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最後失敗

關燈
一、西線軍事形勢的惡化 1861年9月湘軍攻占安慶後,曾國藩随即由皖南東流進駐該城,籌劃進軍金陵和圍殲太平軍的有關事宜。

    他決定先行肅清沿江一帶的太平軍,以鞏固後方,即實行所謂“欲拔根本,先剪枝葉”的方針。

    曾國藩後來申述其理由說:“用兵之道,可進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敗。

    與其急進金陵,師老無功而複退,何如先清後路,腳根已穩而後進。

    ”①因此,1861年9月上旬以後,湘軍除趁安慶之勝先後奪占池州、銅陵、無為及其東北的運漕、東關等重鎮外,暫時停止進攻,休整部隊,增募兵勇,調整部署,為進軍金陵進行多方面的準備。

     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最高領導集一團一,在安慶失守以後,基本上處于束手無策的狀态,聽任湘軍從容備戰,眼看着西線軍事形勢惡化下去。

    由于安慶失守,陳玉成受到革職處分,以緻“心煩意亂”,“坐守廬城”。

    ①楊輔清、黃文金等各路援軍則陸續撤回皖南。

    以後,陳玉成為了“廣招兵馬,早複皖時②,除派馬融和及撚軍首領張樂行率部進至淮河以北外,繼又派出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等率部遠征河南、陝西,這就使皖北本已不多的兵力更形單保遠征軍派出不久,新任荊州将軍多隆阿即會同欽差大臣袁甲三等率清軍圍攻廬州。

    在此情況下,陳玉成于1862年2月23日接連發出書信,向各方求援,要陳得才、馬融和、張樂行等返廬“面議一切軍機”③。

    可是,這時陳得才等已進入河南,張樂行、馬融和等正在督軍圍攻安徽穎州府(今阜一陽一)。

    而且,這些信件全部被清軍截獲。

    于是,廬州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

    5月13日,陳玉成放棄廬州,率兵三千餘人北走壽州,打算聯絡苗沛霖④,再作良圖。

    不料苗沛霖已被欽差大臣勝保招撫,陳玉成一入壽州城,即被逮捕,不久被解往勝保軍營,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僅二十六歲。

    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将領之一,英勇善戰,屢立戰功。

    他的犧牲和廬州的失陷,不僅使太平軍在皖北的防務瓦解,并使整個西線形勢更加急轉直下。

    ① 二、十三王回援天京失利 (一)清軍之大舉東犯 1862年1月30日(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清廷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仍統轄蘇、贛、皖、浙四省軍務。

    曾國藩受一寵一若驚,立即進一步籌劃以東征金陵為主要目标的全盤軍事行動。

    其部署如下:新任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湘軍二萬(後陸續增至五萬)自安慶沿長江北岸直趨金陵;同知曾貞幹率湘軍四五千人由池州沿長江南岸進攻蕪湖;兵部侍郎彭玉麟等率湘軍水師沿江而下,配合兩岸陸師的進攻,兼負運輸接濟任務;提督鮑超率所部湘軍數千人由贛入皖,經青一陽一攻甯國府;安徽巡撫李續宜率所部湘軍萬餘人進援皖北穎州;荊州将軍多隆阿率鄂軍二萬餘人圍攻廬州;浙江巡撫左宗棠率所部湘軍及部分贛軍、浙軍共約二萬餘人全力進攻浙江,牽制李世賢部太平軍;署理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六千五百人會同外國侵略軍進攻上海周圍李秀成部太平軍,爾後西進。

    以上共計八路,前四路為直接進攻天京的兵力。

    此外,尚有道員張運蘭等部湘軍數千人扼守皖南婺源一帶,并為“遊擊之師”,防止浙江太平軍入贛,以固徽州後路。

    同時,協攻廬州的袁甲三、防守江浦的李世忠、揚州的都興阿、鎮江的馮子材等部,也歸曾國藩節制。

    曾國藩仍駐安慶指揮。

     1862年3月15日,曾國荃率新募的湘勇八千人抵達安慶,24日即率全軍自安慶出發,沿長江北岸東下。

    與此同時,皖北、皖南、浙江等地戰事也進一步展開。

    各地太平軍在敵人的全面進攻下節節後退。

    截至5月中旬為止,巢縣、含山、和州、繁昌、南陵、青一陽一、石埭、太平、泾縣、廬州等地均被清軍攻陷。

     5月18日,曾國荃率軍十五營自西梁山渡江,會同水師攻占當塗,20日會同曾貞幹部占領蕪湖,26日進駐江甯鎮闆橋,旋占秣陵關、大勝關、三汊河。

    30日,彭玉麟督水師八營占頭關、江心洲、蒲包洲,進泊金陵護城河口,曾國荃則督陸師直一逼一雨花台,距城不及四裡。

    曾貞幹所部湘軍占領蕪湖後,不久也前往金陵,與魯國荃部會師。

    從此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處于湘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二)十三王回救天京 湘軍迅速進抵天京城下,使洪秀全等甚為吃驚,因為他們雖然估計到湘軍“必順流東下進攻天京,但從未準備彼等能突如其來如是之速”①。

    因此,洪秀全一日三诏地催促李秀成迅速回援。

    李秀成隻得停止進攻上海,回到蘇州,于6月22日召集各将領分析形勢,商讨救京之策。

    他認為曾國荃所部湘軍“由上而下,利在水軍,我勞其逸,水道難争”,加之湘軍近來屢勝,其勢正銳,因而“不欲與戰”,決定等兩年之後,湘軍“兵久而必無鬥戰之心,然後再與其戰”。

    ②于是,先将蘇州的财物、米糧、軍一火全部解送天京,以利固守;同時,派李明成率兵一部趕回天京,加強防務。

     1862年7月,天京外圍的形勢更趨嚴重。

    7月11日,西南屏障甯國府城為鮑超部攻陷。

    16日,保王童容海率部襲取便德,殺李世賢部守将馬桂功後,宣布降清。

    ①楊輔清、洪仁玕率部約二萬人自皖南退至江甯淳化鎮一帶,回援天京,于7月20日約城内守軍夜襲湘軍軍營,被湘軍擊退。

     8月6日,李秀成在蘇州再次召集各将領會商救京事宜。

    正在這時,洪秀全又遣人催促李秀成迅速援京,并申斥說:“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國法難容!”②李秀成在洪秀全嚴诏催一逼一之下,隻得一抽一調兵馬,于9月14日由蘇州出發,回援天京。

     此次由李秀成督率回救天京的将領共有十三王,領兵十餘萬人(号稱六十萬),到東壩會齊後,分路進紮方山、闆橋一線。

    與此同時,陳坤書等率四萬人進至安徽太平府,拟攻金柱關,斷敵蕪湖之援;楊輔清、黃文金等則分路進一逼一甯國府城,以牽制鮑超部湘軍。

     (三)天京外圍的激戰 10月13日,天京外圍的攻守戰正式開始。

    李秀成督率援軍與天京城内守軍相配合,對圍城湘軍之東西兩翼發起猛攻。

    湘軍堅壁固守,俟太平軍攻近,突以排炮轟擊。

    太平軍聞炮則伏,炮停即起,晝夜不停地進攻敵人。

    15日,西路太平軍數千人沖上江心洲,抄敵營後路,拟斷敵運道。

    曾國荃令連夜構築十數壘,與太平軍對峙于洲上,以保運道暢通。

    18日至21日,東路太平軍集中洋槍洋炮猛攻,湘軍固守營壘,拚死頑抗。

    22日,太平軍“負片闆蛇行而進”,并“束草填壕”,步步進一逼一。

    曾國荃見勢危急,親自督戰死拒,被太平軍擊傷面頰。

    23日,李世賢自浙江率三四萬人趕到,加強了東路攻勢。

    太平軍連日猛攻,更番疊進,并“用箱箧實土于中,排砌壕邊,明防炮子于上,暗鑿地道于下”,準備一穴一地轟毀敵壘。

    湘軍先以火箭集中射擊,繼挑“銳卒”進行反擊,破壞太平軍的地道作業。

    ①與此同時,湘軍發現太平軍西線營壘散而不堅,有隙可乘,遂于27日實施三路反擊。

    太平軍猝不及防,被毀營壘十二座,傷亡頗衆。

     11月3日,太平軍并力進攻東路,用火藥轟塌曾國荃雨花台大營附近的湘軍營牆兩處,随即“乘隙直上,萬一弩一齊發,排炮雷轟,踴躍争先”,紛紛沖入缺口。

    ②但湘軍早有準備,地道轟發之後,立即從營中沖出,并力搶堵攔擊。

    太平軍往返沖殺達五六次之多,終不得入。

    次日,西路太平軍決長江之水,冀斷敵糧運。

    湘軍水師出動舢闆,駐守雙閘,配合陸師保護運道。

    東路太平軍則繼續挖掘地道,向敵進攻。

    湘軍以對挖的辦法進行破壞,每挖通一處地道,或熏以毒煙,或灌以穢水,或以木樁堵洞一口,使太平軍的地道連連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賢等以圍攻雨花台曾國荃軍營月餘不下,不得已下令撤圍。

    李世賢率西路退秣陵關,旋退東壩小丹一陽一;李秀成率東路進入天京。

    至此,十三王回援天京的作戰完全失敗。

     李秀成此次帶領十三王回援天京,在兵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