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失敗的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村制定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土地政策,為城市制定的取消商品交換的政策,以及拆散家庭、男一女分居的社會生活制度,雖然後來作了改變,但已造成不一良影響,為敵人進行反對太平天國的惡意宣傳提一供了可乘之隙。
上述種種不合時宜的政策和策略,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革命大聯合的形成,而沒有革命大聯合,自然難以推翻當時還比較強大後來又得到資本主義列強支持的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三)不善于羅緻人才,缺少謀士 洪秀全等太平天國的領一導一人中,有的雖有一定的文化,但畢竟閱曆不深,知識有限,對中國的曆史和現狀都知之不多,缺乏全面地分析形勢和制定正确的政策與策略的能力。
但隻要他們能象曆史上某些起義領袖那樣,廣招賢士,虛心求教,是可以彌補自己的知識和領導經驗不足的。
可惜,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沒有采取積極措施,尋求更多胸懷韬略的有識之士,使他們為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出謀獻策。
定都金陵後,洪秀全日益滋長保守和封建迷信思想,最後竟發展到“信天不信人”的荒謬地步,當然更談不上禮賢下士、網羅人才了。
而沒有招納和培養一批有才能的政治家、戰略家,這不能不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軍事方面的失誤 (一)忽視軍隊的提高與鞏固工作 金田起義時,洪秀全等對部隊規定了嚴格的紀律,并實行聖庫制度,以保證部隊的供給和将士的清廉。
太平軍内部還有一套教育訓練制度,使部隊的軍政素質不斷提高,因而能以少勝多,打破清軍的圍追堵截,發展革命的大好形勢。
早期的太平軍還注意發揮各類人員的特長,及時組建新的部隊。
如由挖煤工人組成的“土營”,在城市攻防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船戶組成的“水營”,在攻占武昌和進軍金陵的作戰中,他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建都金陵之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卻忽視了部隊的提高和鞏固工作。
由于對控制長江的重要一性一認識不足,忽略了加強水師的建設,沒有将戰船和運輸船分别編組,不注意改進戰船和船炮的技術一性一能,加強戰船的作戰訓練,以提高水師的作戰能力。
因此,在西征作戰中遭到慘重損失,喪失了水上控制權。
此外,在已經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沒有及時組建“馬隊”和“炮隊”等新的兵種。
這些,都影響了戰鬥力的進一步提高。
天京内讧後,太平軍的元氣受到很大損傷。
後來吸收了大批新戰士,遊民和散兵不斷增加,部隊的成分遠不如以前純潔。
面對這種情況,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沒有重視部隊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以緻軍政素質和戰鬥力明顯下降。
後期的不少戰鬥,太平軍雖在兵力上占有明顯的優勢,卻屢為清軍所敗,除了作戰指揮方面的原因外,與部隊的戰鬥力下降也是直接有關的。
随着太平天國在政治上日趨腐化,将士中的離心傾向和悲觀失望情緒也逐漸發展,以緻後期率衆叛降事件不斷發生。
這對太平軍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是很大的削弱和打擊。
(二)戰略決策屢犯錯誤 太平軍出廣西,越湖南,攻武漢,取金陵,威震中外。
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必然加緊調兵遣将,全力堵截和進剿。
而當時太平軍的兵力還很有限,受“圍剿”的态勢尚未改變,也沒有建立起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戰略基地。
可是,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卻陶醉于初步取得的勝利,對彼己力量對比作了錯誤的估計,因而實行軍事冒險主義,作出了不符合客觀條件的既北伐又西征的戰略決策,在無法實施戰略協同的兩個方向同時出擊。
結果,北伐軍全部覆滅。
西征軍也付出了重大代價,雖然占領了武漢、九江、安慶和其它部分地區,但未能在天京上遊建立起連成一片的根據地。
這種戰略決策上的錯誤,使太平軍損失慘重,坐失了有利的發展時機和戰略上的主動權。
此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在軍事上開始由冒險變為保守,一系列大的作戰行動都是圍繞保衛天京而進行的。
雖然取得了攻破江北、江南大營的勝利,并乘勝開辟了蘇南根據地,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仍然未能客觀地分析形勢,認真研究敵情,确定主要打擊方向,以緻在戰略決策上又接連犯了幾次錯誤。
當時,蘇浙方向的清軍由于兵力薄弱,基本上采取守勢,上海的外國侵略者尚未撕下“中立”的外衣,因此,對天京的威脅主要來自上遊的湘軍。
太平軍隻有在西線集中兵力,擊敗湘軍,才能
上述種種不合時宜的政策和策略,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革命大聯合的形成,而沒有革命大聯合,自然難以推翻當時還比較強大後來又得到資本主義列強支持的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三)不善于羅緻人才,缺少謀士 洪秀全等太平天國的領一導一人中,有的雖有一定的文化,但畢竟閱曆不深,知識有限,對中國的曆史和現狀都知之不多,缺乏全面地分析形勢和制定正确的政策與策略的能力。
但隻要他們能象曆史上某些起義領袖那樣,廣招賢士,虛心求教,是可以彌補自己的知識和領導經驗不足的。
可惜,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沒有采取積極措施,尋求更多胸懷韬略的有識之士,使他們為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出謀獻策。
定都金陵後,洪秀全日益滋長保守和封建迷信思想,最後竟發展到“信天不信人”的荒謬地步,當然更談不上禮賢下士、網羅人才了。
而沒有招納和培養一批有才能的政治家、戰略家,這不能不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軍事方面的失誤 (一)忽視軍隊的提高與鞏固工作 金田起義時,洪秀全等對部隊規定了嚴格的紀律,并實行聖庫制度,以保證部隊的供給和将士的清廉。
太平軍内部還有一套教育訓練制度,使部隊的軍政素質不斷提高,因而能以少勝多,打破清軍的圍追堵截,發展革命的大好形勢。
早期的太平軍還注意發揮各類人員的特長,及時組建新的部隊。
如由挖煤工人組成的“土營”,在城市攻防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船戶組成的“水營”,在攻占武昌和進軍金陵的作戰中,他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建都金陵之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卻忽視了部隊的提高和鞏固工作。
由于對控制長江的重要一性一認識不足,忽略了加強水師的建設,沒有将戰船和運輸船分别編組,不注意改進戰船和船炮的技術一性一能,加強戰船的作戰訓練,以提高水師的作戰能力。
因此,在西征作戰中遭到慘重損失,喪失了水上控制權。
此外,在已經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沒有及時組建“馬隊”和“炮隊”等新的兵種。
這些,都影響了戰鬥力的進一步提高。
天京内讧後,太平軍的元氣受到很大損傷。
後來吸收了大批新戰士,遊民和散兵不斷增加,部隊的成分遠不如以前純潔。
面對這種情況,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沒有重視部隊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以緻軍政素質和戰鬥力明顯下降。
後期的不少戰鬥,太平軍雖在兵力上占有明顯的優勢,卻屢為清軍所敗,除了作戰指揮方面的原因外,與部隊的戰鬥力下降也是直接有關的。
随着太平天國在政治上日趨腐化,将士中的離心傾向和悲觀失望情緒也逐漸發展,以緻後期率衆叛降事件不斷發生。
這對太平軍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是很大的削弱和打擊。
(二)戰略決策屢犯錯誤 太平軍出廣西,越湖南,攻武漢,取金陵,威震中外。
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必然加緊調兵遣将,全力堵截和進剿。
而當時太平軍的兵力還很有限,受“圍剿”的态勢尚未改變,也沒有建立起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戰略基地。
可是,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卻陶醉于初步取得的勝利,對彼己力量對比作了錯誤的估計,因而實行軍事冒險主義,作出了不符合客觀條件的既北伐又西征的戰略決策,在無法實施戰略協同的兩個方向同時出擊。
結果,北伐軍全部覆滅。
西征軍也付出了重大代價,雖然占領了武漢、九江、安慶和其它部分地區,但未能在天京上遊建立起連成一片的根據地。
這種戰略決策上的錯誤,使太平軍損失慘重,坐失了有利的發展時機和戰略上的主動權。
此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在軍事上開始由冒險變為保守,一系列大的作戰行動都是圍繞保衛天京而進行的。
雖然取得了攻破江北、江南大營的勝利,并乘勝開辟了蘇南根據地,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仍然未能客觀地分析形勢,認真研究敵情,确定主要打擊方向,以緻在戰略決策上又接連犯了幾次錯誤。
當時,蘇浙方向的清軍由于兵力薄弱,基本上采取守勢,上海的外國侵略者尚未撕下“中立”的外衣,因此,對天京的威脅主要來自上遊的湘軍。
太平軍隻有在西線集中兵力,擊敗湘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