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并肩戰鬥

關燈
一、主力南下淮南與太平軍聯合作戰 張樂行、龔得樹等撚軍首領鑒于在淮北屢戰失利,南下三河尖後仍然受到清軍的沉重壓力,迫切希望取得太平軍的支持和幫助。

    而太平天國繼1856年内讧之後,石達開又率部出走,太平軍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也迫切需要一團一結友軍,共同對敵,因此,洪秀全決定實行聯合撚軍的方針,使其“能掌北門鎖鑰”,成為“南國之屏藩”。

    ①正是這種共同需要,促成了兩支農民起義軍的聯合。

     在撚軍第一次占領三河尖時,雙方曾商談過聯合作戰問題,因敵人進一逼一,撚軍很快回師北上,故未能實現。

    1857年3月初,撚軍自三河尖南圍霍丘。

    在擊敗道員金光箸所率八百清軍後,即由龔得樹、蘇添福率部南下迎接太平軍。

    這時,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在解桐城之圍後,乘勝占領了舒城、霍山、六安,便北上會合撚軍。

    兩軍在霍丘、六安交界處勝利會師。

    經過協商,撚軍以“聽封而不能聽調用”為條件,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

    張樂行被封為征北主将,其他撚軍将領也各有封号;部隊蓄發易幟,但仍然保持原有的領導系統和制度。

    為适應聯合作戰的需要,雙方互派代表,随時聯絡會商。

     (一)轉戰三河尖、正一陽一關 兩軍會師後,太平軍和撚軍各有十萬左右,士氣旺盛,軍威大振,立即在淮河沿岸發起攻城作戰。

    太平軍薛之元②等部和撚軍張樂行部圍攻河南固始城;太平軍陳玉成部和撚軍韓奇峰等部于3月11日攻占霍丘東北的正一陽一關,13日東進包圍壽州城;太平軍李秀成、李昭壽③部和撚軍龔得樹、蘇添福部于3月18日占領霍丘城,後又北渡淮河,圍攻颍上城。

     清廷得悉撚軍南下後,曾多次谕令豫、皖清軍扼要堵截,防止其與太平軍會合。

    在此前後,清延還調整了攻撚前線的統兵将領,加強進攻起義軍的力量:察哈爾都統西淩阿被召回北京;崇安被革去總兵職務;因圍攻北伐太平軍不力而被革職的勝保,又被授予副都統銜,并署理河北鎮總兵,幫辦攻撚事宜。

    此外,還命山西汾州營參将保衡、直隸密雲都司馬翰忠率部開赴安徽亳州,聽候調遣;命徐州副都統德勒格爾率領馬隊南下懷遠;命英桂将在湖北遣撤的陝甘官兵截留河南,參加攻撚。

    勝保抵達亳州後,即與英桂、袁甲三等會商,确定了首先防止撚軍主力重返雉河集,“再行相機節節進剿”的作戰方針。

    據此,由袁甲三督饬總兵朱連泰部約三千人及亳州地方一團一練于亳州一帶,進剿留駐淮北的撚軍;勝保以颍州為基地,率馬步三千餘人進攻南下的撚軍,另有王庭蘭、金光箸等部約二千人歸其統轄,在淮河流域配合作戰;負責三省剿撚事宜的英桂率河南清軍千餘人駐太和等地,策應勝保部,并保護清軍後方糧道。

     勝保因兵力過單,一再奏請清廷調兵支援。

    清廷責備他“由亳至颍,尚未與賊見仗,而調将請兵紛紛不已,……駐守颍州,不思急挫賊鋒”,命令他“趕緊進兵,不得再有耽延”。

    ①勝保隻得硬着頭皮率部南下。

    當時,太平軍和撚軍正三路出擊,強攻堅城,以緻力量分散,給了勝保以可乘之機。

    勝保于3月中旬南下後,首先集中兵力解固始之圍。

    張樂行、薛之元等部因連日圍攻固始不下,又見清軍援兵趕至,便于3月下旬撤回三河尖。

    圍攻壽州的陳玉成、韓奇峰部遭到金光箸部清軍頑抗,也主動撤圍(韓奇峰部退守正一陽一關,陳玉成部回守六安)。

    李秀成、龔得樹等部于22日包圍颍上後,雖幾次轟塌城牆,但始終未能攻進城内。

    而勝保在解固始之圍後,便率部回救颍上。

    在此情況下,李、龔所部也于5月3日撤至淮河南岸。

    至此,撚軍和太平軍第一次聯合作戰,未能取得理想的戰果,即告結束。

     撚軍和太平軍聯合後出現的一個新情況,就是撚軍在淮河流域的作戰常常受到太平軍長江中遊戰場形勢的影響。

    由于安徽戰場上的太平軍既要抵禦從湖北東進的湘軍,又要牽制天京外圍的清軍,經常流動作戰,而撚軍基本上戰鬥在淮河流域一帶,因而出現了撚軍與太平軍時而聯合作戰,時而單獨作戰的情況。

    為了阻擊從湖北東進的湘軍和鄂軍,陳玉成于5月12日率數萬太平軍和部分撚軍進入鄂東地區作戰(9月中旬才折回皖境,駐太湖、潛山一帶)。

    李秀成部則駐六安、霍山一帶,随時準備東進,對付天京外圍之敵。

    于是,在淮河沿岸獨立作戰的撚軍,便采取守勢,收縮兵力,挖壕築壘,集中力量防守三河尖、正一陽一關、霍丘等據點。

     太平軍離開淮河沿岸後,勝保乘機向撚軍發動進攻,第一個目标就是三河尖。

    三河尖周圍河渠縱橫,撚軍跨河而陣,清軍步騎兵不易展開,難于強攻。

    勝保便實行圍困戰法,控制通向三河尖的水陸通道,強令居民提前割麥,并在出産硝磺的地區設卡稽查,嚴禁出境,以斷絕撚軍的糧彈接濟;同時,實行政治攻勢,瓦解撚軍士氣。

    撚軍堅守了六十餘日,終因糧彈不濟,于6月16日撤出三河尖,沿淮河東下正一陽一關。

    其後,由韓奇峰率部駐守正一陽一關,張樂行、龔得樹則率部轉移至霍丘。

     勝保占領三河尖後,決定集中兵力先攻正一陽一關,得手後再攻霍丘。

    為防止正一陽一關、霍丘撚軍西進固始,他命總兵邱聯恩等會同王庭蘭和固始知縣張曜等扼守固始東部地區,自率步馬數千人進攻正一陽一關,并令金光箸由壽州率炮船西進,配合進攻。

    金光箸見清軍雲集,有恃無恐,竟于6月25日首先攻關,結果遭到撚軍伏擊,兵敗潰散。

    金光箸因坐船被撚軍炮火擊中,落水淹斃。

    這一仗打擊了清軍的氣焰,使勝保所部不敢接近正一陽一關。

    8月,連降驟雨,河水猛漲,關外的撚軍據點先後被清軍攻占,關内糧食缺乏,形勢危急,韓奇峰派人向霍丘求援。

    張樂行、龔得樹率部往援正一陽一關,勝保趁霍丘城内撚軍兵力空虛,派人收買了守城頭目張金桂,旋于8月29日将該城占領。

    這時,扼守正一陽一關的撚軍糧食已盡,隻得殺馬充饑,加之瘟疫流行,軍民饑病而死者日增,處境異常困難。

    後李秀成從六安派出的援軍五六千人趕到,擊敗關外清軍,于10月12日接應關内撚軍沖出重圍,沿淠河南下,撤至六安。

     (二)控制淮河中遊 由于駐守鎮江的太平軍遭到圍攻,天京外圍形勢吃緊,李秀成部于1857年10月中旬由六安、舒城一帶東進救援。

    張樂行等率撚軍一部配合太平軍打通進軍道路,待太平軍繞過廬州(今安徽合肥市)以後,便又返回六安。

    11月,龔得樹率部擊敗安徽布政使李孟群部清軍,占領獨山鎮。

    李孟群率部反撲,占領霍山。

    後駐潛山、太湖的陳玉成部太平軍前來支援,李部慌忙退走。

     這時,撚軍中的地域觀念和宗派觀念擡頭,領導集一團一内部發生了意見分歧。

    藍旗旗主劉永敬、劉天台等主張返回淮北家鄉;張樂行、龔得樹等則主張繼續留在淮南,配合太平軍作戰。

    前一種意見對于聯合抗清的大局顯然是不利的。

    但張樂行、龔得樹在處理内部分歧時,采取了錯誤的做法,竟于12月間将劉永敬、劉天台殺害,緻使矛盾激化。

    不久,藍旗首領劉天福、劉天祥、劉天月等率部由六安返回淮北,其他旗首如任乾、陸連科等也率部陸續北返宿州地區。

    從此,撚軍便分别在淮南淮北兩個戰場作戰。

     1858年2月,太平軍陳玉成部聯合撚軍韓奇峰等部約五萬人再次圍攻固始。

    守城一團一練頑強抵抗,勝保和李孟群也分别率部前往解圍。

    撚軍和太平軍依托土壘,一面挖地道炸城,一面阻擊援軍。

    但戰鬥持續了兩個多月,未能破城和擊退援軍。

    不久,湖北的清軍又開始向東進攻,太平軍和撚軍遂于4月6日從固始撤圍,返回六安。

    勝保和袁甲三分别率部由固始、正一陽一關向六安方向集中,夥同李孟群部圍攻六安。

    這時,陳玉成部已向湖北進軍,無力東顧;李秀成部正在皖東一帶與清軍鏖戰,也無法西援。

    5月24日夜,六安撚軍正同情軍激戰時,早被勝保收買的撚軍頭目許原如、楊邦本等偷開城門,清軍蜂擁而入,張樂行、龔得樹等率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