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并肩戰鬥
關燈
小
中
大
勇一猛拚殺,突圍出城。
六安失守後,張樂行、龔得樹等乘淮河沿岸清軍兵力空虛,沿淠河北上,渡過淮河。
6月2日,在先行到達淮北的撚軍配合下,一舉攻占淮河北岸要地懷遠城,全殲守軍數百名。
這時,集結在徐州以南、懷遠以北的撚軍有蘇添福、李允、李大喜、張壟任乾、陸連科等部約八萬餘人。
他們以懷遠為基地,沿淮河東進,在當地撚軍張隆等部配合下,于6月14日攻克臨淮關,道員黃元吉所部清軍千餘人突圍西逃。
15日,撚軍攻占鳳一陽一府縣兩城,三千餘名一團一練作鳥獸散。
撚軍攻占懷遠、鳳一陽一後,切斷了清軍的水上交通,并使淮河南北兩岸的抗清力量聯接了起來,成為淮北清軍南下的重大障礙。
于是,太平軍得以專力打擊天京東西兩面的清軍,撚軍也更便于與太平軍配合作戰,戰略上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
1858年9月,龔得樹率部分撚軍南下,協同太平軍吳如孝部圍攻定遠城,牽制了部分清軍,配合陳玉成、李秀成部太平軍取得了擊破江北大營的勝利。
1859年3月,陳玉成部在廬州西面的官亭擊潰李孟群部清軍後,乘勝東進,于同年夏先後攻占安徽天長、盱眙,進攻滁州、來安,迫使欽差大臣勝保①所部退守盱眙東北的蔣壩,切斷了駐定遠的安徽巡撫翁同書與勝保部的聯系。
撚軍龔得樹部萬餘人遂由懷遠南下,配合太平軍吳如孝部再次圍攻定遠。
定遠的東西糧道分别被撚軍和太平軍切斷,翁同書在“官軍久已絕食,兵勇皆啖草根充饑”,“待援不至,待饷不來”②的情況下,于7月17日棄城逃往壽州,所部紛紛潰散。
撚軍占領定遠後,進一步擴大了淮南的控制地區,與廬州太平軍的轄區聯成了一片;同時打擊了撚軍内部在李昭壽、薛之元叛變後出現的投降暗流,一逼一使曾想獻出鳳一陽一和臨淮關降清的張隆重又換上撚軍的旗幟,不敢公開投敵,暫時穩定了内部。
(三)重返淮北 撚軍控制淮河中遊,切斷了安徽清軍的糧饷通道,加上淮北的撚軍四出活動,引起了清廷的震驚。
1859年10月底,清廷命袁甲三署理欽差大臣,接替勝保督辦安徽軍務,并告以“懷遠一城居鳳、颍之交,久為賊踞,亟宜迅圖攻克,與翁同書一軍合而為一,以便進攻淮南,兼顧北路”③。
與此同時,勝保趁撚軍主力集中于淮南,淮河北岸的懷遠守軍力量減弱之機,督令副都統穆騰阿和總兵滕家勝等率清兵三千餘人乘機進攻懷遠。
從定遠、廬州派出的撚軍和太平軍援軍被阻于淮河以南。
張樂行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于11月8日退出懷遠,率部南渡淮河,退守臨淮關和定遠。
清軍占領懷遠後,立即折向臨淮,在北岸紮營。
勝保亦折回距臨淮關三十餘裡的張家溝大營,以便就近督攻臨準,後又進至距臨淮關十五裡的三汊溝駐紮。
12月4日,袁甲三到達勝保大營,接署欽差大臣職務,并将大營移往張家溝。
袁甲三迅速集結兵力,并将苗沛霖練勇八千人調往臨淮,總兵力由三千餘人猛增至一萬餘人。
1860年1月上旬,袁甲三乘撚軍配合陳玉成部太平軍在潛山、太湖一帶與湘軍作戰之際,督水師炮船和馬步隊進攻臨淮關,連日發炮轟擊,将關内炮台擊毀。
守關撚軍與清軍激戰兩晝夜,傷亡甚衆,被迫于1月10日南撤定遠。
1860年1月下旬,清廷對攻撚部署又作了調整:革去勝保欽差大臣的職務,調往河南,督辦該省飽剿事宜,以副都統關保為其幫辦;命雲南提督傅振邦督辦徐、宿一帶攻剿事宜,以總兵田在田為幫辦;袁甲三仍署理欽差大臣,督辦皖省軍務,除巡撫翁同書仍為幫辦外,加派副都統穆騰阿幫辦軍務。
袁甲三在占領臨淮關後,又督軍圍攻鳳一陽一。
張樂行率部往援,在鳳一陽一南梁家岡遭苗沛霖一團一練和穆騰阿馬隊襲擊,損失五六千人,被迫後退。
2月13日,守衛鳳一陽一縣城的撚軍首領張隆被袁甲三部總兵張得勝所誘擒。
次日,守衛府城的首領鄧政明為求活命,繳出全部槍炮馬匹,并将十四名拒不投降的撚軍将領捆送敵營殺害,緻使鳳一陽一府、縣兩城相繼丢失。
清軍攻占懷遠、臨淮、鳳一陽一三城後,打通了淮河的航道,隔斷了淮北撚軍和淮南撚軍及太平軍的聯系,張樂行、龔得樹等在淮南隻據有定遠一個孤立據點,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5月16日,袁甲三派兵夜襲定遠,毀城外營壘九座。
6月1日,龔得樹率撚軍一部出敵不意攻占定遠以東的來安,企圖調動袁軍,但未達目的。
定遠撚軍隻得堅守待援。
8月初,清軍對定遠形成合圍。
後太平軍陳玉成部和吳如孝部分别從天長、廬州來援,撚軍白旗旗主孫葵心也由河南固始率萬餘人趕來支援,夾擊袁甲三部。
袁見撚軍和太平軍勢衆,害怕造成“全軍坐困,終成潰裂”①的危險局面,便慌忙将所部清軍從定遠撤退至淮河北岸。
可惜太平軍和撚軍沒有乘勝追擊,将其殲滅。
定遠解圍後,撚軍和太平軍轉攻鳳一陽一、壽州,均未奏效。
随後,龔得樹、孫葵心率數萬人随陳玉成部南下,謀解安慶之圍。
12月10日,太平軍和撚軍與敵大戰于桐城西南之挂車河一帶,孫葵心不幸犧牲。
1861年3月,龔得樹也在湖北羅田松子關中炮身亡。
孫葵心在脫離張樂行領導期間,曾企圖降清,但未成事實。
後來轉戰河南、山東,屢敗清軍;返回淮南後,重與太平軍協同作戰,最後把鮮血灑在太平天國的戰場上。
龔得樹是撚軍中僅次于張樂行的重要首領,不僅作戰勇敢,“所領黑旗隊枭猛耐戰,勢與張落刑(樂行)相埒”②,而且較有政治頭腦,是堅持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核心人物,他的犧牲,是撚軍的重大損失。
1861年9月安慶失守後,陳玉成率部退守廬州,旋又遭清軍圍困。
撚軍在定遠的孤立據點也難于長期堅守下去。
而當時淮北撚軍的力量還相當強大,河北、山東等省人民起義此伏彼起,陳玉成為了“廣招兵馬,早複皖城”,再援天京,先派太平軍馬融和部北上,繼派撚軍首領張樂行等率部北渡淮河,後又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祜王藍成春等率部向西北遠征。
張樂行和蘇添福等将定遠據點移交給太平軍後,于12月間率全部人馬返回淮北颍上地區。
至此,撚軍和太平軍在淮河沿岸的聯合作戰宣告結束。
二、淮北撚軍向河南、蘇北、山東出擊 張樂行、龔得樹等率撚軍主力于1857年春南下與太平軍聯合作戰後,淮北隻有少數撚軍就地堅持鬥争。
1858年初,藍旗等撚軍從六安返回淮北,兵力驟增,聲勢複振。
以後,各旗撚軍進一步挖壕築壘,依托圩寨,抗擊清軍和一團一練的進攻,并經常伺機襲擊清軍據點,使當時負責江蘇、安徽、山東三拾剿匪”事宜的袁甲三發出了“兵疲糧盡,勢處萬難”①的哀歎。
同年底,袁甲三向清廷建議由河南、山東出兵南下,與皖北清軍聯合攻剿淮北撚軍。
清廷表示同意,令新任河南巡撫恒福、山東巡撫崇恩“各就本境防軍遴員統率,并力進剿,搗撚巢一穴一,以保北路完善之區”。
②1859年初,袁甲三進一步提出豫軍由亳州東進,山東軍由永城南進,本部諸軍由宿州西南進的分進合擊計劃。
清廷令崇恩、恒福将要隘嚴為布置(防止撚軍繞襲其後),即行發兵合剿。
崇恩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出境遠征,有三不可勝:一是撚軍衆清軍寡,地廣數百裡,難于合圍;二是撚軍以逸待勞,清軍進攻則守壘不出,清軍退卻則伺機出擊;三是如果清軍日久不克,則饷缺兵嘩,必為撚軍所乘。
清廷堅持原案,催促山東、河南迅即出兵合剿,但議未果行,淮北撚軍便開始分道出擊了。
(一)北舞渡、馬埠、野豬岡殲滅戰 1859年3月上旬,撚軍二三萬人在孫葵心、劉添福等率領下,集中于太和王市集,佯稱西攻河南禹州(今禹縣)。
正駐鹿邑的總兵邱聯恩(統率豫軍六千餘人)立即派兵防守豫皖交界的沈丘(今沈丘城)。
3月14日,撚軍突然進至河南商丘南面,次日分三路出擊:一路進據商丘、甯陵交界的觀音堂;一路西攻睢州城(今睢縣);一路由溝香集進占甯
六安失守後,張樂行、龔得樹等乘淮河沿岸清軍兵力空虛,沿淠河北上,渡過淮河。
6月2日,在先行到達淮北的撚軍配合下,一舉攻占淮河北岸要地懷遠城,全殲守軍數百名。
這時,集結在徐州以南、懷遠以北的撚軍有蘇添福、李允、李大喜、張壟任乾、陸連科等部約八萬餘人。
他們以懷遠為基地,沿淮河東進,在當地撚軍張隆等部配合下,于6月14日攻克臨淮關,道員黃元吉所部清軍千餘人突圍西逃。
15日,撚軍攻占鳳一陽一府縣兩城,三千餘名一團一練作鳥獸散。
撚軍攻占懷遠、鳳一陽一後,切斷了清軍的水上交通,并使淮河南北兩岸的抗清力量聯接了起來,成為淮北清軍南下的重大障礙。
于是,太平軍得以專力打擊天京東西兩面的清軍,撚軍也更便于與太平軍配合作戰,戰略上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
1858年9月,龔得樹率部分撚軍南下,協同太平軍吳如孝部圍攻定遠城,牽制了部分清軍,配合陳玉成、李秀成部太平軍取得了擊破江北大營的勝利。
1859年3月,陳玉成部在廬州西面的官亭擊潰李孟群部清軍後,乘勝東進,于同年夏先後攻占安徽天長、盱眙,進攻滁州、來安,迫使欽差大臣勝保①所部退守盱眙東北的蔣壩,切斷了駐定遠的安徽巡撫翁同書與勝保部的聯系。
撚軍龔得樹部萬餘人遂由懷遠南下,配合太平軍吳如孝部再次圍攻定遠。
定遠的東西糧道分别被撚軍和太平軍切斷,翁同書在“官軍久已絕食,兵勇皆啖草根充饑”,“待援不至,待饷不來”②的情況下,于7月17日棄城逃往壽州,所部紛紛潰散。
撚軍占領定遠後,進一步擴大了淮南的控制地區,與廬州太平軍的轄區聯成了一片;同時打擊了撚軍内部在李昭壽、薛之元叛變後出現的投降暗流,一逼一使曾想獻出鳳一陽一和臨淮關降清的張隆重又換上撚軍的旗幟,不敢公開投敵,暫時穩定了内部。
(三)重返淮北 撚軍控制淮河中遊,切斷了安徽清軍的糧饷通道,加上淮北的撚軍四出活動,引起了清廷的震驚。
1859年10月底,清廷命袁甲三署理欽差大臣,接替勝保督辦安徽軍務,并告以“懷遠一城居鳳、颍之交,久為賊踞,亟宜迅圖攻克,與翁同書一軍合而為一,以便進攻淮南,兼顧北路”③。
與此同時,勝保趁撚軍主力集中于淮南,淮河北岸的懷遠守軍力量減弱之機,督令副都統穆騰阿和總兵滕家勝等率清兵三千餘人乘機進攻懷遠。
從定遠、廬州派出的撚軍和太平軍援軍被阻于淮河以南。
張樂行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于11月8日退出懷遠,率部南渡淮河,退守臨淮關和定遠。
清軍占領懷遠後,立即折向臨淮,在北岸紮營。
勝保亦折回距臨淮關三十餘裡的張家溝大營,以便就近督攻臨準,後又進至距臨淮關十五裡的三汊溝駐紮。
12月4日,袁甲三到達勝保大營,接署欽差大臣職務,并将大營移往張家溝。
袁甲三迅速集結兵力,并将苗沛霖練勇八千人調往臨淮,總兵力由三千餘人猛增至一萬餘人。
1860年1月上旬,袁甲三乘撚軍配合陳玉成部太平軍在潛山、太湖一帶與湘軍作戰之際,督水師炮船和馬步隊進攻臨淮關,連日發炮轟擊,将關内炮台擊毀。
守關撚軍與清軍激戰兩晝夜,傷亡甚衆,被迫于1月10日南撤定遠。
1860年1月下旬,清廷對攻撚部署又作了調整:革去勝保欽差大臣的職務,調往河南,督辦該省飽剿事宜,以副都統關保為其幫辦;命雲南提督傅振邦督辦徐、宿一帶攻剿事宜,以總兵田在田為幫辦;袁甲三仍署理欽差大臣,督辦皖省軍務,除巡撫翁同書仍為幫辦外,加派副都統穆騰阿幫辦軍務。
袁甲三在占領臨淮關後,又督軍圍攻鳳一陽一。
張樂行率部往援,在鳳一陽一南梁家岡遭苗沛霖一團一練和穆騰阿馬隊襲擊,損失五六千人,被迫後退。
2月13日,守衛鳳一陽一縣城的撚軍首領張隆被袁甲三部總兵張得勝所誘擒。
次日,守衛府城的首領鄧政明為求活命,繳出全部槍炮馬匹,并将十四名拒不投降的撚軍将領捆送敵營殺害,緻使鳳一陽一府、縣兩城相繼丢失。
清軍攻占懷遠、臨淮、鳳一陽一三城後,打通了淮河的航道,隔斷了淮北撚軍和淮南撚軍及太平軍的聯系,張樂行、龔得樹等在淮南隻據有定遠一個孤立據點,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5月16日,袁甲三派兵夜襲定遠,毀城外營壘九座。
6月1日,龔得樹率撚軍一部出敵不意攻占定遠以東的來安,企圖調動袁軍,但未達目的。
定遠撚軍隻得堅守待援。
8月初,清軍對定遠形成合圍。
後太平軍陳玉成部和吳如孝部分别從天長、廬州來援,撚軍白旗旗主孫葵心也由河南固始率萬餘人趕來支援,夾擊袁甲三部。
袁見撚軍和太平軍勢衆,害怕造成“全軍坐困,終成潰裂”①的危險局面,便慌忙将所部清軍從定遠撤退至淮河北岸。
可惜太平軍和撚軍沒有乘勝追擊,将其殲滅。
定遠解圍後,撚軍和太平軍轉攻鳳一陽一、壽州,均未奏效。
随後,龔得樹、孫葵心率數萬人随陳玉成部南下,謀解安慶之圍。
12月10日,太平軍和撚軍與敵大戰于桐城西南之挂車河一帶,孫葵心不幸犧牲。
1861年3月,龔得樹也在湖北羅田松子關中炮身亡。
孫葵心在脫離張樂行領導期間,曾企圖降清,但未成事實。
後來轉戰河南、山東,屢敗清軍;返回淮南後,重與太平軍協同作戰,最後把鮮血灑在太平天國的戰場上。
龔得樹是撚軍中僅次于張樂行的重要首領,不僅作戰勇敢,“所領黑旗隊枭猛耐戰,勢與張落刑(樂行)相埒”②,而且較有政治頭腦,是堅持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核心人物,他的犧牲,是撚軍的重大損失。
1861年9月安慶失守後,陳玉成率部退守廬州,旋又遭清軍圍困。
撚軍在定遠的孤立據點也難于長期堅守下去。
而當時淮北撚軍的力量還相當強大,河北、山東等省人民起義此伏彼起,陳玉成為了“廣招兵馬,早複皖城”,再援天京,先派太平軍馬融和部北上,繼派撚軍首領張樂行等率部北渡淮河,後又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祜王藍成春等率部向西北遠征。
張樂行和蘇添福等将定遠據點移交給太平軍後,于12月間率全部人馬返回淮北颍上地區。
至此,撚軍和太平軍在淮河沿岸的聯合作戰宣告結束。
二、淮北撚軍向河南、蘇北、山東出擊 張樂行、龔得樹等率撚軍主力于1857年春南下與太平軍聯合作戰後,淮北隻有少數撚軍就地堅持鬥争。
1858年初,藍旗等撚軍從六安返回淮北,兵力驟增,聲勢複振。
以後,各旗撚軍進一步挖壕築壘,依托圩寨,抗擊清軍和一團一練的進攻,并經常伺機襲擊清軍據點,使當時負責江蘇、安徽、山東三拾剿匪”事宜的袁甲三發出了“兵疲糧盡,勢處萬難”①的哀歎。
同年底,袁甲三向清廷建議由河南、山東出兵南下,與皖北清軍聯合攻剿淮北撚軍。
清廷表示同意,令新任河南巡撫恒福、山東巡撫崇恩“各就本境防軍遴員統率,并力進剿,搗撚巢一穴一,以保北路完善之區”。
②1859年初,袁甲三進一步提出豫軍由亳州東進,山東軍由永城南進,本部諸軍由宿州西南進的分進合擊計劃。
清廷令崇恩、恒福将要隘嚴為布置(防止撚軍繞襲其後),即行發兵合剿。
崇恩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出境遠征,有三不可勝:一是撚軍衆清軍寡,地廣數百裡,難于合圍;二是撚軍以逸待勞,清軍進攻則守壘不出,清軍退卻則伺機出擊;三是如果清軍日久不克,則饷缺兵嘩,必為撚軍所乘。
清廷堅持原案,催促山東、河南迅即出兵合剿,但議未果行,淮北撚軍便開始分道出擊了。
(一)北舞渡、馬埠、野豬岡殲滅戰 1859年3月上旬,撚軍二三萬人在孫葵心、劉添福等率領下,集中于太和王市集,佯稱西攻河南禹州(今禹縣)。
正駐鹿邑的總兵邱聯恩(統率豫軍六千餘人)立即派兵防守豫皖交界的沈丘(今沈丘城)。
3月14日,撚軍突然進至河南商丘南面,次日分三路出擊:一路進據商丘、甯陵交界的觀音堂;一路西攻睢州城(今睢縣);一路由溝香集進占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