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最後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領紹興,20日占蕭山,前鋒直抵杭州城下。
浙西方面,新任浙江巡撫左宗棠于1862年2月中旬率部由皖南進入浙江後,不久連占開化、常山、遂安、江山等地。
同年5月31日,左宗棠由江山進至衢州,所部湘軍進至湯溪、蘭溪一線,威脅金華。
從6月起,李世賢部在龍遊、湯溪、蘭溪一線對左宗棠所部湘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擊戰。
同年秋,浙江布政使蔣益澧率湘軍近萬人由廣西到達浙江,增強了左宗棠的兵力。
而太平軍方面,由于曾國荃部圍困天京,李世賢奉命回援,留浙的太平軍兵力減少。
于是,左宗棠乘機督軍于同年冬對浙西太平軍發起新的攻勢。
1863年1月2日陷嚴州,2月28日陷湯溪,3月1日陷龍遊、蘭溪。
3月2日,太平軍棄守金華。
接着,旬日之間,湘軍又連陷武義、永康、東一陽一、義烏、諸■、桐廬,3月24日開始進攻杭州西南的富一陽一。
富一陽一是湘軍進攻杭州必經之地。
“縣城背江面山,右阻一溪,形勢完固”,太平軍占領杭州之後,即“于此修築城壘,雉堞一新”。
①湘軍蔣益澧部自3月下旬開始進攻富一陽一以來,屢為太平軍守将汪海洋部所敗。
直至9月20日,才在“常捷軍”千餘人的協同下攻占該城。
湘軍既占富一陽一,便沿錢塘江直一逼一杭州。
同時,分兵趨餘杭(杭州西),企圖切斷杭州太平軍的後路。
雙方在杭州、餘杭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
1863年底,蘇南戰場的軍事形勢嚴重惡化,蘇州、無錫落入敵手。
淮軍除進攻常州外,分兵一支南入浙江,進攻杭州東北的重鎮嘉興。
嘉興附近的平湖、乍浦、海鹽、澉浦、海甯、桐鄉等地的太平軍守将紛紛投敵叛變。
1864年3月25日,嘉興失守,堅守杭州的太平軍陷于敵人的三路圍擊之下。
3月28日,湘軍在“常捷軍”的配合下,對杭州發起猛攻,用大炮轟塌鳳山門城垛約三丈,乘勢湧一入,後被太平軍全部逐出。
30日,敵軍向武林、錢塘、鳳山、望江、清泰等門發起猛攻(以武林門為主攻方向),太平軍堅決抗擊,給敵以重大殺傷。
當天晚上,陳炳文等率部北走德清,杭州于次日晨落入敵手。
同日,汪海洋棄餘杭北走,餘杭亦失陷。
4月14日,李世賢會同陳炳文、汪海洋、黃呈忠、陸順德等,自德清抵浙西昌化,拟離浙入皖。
楊輔清、黃文金等留守湖州。
至此,浙江全省基本上為湘軍占領。
太平軍在浙江轉戰三年,給了敵人以沉重打擊,但由于缺乏不間斷的集中統一指揮,各部行動不能協調一緻,加上後期士氣低落,有的将領投敵叛變,終于在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
蘇南與浙江根據地的喪失,使天京的東南屏障不複存在,軍需和糧食供一應斷絕,進一步陷入了被動局面。
六、天京的陷落 湘軍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長江北岸以後,鮑超部自江北南渡,紮營神策門(今中央門)外沿江一帶。
9月,曾國荃部攻占了天京城東南的上方橋和城西南的江東橋。
11月上旬,又連續攻占了城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以及秣陵關、中和橋,太平軍在紫金山西南的要點全部失守。
中旬,湘軍又攻占了淳化、解溪、龍都、湖熟、三岔鎮;侍郎彭玉麟、提督楊嶽斌(即楊載福)的水師和鮑超部又攻占了天京東南要地高淳、東壩。
下旬,溧水太平軍守将降清。
從此,天京城南百裡内再無太平軍蹤迹。
11月25日,巡撫曾國荃及提督蕭慶衍部進紮城東孝陵衛。
這時,天京城隻有太平門、神策門尚與外界相通,危在旦夕。
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一陽一回到天京,次日即向洪秀全建議:鑒于湘軍壕深壘固,圍困甚嚴,天京内無糧草,外援難至,不如“讓城别走”。
洪秀全厲聲斥責說:“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稣聖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具[懼]之有。
……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
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與[于]水,何具[懼]曾(妖)者乎!爾怕死,便是會死,政事不與爾幹,王次兄勇王執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台朝誅之。
”①當時,可供洪秀全選擇的隻有兩種可能:或者死守天京,與孤城共存亡;或者讓城别走,擺脫被圍的困境,收集各支太平軍,重整旗鼓,另作良圖。
權衡利弊,後者才是太平軍唯一的出路。
因為,當時天京尚未完全中斷與外面的聯系,突圍仍有可能;更重要的是這時散布于各地的太平軍尚有數十萬之衆,在洪秀全的号召下,把他們集中起來,統一指揮,重振軍威,實行正确的戰略戰術,仍有可能打出一個新的局面。
可是,由于洪秀全迷信愚昧、剛愎自負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程度,斷然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别走”的建議,緻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喪失了最後的一線希望。
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
3月2日,曾國荃部進駐太平門、神策門外,對天京形成合圍。
曾國荃部合圍金陵之後,曾于3月14日用雲梯攻城,但未得逞。
4月開始,在朝一陽一、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準備轟塌城牆。
太平軍一面組織力量從城内對挖,進行破壞,一面構築月城,以便城牆轟塌後繼續組織抵抗。
1864年(同治三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一殺),終年五十一歲。
此後,天京人心愈加不安。
五天之後,全朝文武扶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忠王李秀成執掌。
7月3日,湘軍攻占紫金山地保城(即龍脖子),從而可以居高臨下監視城内的動靜。
湘軍在龍脖子山麓修築炮台數十座,對城内日夜轟擊,壓制太平軍的炮火,掩護其攻城準備工作的進行;同時,在龍脖子山麓與城牆間大量填塞蘆葦、蒿草,上覆沙土,高與城齊,為攻城鋪平道路,還在附近距城十數丈處日夜挖掘地道,準備轟城。
半個月後,湘軍攻城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李秀成見湘軍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選派千餘人僞裝湘軍,沖出城去,企圖破壞太平門附近的地道,結果被湘軍識破,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軍擔任主攻任務的部隊齊集太平門外。
午刻,地雷轟發,城牆被轟開很大缺口,湘軍蜂擁而入。
太平軍紛紛以槍炮還擊,雖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終未能堵住缺口。
湘軍由太平門入城後,兵分四路向縱深進攻:中路由副将王遠和等率領,直一插天王府;右路由按察使劉連捷率領,直一插神策門,與由神策門緣梯而入的朱南桂部會合後,西趨獅子山,奪取儀鳳門;中左路由道員彭毓橘等率領,直一插通濟門;左路由提督蕭孚泗等率領,奪取朝一陽一門、洪武門。
朝一陽一等門失守後,駐守西南各門的太平軍開始動搖,提督羅逢源等部乘勢自聚寶門攻入,總兵李金洲等部自通濟門攻入。
與此同時,提督黃翼升也率水師各營奪占中關,乘勝猛攻濱江之壘,會同道員陳湜等部奪取了水西、旱西兩門。
及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門均為湘軍奪占。
李秀成于19日淩晨自太平門敗退後,即回到天王府,獨帶幼天王一人,由數千文武護送,奔向旱西門,企圖由此突圍出城,結果為陳湜部所阻,隻得轉上清涼山。
入夜,折回太平門,僞裝湘軍,由缺口沖出,向孝陵衛方向突圍。
不久,李秀成與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
曾國荃派七百名馬隊追擊。
21日,在淳化鎮俘獲列王李萬材,在湖熟鎮一帶追殺章王林紹璋和幼西王蕭友和等。
22日,李秀成也在方山附近被俘。
7月28日,曾國藩自安慶到金陵,令李秀成書寫供詞。
8月7日,李秀成寫完供詞,即被殺害,年僅四十歲。
湘軍于大肆搶劫之後,将天京城内某些建築物付之一炬,以消滅罪迹。
全城一片火海,一直燃一燒至26日。
城内所有太平軍将士,或在戰鬥中犧牲,或被湘軍殺害,或聚衆自一焚,十餘萬人無一降者。
湘軍圍城兩年有餘,前後死于疾病者萬餘人,戰死者八九千人,同樣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七、太平軍餘部的繼續奮戰與最後失敗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國的失敗。
但是,分散在長江南北各個戰場上的數十萬太平軍,繼續高舉太平天國的旗幟,英勇頑強地抗擊着敵人的進攻。
在長江以北活動的主要是自西北回援的太平
浙西方面,新任浙江巡撫左宗棠于1862年2月中旬率部由皖南進入浙江後,不久連占開化、常山、遂安、江山等地。
同年5月31日,左宗棠由江山進至衢州,所部湘軍進至湯溪、蘭溪一線,威脅金華。
從6月起,李世賢部在龍遊、湯溪、蘭溪一線對左宗棠所部湘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擊戰。
同年秋,浙江布政使蔣益澧率湘軍近萬人由廣西到達浙江,增強了左宗棠的兵力。
而太平軍方面,由于曾國荃部圍困天京,李世賢奉命回援,留浙的太平軍兵力減少。
于是,左宗棠乘機督軍于同年冬對浙西太平軍發起新的攻勢。
1863年1月2日陷嚴州,2月28日陷湯溪,3月1日陷龍遊、蘭溪。
3月2日,太平軍棄守金華。
接着,旬日之間,湘軍又連陷武義、永康、東一陽一、義烏、諸■、桐廬,3月24日開始進攻杭州西南的富一陽一。
富一陽一是湘軍進攻杭州必經之地。
“縣城背江面山,右阻一溪,形勢完固”,太平軍占領杭州之後,即“于此修築城壘,雉堞一新”。
①湘軍蔣益澧部自3月下旬開始進攻富一陽一以來,屢為太平軍守将汪海洋部所敗。
直至9月20日,才在“常捷軍”千餘人的協同下攻占該城。
湘軍既占富一陽一,便沿錢塘江直一逼一杭州。
同時,分兵趨餘杭(杭州西),企圖切斷杭州太平軍的後路。
雙方在杭州、餘杭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
1863年底,蘇南戰場的軍事形勢嚴重惡化,蘇州、無錫落入敵手。
淮軍除進攻常州外,分兵一支南入浙江,進攻杭州東北的重鎮嘉興。
嘉興附近的平湖、乍浦、海鹽、澉浦、海甯、桐鄉等地的太平軍守将紛紛投敵叛變。
1864年3月25日,嘉興失守,堅守杭州的太平軍陷于敵人的三路圍擊之下。
3月28日,湘軍在“常捷軍”的配合下,對杭州發起猛攻,用大炮轟塌鳳山門城垛約三丈,乘勢湧一入,後被太平軍全部逐出。
30日,敵軍向武林、錢塘、鳳山、望江、清泰等門發起猛攻(以武林門為主攻方向),太平軍堅決抗擊,給敵以重大殺傷。
當天晚上,陳炳文等率部北走德清,杭州于次日晨落入敵手。
同日,汪海洋棄餘杭北走,餘杭亦失陷。
4月14日,李世賢會同陳炳文、汪海洋、黃呈忠、陸順德等,自德清抵浙西昌化,拟離浙入皖。
楊輔清、黃文金等留守湖州。
至此,浙江全省基本上為湘軍占領。
太平軍在浙江轉戰三年,給了敵人以沉重打擊,但由于缺乏不間斷的集中統一指揮,各部行動不能協調一緻,加上後期士氣低落,有的将領投敵叛變,終于在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
蘇南與浙江根據地的喪失,使天京的東南屏障不複存在,軍需和糧食供一應斷絕,進一步陷入了被動局面。
六、天京的陷落 湘軍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長江北岸以後,鮑超部自江北南渡,紮營神策門(今中央門)外沿江一帶。
9月,曾國荃部攻占了天京城東南的上方橋和城西南的江東橋。
11月上旬,又連續攻占了城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以及秣陵關、中和橋,太平軍在紫金山西南的要點全部失守。
中旬,湘軍又攻占了淳化、解溪、龍都、湖熟、三岔鎮;侍郎彭玉麟、提督楊嶽斌(即楊載福)的水師和鮑超部又攻占了天京東南要地高淳、東壩。
下旬,溧水太平軍守将降清。
從此,天京城南百裡内再無太平軍蹤迹。
11月25日,巡撫曾國荃及提督蕭慶衍部進紮城東孝陵衛。
這時,天京城隻有太平門、神策門尚與外界相通,危在旦夕。
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一陽一回到天京,次日即向洪秀全建議:鑒于湘軍壕深壘固,圍困甚嚴,天京内無糧草,外援難至,不如“讓城别走”。
洪秀全厲聲斥責說:“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稣聖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具[懼]之有。
……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
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與[于]水,何具[懼]曾(妖)者乎!爾怕死,便是會死,政事不與爾幹,王次兄勇王執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台朝誅之。
”①當時,可供洪秀全選擇的隻有兩種可能:或者死守天京,與孤城共存亡;或者讓城别走,擺脫被圍的困境,收集各支太平軍,重整旗鼓,另作良圖。
權衡利弊,後者才是太平軍唯一的出路。
因為,當時天京尚未完全中斷與外面的聯系,突圍仍有可能;更重要的是這時散布于各地的太平軍尚有數十萬之衆,在洪秀全的号召下,把他們集中起來,統一指揮,重振軍威,實行正确的戰略戰術,仍有可能打出一個新的局面。
可是,由于洪秀全迷信愚昧、剛愎自負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程度,斷然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别走”的建議,緻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喪失了最後的一線希望。
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
3月2日,曾國荃部進駐太平門、神策門外,對天京形成合圍。
曾國荃部合圍金陵之後,曾于3月14日用雲梯攻城,但未得逞。
4月開始,在朝一陽一、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準備轟塌城牆。
太平軍一面組織力量從城内對挖,進行破壞,一面構築月城,以便城牆轟塌後繼續組織抵抗。
1864年(同治三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一殺),終年五十一歲。
此後,天京人心愈加不安。
五天之後,全朝文武扶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忠王李秀成執掌。
7月3日,湘軍攻占紫金山地保城(即龍脖子),從而可以居高臨下監視城内的動靜。
湘軍在龍脖子山麓修築炮台數十座,對城内日夜轟擊,壓制太平軍的炮火,掩護其攻城準備工作的進行;同時,在龍脖子山麓與城牆間大量填塞蘆葦、蒿草,上覆沙土,高與城齊,為攻城鋪平道路,還在附近距城十數丈處日夜挖掘地道,準備轟城。
半個月後,湘軍攻城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李秀成見湘軍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選派千餘人僞裝湘軍,沖出城去,企圖破壞太平門附近的地道,結果被湘軍識破,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軍擔任主攻任務的部隊齊集太平門外。
午刻,地雷轟發,城牆被轟開很大缺口,湘軍蜂擁而入。
太平軍紛紛以槍炮還擊,雖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終未能堵住缺口。
湘軍由太平門入城後,兵分四路向縱深進攻:中路由副将王遠和等率領,直一插天王府;右路由按察使劉連捷率領,直一插神策門,與由神策門緣梯而入的朱南桂部會合後,西趨獅子山,奪取儀鳳門;中左路由道員彭毓橘等率領,直一插通濟門;左路由提督蕭孚泗等率領,奪取朝一陽一門、洪武門。
朝一陽一等門失守後,駐守西南各門的太平軍開始動搖,提督羅逢源等部乘勢自聚寶門攻入,總兵李金洲等部自通濟門攻入。
與此同時,提督黃翼升也率水師各營奪占中關,乘勝猛攻濱江之壘,會同道員陳湜等部奪取了水西、旱西兩門。
及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門均為湘軍奪占。
李秀成于19日淩晨自太平門敗退後,即回到天王府,獨帶幼天王一人,由數千文武護送,奔向旱西門,企圖由此突圍出城,結果為陳湜部所阻,隻得轉上清涼山。
入夜,折回太平門,僞裝湘軍,由缺口沖出,向孝陵衛方向突圍。
不久,李秀成與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
曾國荃派七百名馬隊追擊。
21日,在淳化鎮俘獲列王李萬材,在湖熟鎮一帶追殺章王林紹璋和幼西王蕭友和等。
22日,李秀成也在方山附近被俘。
7月28日,曾國藩自安慶到金陵,令李秀成書寫供詞。
8月7日,李秀成寫完供詞,即被殺害,年僅四十歲。
湘軍于大肆搶劫之後,将天京城内某些建築物付之一炬,以消滅罪迹。
全城一片火海,一直燃一燒至26日。
城内所有太平軍将士,或在戰鬥中犧牲,或被湘軍殺害,或聚衆自一焚,十餘萬人無一降者。
湘軍圍城兩年有餘,前後死于疾病者萬餘人,戰死者八九千人,同樣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七、太平軍餘部的繼續奮戰與最後失敗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國的失敗。
但是,分散在長江南北各個戰場上的數十萬太平軍,繼續高舉太平天國的旗幟,英勇頑強地抗擊着敵人的進攻。
在長江以北活動的主要是自西北回援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