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最後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人(内有英軍五百餘名)協同淮軍猛攻太倉,蔡元隆部經頑強抵抗後撤出。
淮軍入城後大肆屠一殺,遇害者萬餘人。
5月4日,淮軍及“常勝軍”共約二萬餘人乘勝進犯昆山,守将劉肇均等率所部一萬二千人依托堅城闊壕,頑強抵禦。
不久,李鴻章親臨昆山督師,他根據戈登的建議①,于5月30日與戈登同乘英軍提一供的“海生”号戰艦,率軍一舉攻占昆山西面的正儀,然後回軍東向,會同圍攻昆山的淮軍擊敗譚紹光所率太平軍援兵。
昆山太平軍見後路被襲,次日即有七八千人向西撤退。
戈登率炮船跟蹤追擊,太平軍損失嚴重。
6月1日,太平軍全部西撤蘇州,昆山遂陷,槍彈制造廠随之落入敵手,使爾後的軍械供一應發生極大困難。
(二)蘇州、無錫相繼失守 敵軍既得太倉、昆山,便準備進攻太平天國蘇福省的首府蘇州。
李鴻章分析:蘇常為金陵根本,物産豐富,太平軍必死守力争;江南多水,進攻不易;歸其統率的清軍兵力僅四萬餘人(包括添募和收降之衆)分布于常熟至金山衛之間的廣闊地區内,能直接用于進攻蘇州的兵力有限。
因此,他決定采勸規取遠勢,以翦蘇州枝葉,而後圖其根本”的方針,并拟定了一個“以剿為堵”的三路進攻計劃:中路從昆山直趨蘇州,由程學啟部擔任;北路從常熟進攻江一陰一、無錫,由李鶴章及總兵劉銘傳部擔任;南路從泖澱湖攻吳江、平望、太湖,切斷浙江太平軍進援之道,由總兵李朝斌率所部太湖水師十營擔任。
此外,由黃翼升率淮揚水師往來策應,“常勝軍”則駐昆山為總預備隊,“專備各路遊擊援應”。
② 鑒于蘇南形勢危急,剛由皖北回到天京的李秀成于7月7日到達蘇州,布置防守事宜,不久又返回天京。
當時,譚紹光在蘇州主持蘇南軍務,他雇請數十名外國人,教練炸炮,以增強太平軍的防守能力。
7月7日,北路淮軍分三支向江一陰一進攻,太平軍在江一陰一、常熟之交的顧山、北■、長泾一帶節節阻擊。
直至8月下旬,淮軍才進抵江一陰一城下。
9月13日,江一陰一失陷。
北路淮軍既得江一陰一,李鴻章便令劉銘傳駐紮青暘鎮,副将周盛波部和總兵郭松林部分别進駐無錫芙蓉山與缑山,道員張樹聲等部進駐張泾橋以為後援,李鶴章則督小隊往來調度,準備集中力量攻取無錫,以配合中路、南路軍合擊蘇州。
9月24日,郭松林部進占無錫東面的東亭鎮,前鋒抵達無錫南門外。
7月26日,中路淮軍因南路李朝斌所部水師尚未開到,改變直取蘇州的計劃,會同戈登率領的“常勝軍”等向吳江開進。
29日進抵吳江城下時,太平軍守将開門出降。
吳江為浙江太平軍援救蘇州的必由之路,該城失陷,蘇州的南路援絕。
由于蘇南形勢日益惡化,經李秀成再三懇請,洪秀全允其再次離開天京前往蘇州,但限期四十天回京。
9月23日,李秀成抵蘇州,本欲召集各鎮将商讨對策,以求“會司并進”,“合力解京圍、解省困”①。
但常州守将陳坤書、無錫守将黃子隆均未應約前來,也未發兵會師,李秀成隻得将駐蘇州的郜永寬等部調往蘇州、無錫交界處,與無錫郊外的李世賢部相街接。
自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李秀成督軍連日向圍攻無錫的李鶴章、劉銘傳等部淮軍發起進攻,交戰于後宅、梅村、坊前、安鎮一帶。
面對太平軍的進攻,淮軍“先以堅壁勿戰挫其氣,繼風滾營并進遏其鋒”①,加之駐守無錫、常州的太平軍沒有很好地進行配合,因而淮軍得以“穩紮穩打”地對付太平軍。
而中路淮軍和“常勝軍”則由浒墅關一帶抄襲李秀成部後路,使其無法集中力量進攻圍困無錫之敵。
因此,李秀成部出擊半個月,非但未能擊敗蘇州、無錫外圍之敵,反而損失不少兵力。
蘇州城四面環水,太平軍憑河修築長牆,牆内又築石壘、土營數十座,南自盤門,北至婁門,聯絡一氣。
城内一穴一地為屋,上面覆闆堆土,以禦炮擊。
由于太平軍設防相當堅固嚴密,因此,程學啟、戈登率部圍攻兩月,進展甚微。
11月27日,敵軍在護城河上偷架浮橋,調集炸炮,水陸配合,越河進攻。
經過激戰,城外東、南、西三面的防禦工事全被毀壞,敵軍直薄城下。
李秀成 太平軍在蘇州保衛戰中,用俘獲敵人的“飛爾複來”号船攻擊清軍水師 見蘇州城危,于11月30日撤離,由譚紹光堅守危城。
此時,郜永寬等發生動搖,私下與敵議降。
淮軍以生擒李秀成或斬殺譚紹光為條件。
12月4日,郜永寬等八人将慕王譚紹光殺害,開城降敵,蘇州城遂為敵所占。
幾天之後,郜永寬等八人均被李鴻章處死。
12月12日,無錫失守,黃子隆被俘,不久遇害。
淮軍攻陷蘇州、無錫後,遂分兵兩路:一路進窺浙江嘉興,一路準備進攻常州。
(三)常州失陷 12月15日,李鴻章到達無錫,對進攻常州作了部署。
接着,提督劉銘傳率部抵達常州西北的陳都橋、羊頭橋、西施橋,前鋒進抵孫村,與常州城僅一河之隔;總兵周盛波等部從無錫出發,經戚墅堰進抵常州城東十五裡的擂鼓橋、白家橋,前鋒抵三裡橋一帶。
與此同時,常州西北奔牛鎮的太平軍守将邵志綸投敵,西路交通受到很大威脅。
1864年2月,戈登率“常勝軍”自昆山出發,經無錫攻宜興,以截斷浙江太平軍北援之路。
3月2日,宜興失守;8日,溧一陽一守将降敵,常州南路被敵截斷。
3月8日,太平軍常州守将陳坤書曾會合自句容、丹一陽一來援的林紹璋、陳承琦等部援軍,對奔牛鎮之敵進行反擊,結果失利。
于是,陳承琦、李容發等率部自常州循江東進,15日攻江一陰一未下,17日攻常熟又未下,乃于18日占福山,20日又往攻無錫。
李鴻章大為震動,急調郭松林部和“常勝軍”回救,并從常州外圍調李鶴章部回守無錫,調張樹聲等率三千人駐紮江一陰一南面的青暘,從嘉興前線調鄭國魁水陸三營馳援常熟。
3月下旬,清援軍趕到常熟外圍的顧山、王莊一帶,與太平軍展開激戰。
太平軍被迫撤常熟之圍,退至江一陰一境内。
31日,陳承琦部于江一陰一東南的華墅襲擊回援的“常勝軍”,使其“全隊八百人覆沒”。
太平軍繳獲洋槍四百餘杆。
4月11日,李鴻章督令各路援軍對一華墅進行反撲,太平軍予敵以重大殺傷後退回常州、丹一陽一。
太平軍陳承琦、李容發部深入敵後作戰,打亂了淮軍的進攻部署,迫使李鴻章不得不從前線一抽一調部隊回援,減輕了對常州等地太平軍的壓力。
可是,這支部隊深入敵占區後,仍熱衷于圍攻城市,并與回援之敵進行正面對陣,而沒有堅持遊一動作戰,因而最後仍難免被敵人擊敗。
淮軍在肅清突入江一陰一、常熟、無錫境内的太平軍之後,又聚集于常州外圍。
4月22日,淮軍水陸協同,攻占了常州西南的陳渡橋,太平軍通金壇、丹一陽一之路均被切斷。
23日,常州城外的要點盡失,太平軍全部退入城内。
27日,大南門、小南門和北門城牆被淮軍轟塌數處,太平軍頑強抵抗,多次擊退敵之沖鋒。
後淮軍在城壕外構築長牆,移近炮位,并在晚間于護城河上偷架浮橋。
5月10日,淮軍發起總攻,以大炮對準舊缺口猛烈轟擊。
至11日,南城、北城各被轟塌十餘丈,淮軍由缺口沖入。
太平軍與突入之敵展開激烈的巷戰,淮軍付出了重大代價才占領常州城。
陳坤書被俘後慘遭殺害。
4月25日,提督鮑超部陷金壇。
5月13日,提督馮子材部陷丹一陽一。
至此,蘇南各城全部被清軍攻陷。
五、浙江戰場的失利 當各路湘軍節節東犯、曾國荃部兵臨天京城下時,鎮守浙江的太平軍李世賢、黃呈忠、範汝增等部,也受到來自東西兩面敵軍的夾擊。
浙東方面,清軍與英法侵略軍勾結起來,于1862年5月10日攻陷甯波。
8月2日,洋将馬惇率“常勝軍”一隊自上海到達甯波,會同“常捷軍”①進犯餘姚,威一逼一紹興。
9月,黃呈忠、範汝增部對敵發起反擊,進占慈谿,威脅甯波。
“常勝軍”統領華爾奉李鴻章之命,率千人自上海赴甯波,于21日攻占慈谿。
在這次戰鬥中,華爾受傷喪命。
1863年3月,浙東的中外反動聯軍再次發起進攻,于3月15日占
淮軍入城後大肆屠一殺,遇害者萬餘人。
5月4日,淮軍及“常勝軍”共約二萬餘人乘勝進犯昆山,守将劉肇均等率所部一萬二千人依托堅城闊壕,頑強抵禦。
不久,李鴻章親臨昆山督師,他根據戈登的建議①,于5月30日與戈登同乘英軍提一供的“海生”号戰艦,率軍一舉攻占昆山西面的正儀,然後回軍東向,會同圍攻昆山的淮軍擊敗譚紹光所率太平軍援兵。
昆山太平軍見後路被襲,次日即有七八千人向西撤退。
戈登率炮船跟蹤追擊,太平軍損失嚴重。
6月1日,太平軍全部西撤蘇州,昆山遂陷,槍彈制造廠随之落入敵手,使爾後的軍械供一應發生極大困難。
(二)蘇州、無錫相繼失守 敵軍既得太倉、昆山,便準備進攻太平天國蘇福省的首府蘇州。
李鴻章分析:蘇常為金陵根本,物産豐富,太平軍必死守力争;江南多水,進攻不易;歸其統率的清軍兵力僅四萬餘人(包括添募和收降之衆)分布于常熟至金山衛之間的廣闊地區内,能直接用于進攻蘇州的兵力有限。
因此,他決定采勸規取遠勢,以翦蘇州枝葉,而後圖其根本”的方針,并拟定了一個“以剿為堵”的三路進攻計劃:中路從昆山直趨蘇州,由程學啟部擔任;北路從常熟進攻江一陰一、無錫,由李鶴章及總兵劉銘傳部擔任;南路從泖澱湖攻吳江、平望、太湖,切斷浙江太平軍進援之道,由總兵李朝斌率所部太湖水師十營擔任。
此外,由黃翼升率淮揚水師往來策應,“常勝軍”則駐昆山為總預備隊,“專備各路遊擊援應”。
② 鑒于蘇南形勢危急,剛由皖北回到天京的李秀成于7月7日到達蘇州,布置防守事宜,不久又返回天京。
當時,譚紹光在蘇州主持蘇南軍務,他雇請數十名外國人,教練炸炮,以增強太平軍的防守能力。
7月7日,北路淮軍分三支向江一陰一進攻,太平軍在江一陰一、常熟之交的顧山、北■、長泾一帶節節阻擊。
直至8月下旬,淮軍才進抵江一陰一城下。
9月13日,江一陰一失陷。
北路淮軍既得江一陰一,李鴻章便令劉銘傳駐紮青暘鎮,副将周盛波部和總兵郭松林部分别進駐無錫芙蓉山與缑山,道員張樹聲等部進駐張泾橋以為後援,李鶴章則督小隊往來調度,準備集中力量攻取無錫,以配合中路、南路軍合擊蘇州。
9月24日,郭松林部進占無錫東面的東亭鎮,前鋒抵達無錫南門外。
7月26日,中路淮軍因南路李朝斌所部水師尚未開到,改變直取蘇州的計劃,會同戈登率領的“常勝軍”等向吳江開進。
29日進抵吳江城下時,太平軍守将開門出降。
吳江為浙江太平軍援救蘇州的必由之路,該城失陷,蘇州的南路援絕。
由于蘇南形勢日益惡化,經李秀成再三懇請,洪秀全允其再次離開天京前往蘇州,但限期四十天回京。
9月23日,李秀成抵蘇州,本欲召集各鎮将商讨對策,以求“會司并進”,“合力解京圍、解省困”①。
但常州守将陳坤書、無錫守将黃子隆均未應約前來,也未發兵會師,李秀成隻得将駐蘇州的郜永寬等部調往蘇州、無錫交界處,與無錫郊外的李世賢部相街接。
自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李秀成督軍連日向圍攻無錫的李鶴章、劉銘傳等部淮軍發起進攻,交戰于後宅、梅村、坊前、安鎮一帶。
面對太平軍的進攻,淮軍“先以堅壁勿戰挫其氣,繼風滾營并進遏其鋒”①,加之駐守無錫、常州的太平軍沒有很好地進行配合,因而淮軍得以“穩紮穩打”地對付太平軍。
而中路淮軍和“常勝軍”則由浒墅關一帶抄襲李秀成部後路,使其無法集中力量進攻圍困無錫之敵。
因此,李秀成部出擊半個月,非但未能擊敗蘇州、無錫外圍之敵,反而損失不少兵力。
蘇州城四面環水,太平軍憑河修築長牆,牆内又築石壘、土營數十座,南自盤門,北至婁門,聯絡一氣。
城内一穴一地為屋,上面覆闆堆土,以禦炮擊。
由于太平軍設防相當堅固嚴密,因此,程學啟、戈登率部圍攻兩月,進展甚微。
11月27日,敵軍在護城河上偷架浮橋,調集炸炮,水陸配合,越河進攻。
經過激戰,城外東、南、西三面的防禦工事全被毀壞,敵軍直薄城下。
李秀成 太平軍在蘇州保衛戰中,用俘獲敵人的“飛爾複來”号船攻擊清軍水師 見蘇州城危,于11月30日撤離,由譚紹光堅守危城。
此時,郜永寬等發生動搖,私下與敵議降。
淮軍以生擒李秀成或斬殺譚紹光為條件。
12月4日,郜永寬等八人将慕王譚紹光殺害,開城降敵,蘇州城遂為敵所占。
幾天之後,郜永寬等八人均被李鴻章處死。
12月12日,無錫失守,黃子隆被俘,不久遇害。
淮軍攻陷蘇州、無錫後,遂分兵兩路:一路進窺浙江嘉興,一路準備進攻常州。
(三)常州失陷 12月15日,李鴻章到達無錫,對進攻常州作了部署。
接着,提督劉銘傳率部抵達常州西北的陳都橋、羊頭橋、西施橋,前鋒進抵孫村,與常州城僅一河之隔;總兵周盛波等部從無錫出發,經戚墅堰進抵常州城東十五裡的擂鼓橋、白家橋,前鋒抵三裡橋一帶。
與此同時,常州西北奔牛鎮的太平軍守将邵志綸投敵,西路交通受到很大威脅。
1864年2月,戈登率“常勝軍”自昆山出發,經無錫攻宜興,以截斷浙江太平軍北援之路。
3月2日,宜興失守;8日,溧一陽一守将降敵,常州南路被敵截斷。
3月8日,太平軍常州守将陳坤書曾會合自句容、丹一陽一來援的林紹璋、陳承琦等部援軍,對奔牛鎮之敵進行反擊,結果失利。
于是,陳承琦、李容發等率部自常州循江東進,15日攻江一陰一未下,17日攻常熟又未下,乃于18日占福山,20日又往攻無錫。
李鴻章大為震動,急調郭松林部和“常勝軍”回救,并從常州外圍調李鶴章部回守無錫,調張樹聲等率三千人駐紮江一陰一南面的青暘,從嘉興前線調鄭國魁水陸三營馳援常熟。
3月下旬,清援軍趕到常熟外圍的顧山、王莊一帶,與太平軍展開激戰。
太平軍被迫撤常熟之圍,退至江一陰一境内。
31日,陳承琦部于江一陰一東南的華墅襲擊回援的“常勝軍”,使其“全隊八百人覆沒”。
太平軍繳獲洋槍四百餘杆。
4月11日,李鴻章督令各路援軍對一華墅進行反撲,太平軍予敵以重大殺傷後退回常州、丹一陽一。
太平軍陳承琦、李容發部深入敵後作戰,打亂了淮軍的進攻部署,迫使李鴻章不得不從前線一抽一調部隊回援,減輕了對常州等地太平軍的壓力。
可是,這支部隊深入敵占區後,仍熱衷于圍攻城市,并與回援之敵進行正面對陣,而沒有堅持遊一動作戰,因而最後仍難免被敵人擊敗。
淮軍在肅清突入江一陰一、常熟、無錫境内的太平軍之後,又聚集于常州外圍。
4月22日,淮軍水陸協同,攻占了常州西南的陳渡橋,太平軍通金壇、丹一陽一之路均被切斷。
23日,常州城外的要點盡失,太平軍全部退入城内。
27日,大南門、小南門和北門城牆被淮軍轟塌數處,太平軍頑強抵抗,多次擊退敵之沖鋒。
後淮軍在城壕外構築長牆,移近炮位,并在晚間于護城河上偷架浮橋。
5月10日,淮軍發起總攻,以大炮對準舊缺口猛烈轟擊。
至11日,南城、北城各被轟塌十餘丈,淮軍由缺口沖入。
太平軍與突入之敵展開激烈的巷戰,淮軍付出了重大代價才占領常州城。
陳坤書被俘後慘遭殺害。
4月25日,提督鮑超部陷金壇。
5月13日,提督馮子材部陷丹一陽一。
至此,蘇南各城全部被清軍攻陷。
五、浙江戰場的失利 當各路湘軍節節東犯、曾國荃部兵臨天京城下時,鎮守浙江的太平軍李世賢、黃呈忠、範汝增等部,也受到來自東西兩面敵軍的夾擊。
浙東方面,清軍與英法侵略軍勾結起來,于1862年5月10日攻陷甯波。
8月2日,洋将馬惇率“常勝軍”一隊自上海到達甯波,會同“常捷軍”①進犯餘姚,威一逼一紹興。
9月,黃呈忠、範汝增部對敵發起反擊,進占慈谿,威脅甯波。
“常勝軍”統領華爾奉李鴻章之命,率千人自上海赴甯波,于21日攻占慈谿。
在這次戰鬥中,華爾受傷喪命。
1863年3月,浙東的中外反動聯軍再次發起進攻,于3月15日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