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
關燈
小
中
大
。
随後,揮師北入河南,攻破夏邑,并西攻馬牧集(今虞城),乘勝進圍歸德府城。
正在進剿豫北“聯莊會”的河南巡撫英桂急忙派遣駐陳州的道員王建泰等率部往援。
張樂行等聞訊後,即轉旗南返,于11月7日攻占安徽蒙城。
撚軍四處出擊,引起了清廷的不安。
當時安徽巡撫福濟和江南提督和春所部清軍正被皖南的太平軍所牽制,無力北顧。
清廷遂提升曹州總兵武隆額為湖南提督,令其從山東南下,統轄總兵興慶、道員張維翰、遊擊武全等所部清軍數千人和地方一團一練,對付十倍之衆的撚軍。
這時,撚軍正集結重兵圍攻亳州,河南按察使餘炳焘率鄉一團一萬餘人,于12月7日乘虛襲占了撚軍根據地雉河集。
張樂行等随即撤圍亳州,率部沿渦河南下,旋又折向東北,在麻種集打敗由徐州來援之清軍興慶部,進而圍攻河南永城,迫使餘炳焘鄉一團一撤出雉河集而馳援豫東。
張樂行等主動從永城撤圍,于17日與武隆額部和鄉一團一戰于麻種集,首先将鄉一團一擊潰,進而包圍武隆額部。
激戰約四小時,武隆額部大潰,軍一火盡棄,經馬牧集向歸德城逃跑。
撚軍乘勝攻占夏邑,再圍歸德府城。
清政一府斥責武隆額“恇怯無能”,将其撤職,命英桂急赴歸德,督辦豫、皖、蘇三省剿撚事宜。
同時,命江北大營派遣侍衛伊興額、協領德昌率馬隊五百名取道滁州(今安徽滁縣)入豫,命總兵朱連泰統帶兖州、徐州清軍千餘人進駐亳州,均歸英桂調遣。
英桂還調南一陽一總兵邱聯恩部及都司保英部約三千人馳援歸德,使豫皖邊的清軍總兵力增至萬餘人。
張樂行等得悉清軍援兵紛紛趕至,便率部返回雉河集。
1856年3月,張樂行等集中四五萬人,再次分路進攻豫東清軍,分别擊敗參将成齡、道員張維翰等部,并包圍歸德城。
這時,歸德城内清軍甚少,英桂惶恐不安。
但撚軍未能乘此有利時機,一面加緊圍城,一面待機攻殲前來解圍的清軍,也沒有一抽一調兵力分别攻殲豫東潰敗的清軍和地方一團一練,而是又一次撤回雉河集,使豫東清軍獲得了喘一息整頓的機會。
張樂行等返回雉河集不久,又率部南下作戰。
4月15日,配合宿、懷、鳳地區的撚軍任乾、夏白部圍攻渦河與淮河交彙處的懷遠城。
該城由總兵鄭魁士部千餘人及鄉勇駐守。
撚軍輪番攻擊,一度由城西南方向沖進城内,焚毀清軍營盤,重傷鄭魁士,擊斃參将以下多人。
後因蒙城等地的清軍趕來增援,撚軍便從城内退出。
這次作戰雖未最後攻占懷遠城,卻取得了重創清軍的勝利。
不久,撚軍主力北返雉河集。
三、雉河集争奪戰 1856年3月下旬,清政一府令袁甲三随同英桂剿辦河南撚軍,後又“屢降嚴旨”,令豫軍進攻雉河集。
英桂認為:“雉河周圍三四百裡皆賊一黨一屯踞,須漸次疏通,免為所襲”。
①據此,他确定了分進合擊、穩步前進的作戰方針。
其部署是:以袁甲三、邱聯恩等部為主力,從亳州以北向東南進攻,以傅振邦、伊興額等部從永城、宿州向西南進攻,夾擊雉河集。
由于撚軍事先缺乏防禦作戰的準備,因而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不利的地位。
4月25日,清軍傅振邦部四千餘人和伊興額馬隊千餘人,從宿州向永城東四十裡的茴村發動進攻(步隊從兩翼包抄,馬隊從正面進攻),撚軍六千餘人迎戰。
激戰數小時,撚軍損失二千餘人,向南敗退。
初戰失利後,張樂行命韓奇峰、蘇添福等部三四萬人進至宿州西北的濉溪口(今濉溪)和永城苗村橋一線阻擊清軍。
4月30日,清軍以傅振邦、伊興額部奔襲濉溪口北面的丁家樓,撚軍損失二千餘人。
接着,苗村橋方向的撚軍也被清軍擊潰。
其後,清軍又乘勝占領了宿州的鐵佛寺、臨渙集等撚軍據點。
當宿州方向的清軍向南推進時,英桂命亳北方向的清軍同時發起進攻。
5月13日,邱聯恩等部與撚軍戰于亳北之界溝獲勝;22日再戰于界溝南面的小柰集,又獲勝;接着于
随後,揮師北入河南,攻破夏邑,并西攻馬牧集(今虞城),乘勝進圍歸德府城。
正在進剿豫北“聯莊會”的河南巡撫英桂急忙派遣駐陳州的道員王建泰等率部往援。
張樂行等聞訊後,即轉旗南返,于11月7日攻占安徽蒙城。
撚軍四處出擊,引起了清廷的不安。
當時安徽巡撫福濟和江南提督和春所部清軍正被皖南的太平軍所牽制,無力北顧。
清廷遂提升曹州總兵武隆額為湖南提督,令其從山東南下,統轄總兵興慶、道員張維翰、遊擊武全等所部清軍數千人和地方一團一練,對付十倍之衆的撚軍。
這時,撚軍正集結重兵圍攻亳州,河南按察使餘炳焘率鄉一團一萬餘人,于12月7日乘虛襲占了撚軍根據地雉河集。
張樂行等随即撤圍亳州,率部沿渦河南下,旋又折向東北,在麻種集打敗由徐州來援之清軍興慶部,進而圍攻河南永城,迫使餘炳焘鄉一團一撤出雉河集而馳援豫東。
張樂行等主動從永城撤圍,于17日與武隆額部和鄉一團一戰于麻種集,首先将鄉一團一擊潰,進而包圍武隆額部。
激戰約四小時,武隆額部大潰,軍一火盡棄,經馬牧集向歸德城逃跑。
撚軍乘勝攻占夏邑,再圍歸德府城。
清政一府斥責武隆額“恇怯無能”,将其撤職,命英桂急赴歸德,督辦豫、皖、蘇三省剿撚事宜。
同時,命江北大營派遣侍衛伊興額、協領德昌率馬隊五百名取道滁州(今安徽滁縣)入豫,命總兵朱連泰統帶兖州、徐州清軍千餘人進駐亳州,均歸英桂調遣。
英桂還調南一陽一總兵邱聯恩部及都司保英部約三千人馳援歸德,使豫皖邊的清軍總兵力增至萬餘人。
張樂行等得悉清軍援兵紛紛趕至,便率部返回雉河集。
1856年3月,張樂行等集中四五萬人,再次分路進攻豫東清軍,分别擊敗參将成齡、道員張維翰等部,并包圍歸德城。
這時,歸德城内清軍甚少,英桂惶恐不安。
但撚軍未能乘此有利時機,一面加緊圍城,一面待機攻殲前來解圍的清軍,也沒有一抽一調兵力分别攻殲豫東潰敗的清軍和地方一團一練,而是又一次撤回雉河集,使豫東清軍獲得了喘一息整頓的機會。
張樂行等返回雉河集不久,又率部南下作戰。
4月15日,配合宿、懷、鳳地區的撚軍任乾、夏白部圍攻渦河與淮河交彙處的懷遠城。
該城由總兵鄭魁士部千餘人及鄉勇駐守。
撚軍輪番攻擊,一度由城西南方向沖進城内,焚毀清軍營盤,重傷鄭魁士,擊斃參将以下多人。
後因蒙城等地的清軍趕來增援,撚軍便從城内退出。
這次作戰雖未最後攻占懷遠城,卻取得了重創清軍的勝利。
不久,撚軍主力北返雉河集。
三、雉河集争奪戰 1856年3月下旬,清政一府令袁甲三随同英桂剿辦河南撚軍,後又“屢降嚴旨”,令豫軍進攻雉河集。
英桂認為:“雉河周圍三四百裡皆賊一黨一屯踞,須漸次疏通,免為所襲”。
①據此,他确定了分進合擊、穩步前進的作戰方針。
其部署是:以袁甲三、邱聯恩等部為主力,從亳州以北向東南進攻,以傅振邦、伊興額等部從永城、宿州向西南進攻,夾擊雉河集。
由于撚軍事先缺乏防禦作戰的準備,因而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不利的地位。
4月25日,清軍傅振邦部四千餘人和伊興額馬隊千餘人,從宿州向永城東四十裡的茴村發動進攻(步隊從兩翼包抄,馬隊從正面進攻),撚軍六千餘人迎戰。
激戰數小時,撚軍損失二千餘人,向南敗退。
初戰失利後,張樂行命韓奇峰、蘇添福等部三四萬人進至宿州西北的濉溪口(今濉溪)和永城苗村橋一線阻擊清軍。
4月30日,清軍以傅振邦、伊興額部奔襲濉溪口北面的丁家樓,撚軍損失二千餘人。
接着,苗村橋方向的撚軍也被清軍擊潰。
其後,清軍又乘勝占領了宿州的鐵佛寺、臨渙集等撚軍據點。
當宿州方向的清軍向南推進時,英桂命亳北方向的清軍同時發起進攻。
5月13日,邱聯恩等部與撚軍戰于亳北之界溝獲勝;22日再戰于界溝南面的小柰集,又獲勝;接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