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
關燈
小
中
大
1861年7月中旬,李秀成中止進軍武漢,率部由湖北退入江西義甯州和武甯一帶後,竟置安慶和天京上遊的嚴重局勢于不顧,傾全力回師江浙。
加之天京最高當局對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後出現的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軍的新形勢認識不清,在李秀成部攻占杭州之後,決定再次進攻上海,最後上海未下,湘軍卻乘勢進一逼一天京,以緻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形勢迅速惡化。
一、攻占浙江 1861年4月,李世賢部在江西樂平戰敗之後,即回師浙江,于5月初占領常山、江山,而後分路東進,連占遂安(今淳安西南)、壽昌(今建德西南)、龍遊(今衢縣東)、金華。
6月,又連占遂昌、松一陽一、處州、永康。
7月下旬,一度占領嚴州。
9月底,前鋒進抵諸暨、東一陽一一線,浙江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地區已在太平軍的控制之下。
同年7月19日,從湖北退入江西義甯州和武甯一帶的李秀成部進占靖安,一逼一近南昌。
曾國藩在東流聞訊,急調原拟援鄂的鮑超部七千人由宿松南渡長江,經九江馳援南昌。
8月14日,李秀成率部由瑞州府進向臨江府。
24日,鮑超率部經瑞州南下,李部随即東渡贛江,屯于樟樹鎮一帶。
27日,李部分三路沿贛江北攻南昌,在豐城為鮑部所敗。
李秀成不敢戀戰,于30日率部東趨撫州府,圍城多日不克,而鮑部将至,乃于9月8日撤圍東走。
16日,在河口鎮一帶會合自廣西東返的石達開舊部汪海洋、朱衣點、童容海等部及天地會衆共約二十萬人。
之後,李秀成便率領号稱七十萬人的大軍,進入浙江。
10月5日,李秀成部開始圍攻浙江衢州,不克,11日撤圍東走,過蘭溪北上嚴州,與正在圍攻該城的李世賢部會合。
随後,李秀成率部北進,連下新城(今富一陽一西南)、臨安,于20日占領杭州西面的餘杭,進一逼一省城。
接着,陸順德部自富一陽一東進,于10月27日占蕭山,11月1日占紹興。
未幾,李容發(李秀成之子)、李容椿(李秀成之侄)也率部趕到紹興,協助守城。
至此,李秀成部完成了對杭州的包圍。
①11月4日,李秀成督令陳炳文、童容海等率部攻占城外要點饅頭山,連破望江、候潮、鳳山各門外清軍營盤,切斷了守城清軍與外部的聯系。
7日,廣西提督張玉良率兵萬餘自上遊援杭,被太平軍擊敗(張玉良也于21日被擊斃)。
從此,清杭州将軍瑞昌、巡撫王有齡、提督饒廷選等率兵數萬人困守孤城,食糧漸趨枯竭。
12月10日,武林、錢塘、清波門外的各營清軍投降太平軍。
29日,清軍兵勇紛紛潰散,太平軍各部乘勢緣梯而入,打開鳳山、候潮、清波等門,大隊入城,占領杭州。
王有齡等自一殺,布政使林福祥、總兵米興朝等被擒。
杭州既破,李秀成命暫停進攻滿城,允許杭州将軍瑞昌率部退走。
瑞昌頑抗,李秀成乃于31日下令攻破滿城。
瑞昌以及副都統傑純、關福等自一殺。
在李秀成部進攻杭州的同時,李世賢部于10月20日再克嚴州,随即向浙東發展,連占嵊縣、新昌、上虞、天台、奉化、慈谿(今甯波市西北)、鎮海、仙居、台州(今臨海)、黃岩、太平(今溫嶺)等府縣,對甯波形成包圍之勢。
甯波是第一次鴉片戰争後開辟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太平軍進一逼一甯波,外國人甚為恐慌,多方進行幹預。
11月28日,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賀布從日本趕回上海,即派軍艦一艘開赴甯波,企圖阻撓太平軍的進攻。
同日,駐甯波的英、美、法領事會商保護外人辦法,并派人前往餘姚、奉化會晤太平軍主将黃呈忠、範汝增。
黃、範均答允入城後保護外國人生命财産的安全,但同時指出,外國人不得援助清軍。
12月9日,太平軍分南北兩路向甯波推進,守城清軍紛紛潰逃,因而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領了甯波府城。
二、再攻上海(參見附圖八) (一)李秀成部挺一進上海與英法聯軍進攻太平軍 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後,外國侵略者為了攫取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開埠、賠款、割地、内河航行、海關特權等一系列侵略權益,希望中國有一個象清王朝那樣既軟弱無能而又相對穩定的政權;而清王朝也早已意識到太平天國是其緻命的威脅,迫切需要借助外國侵略者的力量來鎮壓太平軍。
中外反動勢力這種反革命利益的一緻一性一,成為它們相互勾結起來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客觀基矗1861年3月,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賀布曾向天京當局提出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吳淞三十英裡之内的無理要求。
天京當局經過反複斟酌,同意了上述要求,但以當年為限,期滿作廢。
年底,英國方面又派人到天京要挾,天京當局明确予以拒絕。
1862年1月7日,即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的第八天,李秀成督令譚紹光、郜永寬、李容發等部向上海進軍。
與此同時,原駐蘇州一帶的太平軍也在劉肇均率領下,經嘉定進一逼一寶山、吳淞。
至1月20日,各路太平軍分别占領了青浦、奉賢(今上海市奉賢縣奉城鎮)、南彙、川沙。
西路前鋒抵達寶山縣吳淞鎮一帶,東路前鋒抵達高橋鎮,基本上完成了對上海的包圍。
清廷認為,上海“僻處一隅,于用兵固為絕地,
加之天京最高當局對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後出現的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軍的新形勢認識不清,在李秀成部攻占杭州之後,決定再次進攻上海,最後上海未下,湘軍卻乘勢進一逼一天京,以緻
一、攻占浙江 1861年4月,李世賢部在江西樂平戰敗之後,即回師浙江,于5月初占領常山、江山,而後分路東進,連占遂安(今淳安西南)、壽昌(今建德西南)、龍遊(今衢縣東)、金華。
6月,又連占遂昌、松一陽一、處州、永康。
7月下旬,一度占領嚴州。
9月底,前鋒進抵諸暨、東一陽一一線,浙江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地區已在太平軍的控制之下。
同年7月19日,從湖北退入江西義甯州和武甯一帶的李秀成部進占靖安,一逼一近南昌。
曾國藩在東流聞訊,急調原拟援鄂的鮑超部七千人由宿松南渡長江,經九江馳援南昌。
8月14日,李秀成率部由瑞州府進向臨江府。
24日,鮑超率部經瑞州南下,李部随即東渡贛江,屯于樟樹鎮一帶。
27日,李部分三路沿贛江北攻南昌,在豐城為鮑部所敗。
李秀成不敢戀戰,于30日率部東趨撫州府,圍城多日不克,而鮑部将至,乃于9月8日撤圍東走。
16日,在河口鎮一帶會合自廣西東返的石達開舊部汪海洋、朱衣點、童容海等部及天地會衆共約二十萬人。
之後,李秀成便率領号稱七十萬人的大軍,進入浙江。
10月5日,李秀成部開始圍攻浙江衢州,不克,11日撤圍東走,過蘭溪北上嚴州,與正在圍攻該城的李世賢部會合。
随後,李秀成率部北進,連下新城(今富一陽一西南)、臨安,于20日占領杭州西面的餘杭,進一逼一省城。
接着,陸順德部自富一陽一東進,于10月27日占蕭山,11月1日占紹興。
未幾,李容發(李秀成之子)、李容椿(李秀成之侄)也率部趕到紹興,協助守城。
至此,李秀成部完成了對杭州的包圍。
①11月4日,李秀成督令陳炳文、童容海等率部攻占城外要點饅頭山,連破望江、候潮、鳳山各門外清軍營盤,切斷了守城清軍與外部的聯系。
7日,廣西提督張玉良率兵萬餘自上遊援杭,被太平軍擊敗(張玉良也于21日被擊斃)。
從此,清杭州将軍瑞昌、巡撫王有齡、提督饒廷選等率兵數萬人困守孤城,食糧漸趨枯竭。
12月10日,武林、錢塘、清波門外的各營清軍投降太平軍。
29日,清軍兵勇紛紛潰散,太平軍各部乘勢緣梯而入,打開鳳山、候潮、清波等門,大隊入城,占領杭州。
王有齡等自一殺,布政使林福祥、總兵米興朝等被擒。
杭州既破,李秀成命暫停進攻滿城,允許杭州将軍瑞昌率部退走。
瑞昌頑抗,李秀成乃于31日下令攻破滿城。
瑞昌以及副都統傑純、關福等自一殺。
在李秀成部進攻杭州的同時,李世賢部于10月20日再克嚴州,随即向浙東發展,連占嵊縣、新昌、上虞、天台、奉化、慈谿(今甯波市西北)、鎮海、仙居、台州(今臨海)、黃岩、太平(今溫嶺)等府縣,對甯波形成包圍之勢。
甯波是第一次鴉片戰争後開辟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太平軍進一逼一甯波,外國人甚為恐慌,多方進行幹預。
11月28日,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賀布從日本趕回上海,即派軍艦一艘開赴甯波,企圖阻撓太平軍的進攻。
同日,駐甯波的英、美、法領事會商保護外人辦法,并派人前往餘姚、奉化會晤太平軍主将黃呈忠、範汝增。
黃、範均答允入城後保護外國人生命财産的安全,但同時指出,外國人不得援助清軍。
12月9日,太平軍分南北兩路向甯波推進,守城清軍紛紛潰逃,因而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領了甯波府城。
二、再攻上海(參見附圖八) (一)李秀成部挺一進上海與英法聯軍進攻太平軍 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後,外國侵略者為了攫取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開埠、賠款、割地、内河航行、海關特權等一系列侵略權益,希望中國有一個象清王朝那樣既軟弱無能而又相對穩定的政權;而清王朝也早已意識到太平天國是其緻命的威脅,迫切需要借助外國侵略者的力量來鎮壓太平軍。
中外反動勢力這種反革命利益的一緻一性一,成為它們相互勾結起來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客觀基矗1861年3月,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賀布曾向天京當局提出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吳淞三十英裡之内的無理要求。
天京當局經過反複斟酌,同意了上述要求,但以當年為限,期滿作廢。
年底,英國方面又派人到天京要挾,天京當局明确予以拒絕。
1862年1月7日,即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的第八天,李秀成督令譚紹光、郜永寬、李容發等部向上海進軍。
與此同時,原駐蘇州一帶的太平軍也在劉肇均率領下,經嘉定進一逼一寶山、吳淞。
至1月20日,各路太平軍分别占領了青浦、奉賢(今上海市奉賢縣奉城鎮)、南彙、川沙。
西路前鋒抵達寶山縣吳淞鎮一帶,東路前鋒抵達高橋鎮,基本上完成了對上海的包圍。
清廷認為,上海“僻處一隅,于用兵固為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