。
當時,河道總督庚長、漕運總督聯英等正置酒觀戲,晝夜不辍,聞撚軍将至,才倉皇派兵堵禦。
2月21日,撚軍擊敗都司德興部清軍三百人,乘勝進抵清江浦,庚長等逃往淮安。
清廷聞清江浦失守,急忙調兵往攻。
撚軍在獲得大量錢糧物資後,于3月5日撤離清江浦,返回淮北。
(三)進軍山東,三敗僧軍 撚軍在出擊河南、蘇北同時,還不斷深入山東境内,打擊清軍。
1860年9月下旬,張敏行、姜台淩等率四萬餘人由宿州北進至山東峄縣(今峄城)、蘭山(今臨沂)等地。
10月下旬,撚軍又進至山東魚台、金鄉、巨野等地,26日直一逼一濟甯城。
旋又分兵三路:一路經汶上北進東平的戴廟,又經梁山南下占領巨野,後由定陶、曹縣返回淮北;一路經滋一陽一(今兖州)北占甯一陽一,進圍泰安不克,由大汶口南下曲阜等地;一路東北經泗水,轉至新泰,攻占蒙一陰一,複由沂水、莒州(今莒縣)、日照南下至贛榆、郯城地區。
三路撚軍在獲得大量糧食牲畜後,勝利返回淮北。
清廷害怕撚軍由山東進入直隸,危及京畿安全,便于1860年11月5日,即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不久,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仍任欽差大臣)統帶清軍一萬餘人(内馬隊三千五百人、步隊二千人、綠營兵五千人),由直隸開赴山東剿撚,命文淵閣大學士瑞麟以傳郎銜幫辦軍務。
清廷規定僧軍的任務是,“前往剿辦北路各匪,先由河間一帶,次及山東、河南,權其緩急,以次進剿”①。
12月17日,僧格林沁率部進駐濟甯。
僧格林沁率部南下山東後,袁甲三曾向他指出:“河南之兵名為萬餘,多系新募,宿、徐之兵本不滿萬,近因饷缺,大加裁汰,所存無多,山東之兵又不能越境會剿,此賊所以到處竄突,如人無人之境也。
”并向僧建議:“以山東兵為中路,由曹、單直趨虞、夏,以河南兵為右翼,以徐、宿兵為左翼,聲勢聯絡,互相策應。
步步為營,與民寨相犄角,逐漸而進,不求速效。
”②僧格林沁沒有采納袁的建議。
他急功近利,孤軍在山東境内作戰,因而屢戰屢敗。
僧軍進駐山東不久,亳東撚軍四萬餘人(其中馬隊萬餘)在劉玉淵等率領下,又一次進入山東,經魚台、金鄉北上。
僧格林沁急忙率騎兵二千餘人前往追擊,于12月25日由嘉祥馳赴巨野。
時值大雪,軍行甚疲。
26日,僧軍在巨野東南的羊山集與撚軍接戰。
僧格林沁率主力從東面進攻,瑞麟率部從西南進攻。
撚軍分路抵禦,首先将僧格林沁部擊退,進而包圍瑞麟部,将副都統格繃額等擊斃。
瑞麟突圍逃到離金山二百餘裡的汶上。
僧格林沁溜回濟甯後,參劾瑞麟突圍後“不在巨野紮營,複越過嘉祥、濟甯退至汶上,……以緻後路官兵渙散,實屬怯懦無能”。
③清廷革去瑞麟侍部職銜,饬令回旗,改由鑲藍旗蒙古都統西淩阿、工部右侍郎國瑞幫辦僧格林沁軍務,并将原先革職的副都統伊興額和徐州鎮總兵滕家勝的步騎三千人交僧調遣。
不久,清廷又将陝西巡撫譚廷襄補授山東巡撫,令其帶領步騎兵一千五百名增援山東。
僧格林沁在羊山集戰敗後,下令從河南的考城(今蘭考東北)至山東魚台的南一陽一湖長四百七十餘裡地段,浚壕築壘,由曹、單、菏、城四縣民一團一分段扼守,郓、巨、濟、金、嘉、魚六縣民一團一聞警協守,企圖遏阻撚軍北上。
但撚軍向山東的進攻并未因此受阻。
1861年1月底,撚軍首領趙浩然、張敏行、李成等率黑、藍、白三旗四萬餘人,由砀山、虞城進入山東,接着分兵兩路:一路向曹縣南部遊一動,一路進入巨野東南六十餘裡的羊山集。
2月2日,僧格林沁及副都統舒通額分率騎兵包抄羊山南麓的撚軍,撚軍即北上嘉祥之紙坊,又南下至金鄉以西、城武以東地區,後又北上菏澤東北之關李家莊,築壘布陣,準備坑擊追擊的清軍。
2月20日,僧格林沁不顧部隊連日奔馳和饑疲不堪,下令分南、北、中三路進攻。
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