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

關燈
一、雉河集會盟 1853年初,清廷命工部侍郎呂賢基督辦安徽一團一練,給事中袁甲三為幫辦。

    同時,起用前廣西巡撫周天爵為安徽巡撫,帶兵千餘分駐宿州、颍州。

    因兵力不足,安徽清軍對撚軍基本上采取守勢。

    10月,周天爵病死于颍州,旋由袁甲三負責安徽軍務。

    袁手中兵力很少,便加緊籌辦一團一練,駐守臨淮關一帶。

    河南方面,巡撫陸應谷擁有的兵力也很少,臨時調集的數千清軍,在商丘宋家集被太平天國北伐軍打得潰不成軍。

    10月,陸應谷被清政一府撤職,遺缺由山東按察使英桂繼任。

    英桂接任後,既要防止進至湖北的太平軍北上,又要鎮壓豫北的“聯莊會”軍,也無法集中兵力攻撚。

    這就給豫皖邊撚軍的發展提一供了有利條件。

     1854年3月,太平天國北伐援軍由皖北進入豫東,張樂行、蘇添福等部撚軍配合太平軍攻克永城縣城,受到當地人民熱烈歡迎。

    太平軍北上後,負責辦理歸、陳二府一團一練的太康知縣祝塏糾集豫東各縣一團一練,進攻蘇添福的家鄉永城蘇平樓,并乘機侵入亳州境内,燒殺搶掠。

    當地人民極為憤慨,紛紛參加撚軍,保衛家園,一舉打敗了祝塏的一團一練和永城的地主武裝“老牛會”,繼又進攻蒙城等地的地主武裝,于是撚軍的聲勢日益壯大。

    1855年初,龔得樹率領亳州撚軍進入河南夏邑,與當地撚軍王貫三部聯合作戰。

    這些行動,取得了兩方面的成果:一是有力地打擊了地主武裝;二是使一些撚軍領袖通過戰争實踐逐漸認識到了聯合起來的必要一性一。

     1855年秋,豫皖邊的撚軍首領齊集亳州的雉河集,舉行了著名的“雉河集會盟”①。

    會上,公推張樂行為盟主,并決定建立五旗軍制,推舉了各色旗的總首領:黃旗由張樂行自兼,白旗龔得樹,紅旗侯士維,黑旗蘇添福,藍旗韓奇峰(又稱韓老萬)。

    五旗之外,還有各種鑲邊旗和八卦旗、花旗、綠旗等。

    會後,張樂行發布告示,痛斥清政一府地方官吏“視民如仇”,殘酷搜刮民脂民膏,闡明起義的目的是為了“救我殘黎,除一奸一誅暴,以減公憤”,并宣布“禁止搶掠,嚴緝一奸一婬一”,“貧民衣糧,不準扒運”。

    ②此外,還制定了行軍作戰條例十九條③,以嚴明軍紀。

     雉河集會盟,對撚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會盟,多少改變了一部分撚軍互不從屬,各自為戰的局面,為進行較大規模的作戰提一供了條件。

    由于制定了不侵犯群衆利益的紀律,得到了群衆的擁護,有利于依靠群衆堅持鬥争。

    但這時的撚軍沒有固定的編制,大旗之下的小旗,人數自幾十人至數百人不等。

    旗中的成員也不固定,這次跟這一旗出戰,下次可以跟另一旗出戰,内部組織很松散。

    特别是各旗撚軍基本上是按地域和宗族、親戚關系結合起來的,因而彼此之間有很大的排外一性一,嚴重影響了在組織上和作戰行動上的集中統一。

    在武器裝備上,仍然十分簡陋,除少量鳥槍、土炮外,主要是刀矛等冷兵器,加之各旗撚軍并非脫産的專門武裝,缺乏必要的訓練,因而戰鬥力不強。

    由于皖北地勢平坦,适于戰馬馳騁,所以撚軍一開始就有少量騎兵。

    作戰時,往往步兵在正面沖陣,騎兵從兩翼包抄。

    這種作戰形式,當對付裝備較差、數量不多的清軍和一團一練鄉勇時,尚能奏效。

     二、積極進攻守備薄弱之敵 雉河集會盟後,撚軍很快發展到五六萬人,鬥志更加高昂。

    而這時皖北、豫東的清軍兵力仍較薄弱。

    在豫東,隻增加了道員張維翰率領的清軍一千八百餘人;在皖北,除原周天爵、袁甲三所部二三千人外,其餘為颍州知府陸希湜、亳州知州繡綸率領的少量清軍和一團一練鄉勇。

    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便乘此有利時機,發起進攻作戰。

     1855年9月27日,張樂行、蘇添福等率三萬餘人首先打敗陸希湜部于廟集,繼敗張維翰部于亳州東面的泥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