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
關燈
小
中
大
5月31日與駐亳州的袁甲三等部會合,然後沿渦河向東南進攻。
6月8日,撚軍二三萬人在亳州東南的翟村寺地區阻擊袁甲三、邱聯恩等部清軍。
激戰半日,被清軍擊敗。
其後,撚軍主力又在翟村寺東南四十裡的白龍王廟一帶沿渦河兩岸列陣阻敵。
張樂行、韓奇峰率黃、藍兩旗在渦河北岸,龔得樹、王貫三率白、黑兩旗在渦河南岸,掘壕立栅,用車輛樹木堵塞路口,冀圖阻止清軍的進攻。
袁甲三派出馬隊抄襲撚軍後路。
撚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再次撤退。
清軍乘勝推進,于6月19日攻占雉河集。
雉河集失守後,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為了調動敵人,毅然率部南下,于7月16日乘虛襲占了淮河流域的商業重鎮三河尖(颍上西),獲得了大量物資,補充了大批人員,士氣複振。
英桂害怕撚軍西占河南的固始、光山,即移營陳州,就近調度,并令邱聯恩部由雉河集移駐固始,袁甲三移駐颍州。
河南的一些地方武裝也紛紛向豫東南集中,準備攔截撚軍西進。
張樂行等乘清軍南調,蒙亳一帶守備空虛之際,便以船隻滿載大批勝利品沿淮河東行,在汪家集登岸後,經蒙城向雉河集挺一進,于8月24日重返雉河集,處決了當地反動地主豪紳與鄉一團一頭目,為死難的将士和群衆報仇雪恨。
撚軍北返後,袁甲三、邱聯恩等随即率部尾追,再次向雉河集進攻。
9月10日,在亳州西面的十八裡鋪作戰中,撚軍黑旗首領王貫三不幸犧牲,部衆傷亡二千餘人,餘部退往雉河集。
張樂行等仍然冀圖用外線出擊的辦法調動敵人,解雉河集之圍。
于是将撚軍分為兩路,一路東攻江蘇的蕭縣、徐州,一路西攻太和等地。
由于沒有攻克要地和痛殲敵人,未能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
11月28日,雉河集再次為清軍攻占。
張樂行等率撚軍主力東撤,經曹市集退守臨渙集。
清軍崇安等部追及,與撚軍隔浍河對峙。
崇安以連日進展順利,疏于戒備。
11月30日夜,龔得樹率勇敢善戰的敢死隊,分四路襲擊崇安軍營。
清軍倉促應戰,慌亂潰逃,西竄二百餘裡,退往亳州城。
但是,撚軍後來在廟集、尹家溝、趙旗屯等地的作戰中接連失利,無法扭轉被動局面。
有鑒于此,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除留部分撚軍在皖北堅持鬥争外,率領主力再次南下淮河流域,于1857年2月中旬重占三河尖等地。
此後,撚軍開始了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新時期。
撚軍從雉河集會盟到再次南下淮河流域,在一年半的時間内,随着參戰清軍的兵力由少變多,經曆了由進攻作戰轉入防禦作戰的變化。
在進攻作戰期間,由于清軍兵力薄弱,撚軍“進退綽如,縱橫跌宕,所向無前”①,處于主動有利的地位,部隊也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
但這一時期的作戰,除給少數清軍和地主武裝以殲滅一性一打擊外,多數打的是擊潰戰,清軍的有生力量沒有受到重大損失,一團一練鄉勇反而有所發展。
在整個淮北地區,出現了撚軍占領區與地主武裝所控制的圩寨犬牙交錯的局面,一些實力不大的撚軍圩寨,不斷遭到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攻。
撚軍的數量雖然迅速擴大,但組織程度和戰鬥力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和提高,戰術上也沒有多大改進,隻注意擊潰敵人而不注意追殲潰敵。
這些,都給後來雉河集的防禦作戰帶來了困難。
在防禦作戰中,隻有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幾支撚軍主力從正面阻擊清軍,其餘分散的各支撚軍隻顧據案自保,極少配合作戰。
當時,在永城、夏邑、亳州、蒙城、宿州地區有許多旗色不同、人數不等的撚軍,如果他們積極主動地從側後襲擊和牽制清軍,勢必使敵分散兵力,顧此失彼,即使集中了兵力,也因有後顧之憂,不敢放開手腳向雉河集推進。
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在未能阻止清軍進攻的情況下,沒有與清軍死拚硬打,而是跳出包圍圈,進攻三河尖等清軍必救之地,從而調動了敵人,保存了有生力量。
這是撚軍初期作戰中的成功之處。
6月8日,撚軍二三萬人在亳州東南的翟村寺地區阻擊袁甲三、邱聯恩等部清軍。
激戰半日,被清軍擊敗。
其後,撚軍主力又在翟村寺東南四十裡的白龍王廟一帶沿渦河兩岸列陣阻敵。
張樂行、韓奇峰率黃、藍兩旗在渦河北岸,龔得樹、王貫三率白、黑兩旗在渦河南岸,掘壕立栅,用車輛樹木堵塞路口,冀圖阻止清軍的進攻。
袁甲三派出馬隊抄襲撚軍後路。
撚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再次撤退。
清軍乘勝推進,于6月19日攻占雉河集。
雉河集失守後,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為了調動敵人,毅然率部南下,于7月16日乘虛襲占了淮河流域的商業重鎮三河尖(颍上西),獲得了大量物資,補充了大批人員,士氣複振。
英桂害怕撚軍西占河南的固始、光山,即移營陳州,就近調度,并令邱聯恩部由雉河集移駐固始,袁甲三移駐颍州。
河南的一些地方武裝也紛紛向豫東南集中,準備攔截撚軍西進。
張樂行等乘清軍南調,蒙亳一帶守備空虛之際,便以船隻滿載大批勝利品沿淮河東行,在汪家集登岸後,經蒙城向雉河集挺一進,于8月24日重返雉河集,處決了當地反動地主豪紳與鄉一團一頭目,為死難的将士和群衆報仇雪恨。
撚軍北返後,袁甲三、邱聯恩等随即率部尾追,再次向雉河集進攻。
9月10日,在亳州西面的十八裡鋪作戰中,撚軍黑旗首領王貫三不幸犧牲,部衆傷亡二千餘人,餘部退往雉河集。
張樂行等仍然冀圖用外線出擊的辦法調動敵人,解雉河集之圍。
于是将撚軍分為兩路,一路東攻江蘇的蕭縣、徐州,一路西攻太和等地。
由于沒有攻克要地和痛殲敵人,未能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
11月28日,雉河集再次為清軍攻占。
張樂行等率撚軍主力東撤,經曹市集退守臨渙集。
清軍崇安等部追及,與撚軍隔浍河對峙。
崇安以連日進展順利,疏于戒備。
11月30日夜,龔得樹率勇敢善戰的敢死隊,分四路襲擊崇安軍營。
清軍倉促應戰,慌亂潰逃,西竄二百餘裡,退往亳州城。
但是,撚軍後來在廟集、尹家溝、趙旗屯等地的作戰中接連失利,無法扭轉被動局面。
有鑒于此,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除留部分撚軍在皖北堅持鬥争外,率領主力再次南下淮河流域,于1857年2月中旬重占三河尖等地。
此後,撚軍開始了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新時期。
撚軍從雉河集會盟到再次南下淮河流域,在一年半的時間内,随着參戰清軍的兵力由少變多,經曆了由進攻作戰轉入防禦作戰的變化。
在進攻作戰期間,由于清軍兵力薄弱,撚軍“進退綽如,縱橫跌宕,所向無前”①,處于主動有利的地位,部隊也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
但這一時期的作戰,除給少數清軍和地主武裝以殲滅一性一打擊外,多數打的是擊潰戰,清軍的有生力量沒有受到重大損失,一團一練鄉勇反而有所發展。
在整個淮北地區,出現了撚軍占領區與地主武裝所控制的圩寨犬牙交錯的局面,一些實力不大的撚軍圩寨,不斷遭到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攻。
撚軍的數量雖然迅速擴大,但組織程度和戰鬥力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和提高,戰術上也沒有多大改進,隻注意擊潰敵人而不注意追殲潰敵。
這些,都給後來雉河集的防禦作戰帶來了困難。
在防禦作戰中,隻有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幾支撚軍主力從正面阻擊清軍,其餘分散的各支撚軍隻顧據案自保,極少配合作戰。
當時,在永城、夏邑、亳州、蒙城、宿州地區有許多旗色不同、人數不等的撚軍,如果他們積極主動地從側後襲擊和牽制清軍,勢必使敵分散兵力,顧此失彼,即使集中了兵力,也因有後顧之憂,不敢放開手腳向雉河集推進。
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在未能阻止清軍進攻的情況下,沒有與清軍死拚硬打,而是跳出包圍圈,進攻三河尖等清軍必救之地,從而調動了敵人,保存了有生力量。
這是撚軍初期作戰中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