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最後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軍。
1864年2月,遠征西北的陳得才等部太平軍為救援天京,決定由陝西南部分三路東下:北路由陳得才、藍成春、賴文光等率領,由甯陝出鎮安、山一陽一、商州(今商縣);中路由梁成富率領,由石泉、漢一陰一出興安府(今安康)、鄖一陽一(今湖北鄖縣);南路由馬融和等率領,由西鄉出紫一陽一、磚坪(今岚臯)、平利、竹山。
三路太平軍相約于南一陽一、襄一陽一一帶會齊。
北路按預定路線東進,中路和南路則為清軍阻截,亦轉由北路出陝。
4月下旬,在河南西南的淅川一帶先後與撚軍陳大喜、張宗禹兩部會師,衆至數十萬,聲勢甚壯。
不久,梁成富部又折回陝西,主力則由陳得才等率領,由新野入湖北,經棗一陽一、随州、應山、黃陂,于6、7月間進抵黃安、麻城,受到湖北提督成大吉部的阻截,未能進援天京。
當得知天京陷落後,軍心動搖,戰鬥力大不如前,8月下旬,這支部隊在麻城一帶分兵兩路:一由陳得才等率領,東入安徽;一由賴文光、張宗禹等率領,北入河南。
之後,又一起轉戰于鄂皖地區。
11月上旬,在安徽霍山黑石渡為清軍所敗,馬融和率衆數萬降清,藍成春被叛徒出賣殉難,陳得才見大勢已去,服毒而死。
餘部在賴文光率領下,與撚軍合編,經過整頓,又成為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堅持與清軍戰鬥到1868年。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開始以浙江湖州和江西為基地,後轉至福建、廣東,至1866年失敗。
1864年7月,從天京突圍出來的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蘇東壩與率兵來迎的洪仁玕相遇,随即回到皖南廣德。
8月13日,洪仁玕至湖州,準備與黃文金等堅守城池,左宗棠部湘軍、李鴻章部淮軍圍攻湖州甚急,守城太平軍頑強作戰,數次大敗清軍,但南門守将陳學明于8月26日向清軍投降,形勢對太平軍極為不利。
洪仁玕、黃文金等不得已于27日夜棄湖州退往廣德,29日夜,護幼天王離廣德走甯國、昌化。
途中,黃文金受傷犧牲,洪仁玕護幼天王經開化、常山等地,于9月22日入江西玉山,企圖與先期入贛的李世賢、陳炳文及汪海洋等部會合,再入湖北會合陳得才部,重振太平天國大業。
不期李世賢等部已轉移至贛、粵、閩三省邊界地區,洪仁玕率部追趕,10月9日在石城楊家牌遭敵襲擊,幼天王與洪仁玕等被沖散。
洪仁玕北走廣昌,在白水鎮被俘。
幼天王逃至石城荒山中,25日亦被敵軍搜獲。
11月18日,年僅十六歲的幼天王在南昌被淩遲處死。
五天之後,洪仁玕亦于南昌遇害。
在洪仁玕部入贛之前,已有三批太平軍突破清軍重圍進入江西。
1864年2月4日,李世賢、譚星、林正揚等率軍八萬人自江蘇溧一陽一突圍,經安徽廣德、甯國入浙西昌化。
李世賢以宜興、溧一陽一緊急,折回赴援。
譚星等突破清軍的重重封鎖,于2月26日自浙江開化入江西玉山,進向廣信。
此為第一批入江西的太平軍。
3月上旬,溧一陽一太平軍守将吳人傑率部降清,李世賢随即率部進入浙江,于6月中旬會同棄守杭州、餘杭的陳炳文、汪海洋各部自德清經昌化入皖南,4月下旬進至江西德興、玉山一帶。
此為第二批入江西的太平軍,共約二十萬人。
第三批為劉肇均、朱興壟林彩新所率部衆約三萬人,5月初自常州、丹一陽一出發,經浙江昌化、安徽甯國、婺源入江西德興、弋一陽一。
沿途遭清軍堵截,損失很大,林彩新落水犧牲,劉肇均率殘部與李世賢部會合。
二三十萬太平軍入贛,統治階級視為“腹心大患”而全力專注。
曾國藩、左宗棠等急忙從江蘇、浙江和湖南等地陸續一抽一調湘軍往援江西。
7月中旬,督辦江西皖南軍務的新任陝甘總督楊嶽斌和提督鮑超又率水陸湘軍二萬人到達江西,使在贛清軍總數達到五六萬人。
進入江西的二三十萬太平軍一直在贛江以東和贛閩邊境活動。
李世賢部攻撫州不下,6月底占宜黃、崇仁,與據南豐的譚星部相聯絡。
陳炳文、汪海洋部則占據金溪、東鄉等地。
太平軍對撫州形成包圍之勢。
7月16日,楊嶽斌到達南昌,立即與巡撫沈葆桢指揮清軍向太平軍展開進攻。
8月5日,鮑超所部湘軍大敗汪海洋部于撫州東南的許灣鎮。
陳炳文懼戰,棄東鄉、金溪,并于13日率部六萬餘人(内洋槍隊七千餘人)向鮑超投降。
16日,汪海洋等占新城,旋因鮑超部追至,棄城走南豐、石城、瑞金。
在此期間,李世賢部受到敵軍的猛烈攻擊,先後棄崇仁、宜黃、南豐,經廣昌、甯都、雩都(今于都)、信豐、大庾(今大餘),于9月17日越梅嶺關入廣東,後遊擊于粵贛邊境。
10月4日,李世賢部占廣東鎮平(今蕉嶺),後入福建,于14日占漳州。
陸順德部則于9日占福建永定,15日占龍岩。
同日,汪海洋亦率部自江西瑞金進入福建汀州(治今長汀)境内。
由于太平軍餘部會集閩南,閩浙總督左宗棠不得不由杭州趕赴福建督師。
所部湘軍二萬餘人分三路入閩:西路由幫辦福建軍務劉典等率領,由江西建昌入汀州;中路由提督黃少春等率領,由衢州經江山,取道浦城、建甯府(今福建建瓯)南下;東路由提督高連升率領,由杭州赴甯波,乘英輪由海道抵福州。
12月1日,李世賢部在漳州萬松關大敗署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部和水師總兵曾玉明部清軍,斃林文察等約千人。
17日,劉典率部自連城南下,汪海洋、譚體元、李遠繼等部大敗敵軍于連城南面的新泉一帶。
左宗棠鑒于冒進失利的教訓,改勸漸一逼一漸進”的戰術,以高連升、黃少春部六千六百人攻漳州,康國器、劉明珍部四千五百人攻龍岩,劉典、王德榜、王開琳等部一萬八千人攻汀州、連城。
1865年1月26日,署汀州鎮總兵關鎮國在副将方耀所率廣東清軍的配合下,占領了永定縣城。
2月19日,康國器部攻占龍岩,陸順德部敗走漳州。
這樣,在漳州的李世賢部與在汀州、連城一帶的汪海洋部之間的聯系被切斷。
劉典和署福建按察使王德榜等部連續向汪海洋部進攻。
2月22日新泉一戰,汪海洋部大敗,一精一銳損失幾半。
3月1日,又敗于南一陽一,遂向龍岩、南靖、永定一帶轉移,沿途屢遭清軍堵截,損失慘重。
清廷為加強鎮壓福建太平軍的兵力,又從江蘇調派提督郭松林率淮軍八千(均裝備有洋槍)由海道去福建,3月31日抵廈門。
4月11日,李世賢率部自漳州主動出擊,遭到郭松林部的反擊,傷亡三、四千人。
5月15日,郭松林、高連升、王德榜指揮淮軍和湘軍攻破漳州,李世賢率部巷戰,傷亡萬餘人,力不能支,突圍撤走。
16日,陸順德亦棄南靖。
5月26日,李世賢、陸順德等部于永定塔下又為劉典和康國器部清軍所敗,損失約二萬人,次日又有三萬餘人投降清軍。
李世賢所部損失殆盡,隻身逃出,陸順德則率餘部入粵,占鎮平,走平遠。
汪海洋部太平軍也接連失利。
4月22日,該部敗于南靖、永定、龍岩間,六千餘人犧牲。
漳州失陷後,汪海洋、李遠繼等部與康國器部清軍戰于永定,損失很大,後于6月10日由上杭經武平入廣東鎮平。
李世賢晝伏夜行,于8月19日至鎮平,入汪海洋軍營,不意四天之後竟為汪海洋刺死50000061_0297_0①,年僅三十二歲。
8月29日,陸順德、林正揚部占廣東長樂(興甯西南)。
9月20日,林正揚執陸順德,獻城降清。
9月28日,鎮平為高連升等部攻占,汪海洋部經平遠入江西定南、龍南,又為清軍席寶田部所敗,複折入廣東,占和平、連平。
12月初,經龍川抵興甯,8日攻占嘉應州(今梅縣)。
此前,清廷曾命左宗棠赴廣東督師,并節制各路清軍。
1866年1月15日,左宗棠抵廣東大埔,檄調鮑超、劉典、高連升、康國器、黃少春、王德榜諸部三四萬人,在二萬餘粵軍的配合下,對嘉應州實行四面包圍。
1月28日,汪海洋在督率所部反擊清軍時中彈受傷,2月1日犧牲,年三十六歲。
餘部由譚體元統領,棄嘉應州南走。
後在黃沙嶂山中迷路,被清軍追及,譚體元力竭墜崖犧牲,部衆或戰死或投降。
至此,除與撚軍合編的賴文光所率部衆尚在堅持鬥争外,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終以失敗而結束了。
1864年2月,遠征西北的陳得才等部太平軍為救援天京,決定由陝西南部分三路東下:北路由陳得才、藍成春、賴文光等率領,由甯陝出鎮安、山一陽一、商州(今商縣);中路由梁成富率領,由石泉、漢一陰一出興安府(今安康)、鄖一陽一(今湖北鄖縣);南路由馬融和等率領,由西鄉出紫一陽一、磚坪(今岚臯)、平利、竹山。
三路太平軍相約于南一陽一、襄一陽一一帶會齊。
北路按預定路線東進,中路和南路則為清軍阻截,亦轉由北路出陝。
4月下旬,在河南西南的淅川一帶先後與撚軍陳大喜、張宗禹兩部會師,衆至數十萬,聲勢甚壯。
不久,梁成富部又折回陝西,主力則由陳得才等率領,由新野入湖北,經棗一陽一、随州、應山、黃陂,于6、7月間進抵黃安、麻城,受到湖北提督成大吉部的阻截,未能進援天京。
當得知天京陷落後,軍心動搖,戰鬥力大不如前,8月下旬,這支部隊在麻城一帶分兵兩路:一由陳得才等率領,東入安徽;一由賴文光、張宗禹等率領,北入河南。
之後,又一起轉戰于鄂皖地區。
11月上旬,在安徽霍山黑石渡為清軍所敗,馬融和率衆數萬降清,藍成春被叛徒出賣殉難,陳得才見大勢已去,服毒而死。
餘部在賴文光率領下,與撚軍合編,經過整頓,又成為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堅持與清軍戰鬥到1868年。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開始以浙江湖州和江西為基地,後轉至福建、廣東,至1866年失敗。
1864年7月,從天京突圍出來的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蘇東壩與率兵來迎的洪仁玕相遇,随即回到皖南廣德。
8月13日,洪仁玕至湖州,準備與黃文金等堅守城池,左宗棠部湘軍、李鴻章部淮軍圍攻湖州甚急,守城太平軍頑強作戰,數次大敗清軍,但南門守将陳學明于8月26日向清軍投降,形勢對太平軍極為不利。
洪仁玕、黃文金等不得已于27日夜棄湖州退往廣德,29日夜,護幼天王離廣德走甯國、昌化。
途中,黃文金受傷犧牲,洪仁玕護幼天王經開化、常山等地,于9月22日入江西玉山,企圖與先期入贛的李世賢、陳炳文及汪海洋等部會合,再入湖北會合陳得才部,重振太平天國大業。
不期李世賢等部已轉移至贛、粵、閩三省邊界地區,洪仁玕率部追趕,10月9日在石城楊家牌遭敵襲擊,幼天王與洪仁玕等被沖散。
洪仁玕北走廣昌,在白水鎮被俘。
幼天王逃至石城荒山中,25日亦被敵軍搜獲。
11月18日,年僅十六歲的幼天王在南昌被淩遲處死。
五天之後,洪仁玕亦于南昌遇害。
在洪仁玕部入贛之前,已有三批太平軍突破清軍重圍進入江西。
1864年2月4日,李世賢、譚星、林正揚等率軍八萬人自江蘇溧一陽一突圍,經安徽廣德、甯國入浙西昌化。
李世賢以宜興、溧一陽一緊急,折回赴援。
譚星等突破清軍的重重封鎖,于2月26日自浙江開化入江西玉山,進向廣信。
此為第一批入江西的太平軍。
3月上旬,溧一陽一太平軍守将吳人傑率部降清,李世賢随即率部進入浙江,于6月中旬會同棄守杭州、餘杭的陳炳文、汪海洋各部自德清經昌化入皖南,4月下旬進至江西德興、玉山一帶。
此為第二批入江西的太平軍,共約二十萬人。
第三批為劉肇均、朱興壟林彩新所率部衆約三萬人,5月初自常州、丹一陽一出發,經浙江昌化、安徽甯國、婺源入江西德興、弋一陽一。
沿途遭清軍堵截,損失很大,林彩新落水犧牲,劉肇均率殘部與李世賢部會合。
二三十萬太平軍入贛,統治階級視為“腹心大患”而全力專注。
曾國藩、左宗棠等急忙從江蘇、浙江和湖南等地陸續一抽一調湘軍往援江西。
7月中旬,督辦江西皖南軍務的新任陝甘總督楊嶽斌和提督鮑超又率水陸湘軍二萬人到達江西,使在贛清軍總數達到五六萬人。
進入江西的二三十萬太平軍一直在贛江以東和贛閩邊境活動。
李世賢部攻撫州不下,6月底占宜黃、崇仁,與據南豐的譚星部相聯絡。
陳炳文、汪海洋部則占據金溪、東鄉等地。
太平軍對撫州形成包圍之勢。
7月16日,楊嶽斌到達南昌,立即與巡撫沈葆桢指揮清軍向太平軍展開進攻。
8月5日,鮑超所部湘軍大敗汪海洋部于撫州東南的許灣鎮。
陳炳文懼戰,棄東鄉、金溪,并于13日率部六萬餘人(内洋槍隊七千餘人)向鮑超投降。
16日,汪海洋等占新城,旋因鮑超部追至,棄城走南豐、石城、瑞金。
在此期間,李世賢部受到敵軍的猛烈攻擊,先後棄崇仁、宜黃、南豐,經廣昌、甯都、雩都(今于都)、信豐、大庾(今大餘),于9月17日越梅嶺關入廣東,後遊擊于粵贛邊境。
10月4日,李世賢部占廣東鎮平(今蕉嶺),後入福建,于14日占漳州。
陸順德部則于9日占福建永定,15日占龍岩。
同日,汪海洋亦率部自江西瑞金進入福建汀州(治今長汀)境内。
由于太平軍餘部會集閩南,閩浙總督左宗棠不得不由杭州趕赴福建督師。
所部湘軍二萬餘人分三路入閩:西路由幫辦福建軍務劉典等率領,由江西建昌入汀州;中路由提督黃少春等率領,由衢州經江山,取道浦城、建甯府(今福建建瓯)南下;東路由提督高連升率領,由杭州赴甯波,乘英輪由海道抵福州。
12月1日,李世賢部在漳州萬松關大敗署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部和水師總兵曾玉明部清軍,斃林文察等約千人。
17日,劉典率部自連城南下,汪海洋、譚體元、李遠繼等部大敗敵軍于連城南面的新泉一帶。
左宗棠鑒于冒進失利的教訓,改勸漸一逼一漸進”的戰術,以高連升、黃少春部六千六百人攻漳州,康國器、劉明珍部四千五百人攻龍岩,劉典、王德榜、王開琳等部一萬八千人攻汀州、連城。
1865年1月26日,署汀州鎮總兵關鎮國在副将方耀所率廣東清軍的配合下,占領了永定縣城。
2月19日,康國器部攻占龍岩,陸順德部敗走漳州。
這樣,在漳州的李世賢部與在汀州、連城一帶的汪海洋部之間的聯系被切斷。
劉典和署福建按察使王德榜等部連續向汪海洋部進攻。
2月22日新泉一戰,汪海洋部大敗,一精一銳損失幾半。
3月1日,又敗于南一陽一,遂向龍岩、南靖、永定一帶轉移,沿途屢遭清軍堵截,損失慘重。
清廷為加強鎮壓福建太平軍的兵力,又從江蘇調派提督郭松林率淮軍八千(均裝備有洋槍)由海道去福建,3月31日抵廈門。
4月11日,李世賢率部自漳州主動出擊,遭到郭松林部的反擊,傷亡三、四千人。
5月15日,郭松林、高連升、王德榜指揮淮軍和湘軍攻破漳州,李世賢率部巷戰,傷亡萬餘人,力不能支,突圍撤走。
16日,陸順德亦棄南靖。
5月26日,李世賢、陸順德等部于永定塔下又為劉典和康國器部清軍所敗,損失約二萬人,次日又有三萬餘人投降清軍。
李世賢所部損失殆盡,隻身逃出,陸順德則率餘部入粵,占鎮平,走平遠。
汪海洋部太平軍也接連失利。
4月22日,該部敗于南靖、永定、龍岩間,六千餘人犧牲。
漳州失陷後,汪海洋、李遠繼等部與康國器部清軍戰于永定,損失很大,後于6月10日由上杭經武平入廣東鎮平。
李世賢晝伏夜行,于8月19日至鎮平,入汪海洋軍營,不意四天之後竟為汪海洋刺死50000061_0297_0①,年僅三十二歲。
8月29日,陸順德、林正揚部占廣東長樂(興甯西南)。
9月20日,林正揚執陸順德,獻城降清。
9月28日,鎮平為高連升等部攻占,汪海洋部經平遠入江西定南、龍南,又為清軍席寶田部所敗,複折入廣東,占和平、連平。
12月初,經龍川抵興甯,8日攻占嘉應州(今梅縣)。
此前,清廷曾命左宗棠赴廣東督師,并節制各路清軍。
1866年1月15日,左宗棠抵廣東大埔,檄調鮑超、劉典、高連升、康國器、黃少春、王德榜諸部三四萬人,在二萬餘粵軍的配合下,對嘉應州實行四面包圍。
1月28日,汪海洋在督率所部反擊清軍時中彈受傷,2月1日犧牲,年三十六歲。
餘部由譚體元統領,棄嘉應州南走。
後在黃沙嶂山中迷路,被清軍追及,譚體元力竭墜崖犧牲,部衆或戰死或投降。
至此,除與撚軍合編的賴文光所率部衆尚在堅持鬥争外,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終以失敗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