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失敗的教訓

關燈
曆時十五年、遍及十七省的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其規模之浩大,戰事之激烈,内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為農民革命戰争史上所罕見。

    太平天國的英雄們在這次戰争中堅忍不拔,英勇奮鬥,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且勇敢地抗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武裝幹涉,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一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燦爛的一頁。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時期的中國,雖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封建經濟基礎仍然根深蒂固。

    由于沒有新的生産力和新的生産關系,沒有資産階級,也沒有無産階級,因此,太平天國革命本質上依然是一場舊式的農民革命運動,它不可能完成資産階級民一主主義革命範疇的種種任務。

    然而,革命的聲勢如此波瀾壯闊,革命的綱領和政策比中國曆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争都要完備的太平天國革命,最終遭到失敗,其原因和教訓是值得認真探讨的。

     曆史上任何一次人民起義,在開始時,它的力量總是弱小的。

    如果起義的領導者主觀指導正确,就能逐漸壯大自己,最終戰勝強大的敵人。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的清王朝,控制着全國政權,擁有八九十萬軍隊和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特别是1860年以後,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共同鎮壓人民起義,給太平天國革命戰争造成了更大的困難。

    盡避如此,由于太平軍的力量也相當強大,而且順應人心思變的潮流,如果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不是在主觀指導上存在許多錯誤,是有可能取得革命戰争勝利的。

    這裡着重從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對太平天國領導者所犯錯誤加以探讨。

     一、政治方面的失誤 (一)沒有形成能統籌全局和一團一結一緻的堅強領導核心 太平天國起義初期,雖然形成了一個以洪秀全為首的六王領導核心,但内部存在着廣東、廣西等派别和較為明顯的宗教迷信色彩。

    建都金陵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之間不僅宗派情緒有所發展,而且迅速滋長了享樂腐化思想,争權奪利,終于導緻最高領導集一團一内部的相互殘殺,産生了最大的領導危機。

     天京内讧以前,洪秀全未能善處矛盾,事後又沒有正确汲取教訓。

    他不是大膽地選拔和重用有威望有才能的将領,組成新的領導核心;相反,卻增加了疑忌心和宗派情緒,開始搞家天下。

    石達開被迫出走以後,天京的軍政大權一操一于洪氏家族手中,引起不少将領的埋怨和不滿。

    到了晚期,洪秀全不得不依靠陳玉成、李秀成等有作為的年輕将領支撐危局,但對他們同樣不是真心信任,竟濫封諸王,緻使陳、李不能發揮統一指揮的作用,結果助長了分散主義,甚至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沒有一個能夠統籌全局的有權威的領導中樞,對前線也就不能實施集中統一的指揮調度。

    清軍則相反,由開始時的多頭指揮逐漸改變為由曾國藩集中統一指揮。

    這是太平軍在後期戰争中經常失利,并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未能制定一套适合時宜的政策和策略,形成革命的大聯合 洪秀全等用拜上帝教的形式,創立了一套以樸素的平等思想為内容的農民革命理論,對于發動農民群衆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他們硬要人們隻拜“獨一真神”“皇上帝”,企圖用在中國社會中沒有群衆基礎的外來的宗教迷信代替舊有的宗教習慣,不僅一般群衆難于接受,而且造成了與以中國社會舊有宗教為号召的其它各種起義組織的隔閡。

    當時,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全國掀起了革命的高一潮,但是太平天國基本上沒有能把各地的起義武裝一團一結起來,形成廣泛的革命的大聯合。

     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反對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封建思想和文化,對于解放農民的思想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他們自身卻不能沖破封建思想和舊禮教的羅網,在建都金陵以後,竟将封建等級和世襲制度以及“三綱五常”等與神權相結合,作為鞏固其政權的工具,結果日益走向封建化,并愈來愈嚴重地脫離了群衆。

     太平天國對清王朝的堅決鬥争一精一神,給受壓迫受剝削的農民帶來了鼓舞和希望。

    但在鬥争過程中,沒有把打擊的矛頭集中在清王朝以及依附于它的大地主大官僚身上,而是無區别地把中小辟僚以及清軍中的下級官弁等也列為“妖”類而加以打擊,因而不利于分化瓦解敵人,進一步擴大自己的隊伍。

     此外,太平天國的領導者為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