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最後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上占壓倒優勢,在武器裝備方面,據曾國荃稱:“賊之火器一精一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無日不以開花大炮子打壘内,洋槍隊多至二萬杆。
”①其言難免有所誇張,但當時太平軍的火器優于圍城的湘軍是可能的。
所不足者,湘軍擁有水師,能控制長江水道,太平軍則無可奈何。
整個而言,太平軍之所以久攻不克,既有湘軍善于築壘頑抗及太平軍缺衣少糧等客觀原因②,也有主觀指導上的失誤。
1861年冬,湘軍因兵力不足,暫時停止了攻勢,但洪秀全等并未抓緊時機加強西線的防禦,使曾國荃部湘軍得以迅速竄至天京雨花台。
即使這樣,當時曾國藩遠在安慶,鮑超部被牽制于甯國府一帶,左宗棠部遠在浙江,多隆阿部為對付入陝的太平軍正調赴陝西途中,因而曾國荃部顯系孤軍深入,再加湘軍疫病流行,“曾國荃金陵營中,病者亦逾萬數”③,因此,當時曾國荃部水陸各營雖有近三萬人,能作戰者不過六七千人。
故對太平軍來說,仍是重創甚至全殲敵人的好機會。
但由于天京當局事先沒有準備,直至湘軍兵臨天京城下,才倉卒調兵,及至各路援軍趕到,敵人已深溝高壘,以逸待勞,增加了反擊作戰的困難。
李秀成率領十三王回救時,面對已經修有堅固工事的湘軍,未能很好地配合城内守軍設法先予敵以消耗,再進行有準備的圍攻,而是一到天京外圍就連日輪番攻擊,企圖速勝,結果鈍兵挫銳,力屈罷攻。
另外,沒有正确地選擇好主要攻擊方向。
進至天京的湘軍立營于江邊至雨花台之間的狹長地帶,其西面是水師與陸師的結合部,又是糧運孔道。
李秀成如果将主要兵力置于西路,首先斷敵水路與陸路的聯系,絕其糧源,進而集中兵力攻殲西路之敵,動搖雨花台大營,則取勝的機會還是存在的。
三、“進北救南”計劃的落空 由于未能擊敗曾國荃部湘軍而解天京之圍,洪秀全對李秀成“嚴責革爵”,并要他“進兵北行”。
至于北進的企圖,據湘軍繳獲的太平軍文件透露:太平軍過江之後,将由舒城、六安趨霍山、英山、麻城、宋埠,然後兵分兩路,奪取黃州與漢口,以調動長江南岸之敵北援,下遊之敵上援,冀解天京之圍。
①其基本策略仍然是“圍魏救趙”之計。
1862年12月1日,李秀成遵照洪秀全“進兵北行”的指令,命林紹璋、洪春元、郜永寬、李容發率領第一批部隊數萬人自天京下關渡至九洑洲,隐蔽于蘆葦叢中,準備北進。
8日起,太平軍一面猛攻浦口江南提督李世忠(即叛将李昭壽)各營,一面晝夜趕渡。
渡江後,于18日占領安徽含山,19日占巢縣,21日占和州,以後又連占銅城閘、運漕鎮和東關等要地,并在這一帶等待主帥李秀成及後續部隊的到來。
當時,曾國藩已識破太平軍北進企圖。
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指出:李秀成“往年以偏師攻破浙江,分官軍之勢,而以全力攻撲金陵老營。
此次或以攻竄和、含、巢、廬,效往年破浙之故智,而以全力再攻弟營(按:即雨花台曾國荃軍營)與金柱”②。
曾國藩一面指示曾國荃堅守大營,一面紛調援軍入皖,堵截太平軍。
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會同陳坤書、吳如孝等率領第二批部隊數萬人(一說三十餘萬,号稱五十萬)渡江。
陳坤書等率部繞江浦西進和州、含山。
吳如孝率部進攻李世忠大營,并于3月22日占浦口,4月3日占江浦,從而恢複了天京與江北間的通道。
3月31日,李秀成進抵巢縣,準備取道無為州西進。
由于三個多月來曾國藩已從各地調集了萬餘援軍進入皖北,使太平軍西進遇到很大困難。
4月19日,太平軍自巢縣進抵無為州的石澗埠,圍攻湘軍道員一毛一有銘、按察使劉連捷部。
敵軍憑壘堅守待援,太平軍進攻多日未下,乃于5月4日撤圍西走。
7日攻廬江不下,8日攻舒城又不下,于11日進一逼一六安。
時六安城内僅有糧台道員曾廣翼、知州何家聰率兩營兵據守。
但由于敵軍拚死力拒,太平軍連日攻城都未得手。
當時正值青黃不接,糧食奇缺,加之敵軍堵截甚嚴,李秀成被迫放棄原定進軍計劃,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圍,折往壽州,随即東返,6月2日進入天長縣境。
留守和州、含山、巢縣一帶的太平軍也先後放棄上述各地,退守江浦、浦口。
在李秀成率軍北進的同時,天京當局曾命皖南的劉官芳等部由徽州、甯國出發,古隆賢等部自太平、祁門出發,黃文金等部自青一陽一、石埭出發,三路同時西進,以與李秀成部相策應。
但由于上述三路太平軍對敵打擊不狠,對湘軍後路的威脅不大,曾國藩仍可從皖南一抽一調兵力救援皖北,而李秀成率軍到達六安之後,又遇難即退,半途折回,緻使洪秀全關于出擊敵後,挽救天京危局的計劃歸于失敗。
這時,淮軍和“常勝軍”已自上海西進,并攻陷了太倉、昆山,正準備圍攻蘇州。
天京方面,曾國荃所統圍師已增至三萬餘人,并于6月13日占領了聚寶門外各石壘。
因此,洪秀全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
16日,李秀成率部離天長,經六一合,趨浦口,于20日經九洑洲南渡抵京。
太平軍将士冒着清軍的炮火逐日南渡,前後曆時十二天,被擊斃和餓死者甚衆,渡至南岸進入天京城内者總數不及一萬五千人。
6月25日,清軍水陸配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軍又損失二萬餘人。
至此,長江北岸完全為清軍所占。
“進北救南”的作戰行動,非但沒有達到解救天京的目的,反而損失一精一銳數萬人,使太平軍的實力進一步遭到削弱。
從此,天京解圍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了。
四、蘇南諸城的失陷 (一)常熟、太倉争奪戰 1862年9月,李秀成率十三王回救天京後,李鴻章所部淮軍在英法軍、“常勝軍”配合下,乘機進襲在上海附近的太平軍,于10月24日攻陷嘉定。
11月3日,譚紹光組織反擊,與淮軍、“常勝軍”(此時華爾已被擊斃,“常勝軍”由美人白齊文統領)戰于黃渡、四江口、白鶴港一帶,後因作戰失利,退守昆山。
1863年1月16、17日,太平軍常熟守将駱國忠等殺死忠于太平天國的将領二人和兵士五百餘人,投降清軍,并于19日襲占了常熟北面的福山港。
當時,李秀成已由天京來到蘇州,聞訊後立即與譚紹光等率軍讨伐常熟叛軍,企圖一舉奪回該城,嚴懲叛徒;同時,派會王蔡元隆(李秀成之婿)入守太倉,以防内變(早已通敵的太倉守将錢壽仁旋即率二千餘人出城降于淮軍并改姓名為周壽昌)。
由于太倉仍在太平軍手中,淮軍無法從陸路救援常熟,李鴻章便調派“常勝軍”五百人,取道水路往援。
因福山港已被太平軍占領,“常勝軍”于2月5日到達時,不得登岸。
為此,李鴻章又饬令總兵程學啟糾集清軍萬餘和“常勝軍”二千餘人進攻太倉,企圖打通往援常熟的陸路通道。
2月14日,當敵軍進至南碼頭時,憑河據守的太平軍依托工事英勇阻擊。
“常勝軍”以洋槍和炸炮(開花大炮)猛烈射擊,太平軍被迫退入城中。
15日上午,“常勝軍”頭目奧倫督軍用大炮轟塌南門城牆,淮軍立即渡過浮橋沖鋒,城内太平軍伏兵驟起,用千餘洋槍火力封鎖城牆,大量殺傷敵人,打垮了敵人的進攻。
接着,蔡元隆督令守軍從西、南兩門沖出,将敵人趕往望仙橋一帶。
“常勝軍傷亡百餘人,外國兵頭亦傷十餘人,一時難期力振。
該軍即于二十九日(16日)退回松江”。
①其後,李鴻章又先後派提督黃翼升、道員潘鼎新、總兵劉銘傳等率水陸師赴援常熟,均未得逞。
4月5日,新任“常勝軍”統領戈登會同黃翼升、潘鼎新等率兵近萬人,攻占了福山港。
常熟城内的叛軍立即出城接應,與淮軍、“常勝軍”會合。
太平軍圍攻常熟七十餘日,終未能下,譚紹光(李秀成已于2月22日返回天京)不得已于4月6日下令撤圍。
淮軍和“常勝軍”占領常熟之後,李鴻章又饬令淮軍加緊進攻太倉,并派員入城策反。
太平軍守将蔡元隆将計就計,約定于4月26日“獻城”。
屆時,淮軍統領李鶴章(李鴻章之弟)率領一千五百人前往受降,及抵城邊,太平軍伏兵驟起,淮軍大量被殲,李鶴章也險些送命。
5月2日,戈登率領“常勝軍”二千八百餘
”①其言難免有所誇張,但當時太平軍的火器優于圍城的湘軍是可能的。
所不足者,湘軍擁有水師,能控制長江水道,太平軍則無可奈何。
整個而言,太平軍之所以久攻不克,既有湘軍善于築壘頑抗及太平軍缺衣少糧等客觀原因②,也有主觀指導上的失誤。
1861年冬,湘軍因兵力不足,暫時停止了攻勢,但洪秀全等并未抓緊時機加強西線的防禦,使曾國荃部湘軍得以迅速竄至天京雨花台。
即使這樣,當時曾國藩遠在安慶,鮑超部被牽制于甯國府一帶,左宗棠部遠在浙江,多隆阿部為對付入陝的太平軍正調赴陝西途中,因而曾國荃部顯系孤軍深入,再加湘軍疫病流行,“曾國荃金陵營中,病者亦逾萬數”③,因此,當時曾國荃部水陸各營雖有近三萬人,能作戰者不過六七千人。
故對太平軍來說,仍是重創甚至全殲敵人的好機會。
但由于天京當局事先沒有準備,直至湘軍兵臨天京城下,才倉卒調兵,及至各路援軍趕到,敵人已深溝高壘,以逸待勞,增加了反擊作戰的困難。
李秀成率領十三王回救時,面對已經修有堅固工事的湘軍,未能很好地配合城内守軍設法先予敵以消耗,再進行有準備的圍攻,而是一到天京外圍就連日輪番攻擊,企圖速勝,結果鈍兵挫銳,力屈罷攻。
另外,沒有正确地選擇好主要攻擊方向。
進至天京的湘軍立營于江邊至雨花台之間的狹長地帶,其西面是水師與陸師的結合部,又是糧運孔道。
李秀成如果将主要兵力置于西路,首先斷敵水路與陸路的聯系,絕其糧源,進而集中兵力攻殲西路之敵,動搖雨花台大營,則取勝的機會還是存在的。
三、“進北救南”計劃的落空 由于未能擊敗曾國荃部湘軍而解天京之圍,洪秀全對李秀成“嚴責革爵”,并要他“進兵北行”。
至于北進的企圖,據湘軍繳獲的太平軍文件透露:太平軍過江之後,将由舒城、六安趨霍山、英山、麻城、宋埠,然後兵分兩路,奪取黃州與漢口,以調動長江南岸之敵北援,下遊之敵上援,冀解天京之圍。
①其基本策略仍然是“圍魏救趙”之計。
1862年12月1日,李秀成遵照洪秀全“進兵北行”的指令,命林紹璋、洪春元、郜永寬、李容發率領第一批部隊數萬人自天京下關渡至九洑洲,隐蔽于蘆葦叢中,準備北進。
8日起,太平軍一面猛攻浦口江南提督李世忠(即叛将李昭壽)各營,一面晝夜趕渡。
渡江後,于18日占領安徽含山,19日占巢縣,21日占和州,以後又連占銅城閘、運漕鎮和東關等要地,并在這一帶等待主帥李秀成及後續部隊的到來。
當時,曾國藩已識破太平軍北進企圖。
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指出:李秀成“往年以偏師攻破浙江,分官軍之勢,而以全力攻撲金陵老營。
此次或以攻竄和、含、巢、廬,效往年破浙之故智,而以全力再攻弟營(按:即雨花台曾國荃軍營)與金柱”②。
曾國藩一面指示曾國荃堅守大營,一面紛調援軍入皖,堵截太平軍。
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會同陳坤書、吳如孝等率領第二批部隊數萬人(一說三十餘萬,号稱五十萬)渡江。
陳坤書等率部繞江浦西進和州、含山。
吳如孝率部進攻李世忠大營,并于3月22日占浦口,4月3日占江浦,從而恢複了天京與江北間的通道。
3月31日,李秀成進抵巢縣,準備取道無為州西進。
由于三個多月來曾國藩已從各地調集了萬餘援軍進入皖北,使太平軍西進遇到很大困難。
4月19日,太平軍自巢縣進抵無為州的石澗埠,圍攻湘軍道員一毛一有銘、按察使劉連捷部。
敵軍憑壘堅守待援,太平軍進攻多日未下,乃于5月4日撤圍西走。
7日攻廬江不下,8日攻舒城又不下,于11日進一逼一六安。
時六安城内僅有糧台道員曾廣翼、知州何家聰率兩營兵據守。
但由于敵軍拚死力拒,太平軍連日攻城都未得手。
當時正值青黃不接,糧食奇缺,加之敵軍堵截甚嚴,李秀成被迫放棄原定進軍計劃,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圍,折往壽州,随即東返,6月2日進入天長縣境。
留守和州、含山、巢縣一帶的太平軍也先後放棄上述各地,退守江浦、浦口。
在李秀成率軍北進的同時,天京當局曾命皖南的劉官芳等部由徽州、甯國出發,古隆賢等部自太平、祁門出發,黃文金等部自青一陽一、石埭出發,三路同時西進,以與李秀成部相策應。
但由于上述三路太平軍對敵打擊不狠,對湘軍後路的威脅不大,曾國藩仍可從皖南一抽一調兵力救援皖北,而李秀成率軍到達六安之後,又遇難即退,半途折回,緻使洪秀全關于出擊敵後,挽救天京危局的計劃歸于失敗。
這時,淮軍和“常勝軍”已自上海西進,并攻陷了太倉、昆山,正準備圍攻蘇州。
天京方面,曾國荃所統圍師已增至三萬餘人,并于6月13日占領了聚寶門外各石壘。
因此,洪秀全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
16日,李秀成率部離天長,經六一合,趨浦口,于20日經九洑洲南渡抵京。
太平軍将士冒着清軍的炮火逐日南渡,前後曆時十二天,被擊斃和餓死者甚衆,渡至南岸進入天京城内者總數不及一萬五千人。
6月25日,清軍水陸配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軍又損失二萬餘人。
至此,長江北岸完全為清軍所占。
“進北救南”的作戰行動,非但沒有達到解救天京的目的,反而損失一精一銳數萬人,使太平軍的實力進一步遭到削弱。
從此,天京解圍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了。
四、蘇南諸城的失陷 (一)常熟、太倉争奪戰 1862年9月,李秀成率十三王回救天京後,李鴻章所部淮軍在英法軍、“常勝軍”配合下,乘機進襲在上海附近的太平軍,于10月24日攻陷嘉定。
11月3日,譚紹光組織反擊,與淮軍、“常勝軍”(此時華爾已被擊斃,“常勝軍”由美人白齊文統領)戰于黃渡、四江口、白鶴港一帶,後因作戰失利,退守昆山。
1863年1月16、17日,太平軍常熟守将駱國忠等殺死忠于太平天國的将領二人和兵士五百餘人,投降清軍,并于19日襲占了常熟北面的福山港。
當時,李秀成已由天京來到蘇州,聞訊後立即與譚紹光等率軍讨伐常熟叛軍,企圖一舉奪回該城,嚴懲叛徒;同時,派會王蔡元隆(李秀成之婿)入守太倉,以防内變(早已通敵的太倉守将錢壽仁旋即率二千餘人出城降于淮軍并改姓名為周壽昌)。
由于太倉仍在太平軍手中,淮軍無法從陸路救援常熟,李鴻章便調派“常勝軍”五百人,取道水路往援。
因福山港已被太平軍占領,“常勝軍”于2月5日到達時,不得登岸。
為此,李鴻章又饬令總兵程學啟糾集清軍萬餘和“常勝軍”二千餘人進攻太倉,企圖打通往援常熟的陸路通道。
2月14日,當敵軍進至南碼頭時,憑河據守的太平軍依托工事英勇阻擊。
“常勝軍”以洋槍和炸炮(開花大炮)猛烈射擊,太平軍被迫退入城中。
15日上午,“常勝軍”頭目奧倫督軍用大炮轟塌南門城牆,淮軍立即渡過浮橋沖鋒,城内太平軍伏兵驟起,用千餘洋槍火力封鎖城牆,大量殺傷敵人,打垮了敵人的進攻。
接着,蔡元隆督令守軍從西、南兩門沖出,将敵人趕往望仙橋一帶。
“常勝軍傷亡百餘人,外國兵頭亦傷十餘人,一時難期力振。
該軍即于二十九日(16日)退回松江”。
①其後,李鴻章又先後派提督黃翼升、道員潘鼎新、總兵劉銘傳等率水陸師赴援常熟,均未得逞。
4月5日,新任“常勝軍”統領戈登會同黃翼升、潘鼎新等率兵近萬人,攻占了福山港。
常熟城内的叛軍立即出城接應,與淮軍、“常勝軍”會合。
太平軍圍攻常熟七十餘日,終未能下,譚紹光(李秀成已于2月22日返回天京)不得已于4月6日下令撤圍。
淮軍和“常勝軍”占領常熟之後,李鴻章又饬令淮軍加緊進攻太倉,并派員入城策反。
太平軍守将蔡元隆将計就計,約定于4月26日“獻城”。
屆時,淮軍統領李鶴章(李鴻章之弟)率領一千五百人前往受降,及抵城邊,太平軍伏兵驟起,淮軍大量被殲,李鶴章也險些送命。
5月2日,戈登率領“常勝軍”二千八百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