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安慶會戰
關燈
小
中
大
安慶是天京上遊的重要門戶①,它的得失,對太平天國後期戰争的全局關系極大。
按照1860年5月天京軍事會議作出的決定,太平軍東取蘇常,是為“合取湖北”準備條件;而“合取湖北”,實際上又是為了保衛以安慶為主的安徽根據地(最終是為了保衛天京)。
所以,從1860年9月以後,盡避戰場很寬,烽煙遍及大江南北,但從全局來看,争奪安慶乃是戰局的重點所在。
安慶争奪戰持續了一年之久,成為直接關系着天京安危的一場大決戰。
一、雙方戰略意圖與部署 江南大營崩潰後,清王朝将鎮壓太平天國的希望進一步寄托在曾國藩及其湘軍身上。
早在1860年春,湘軍即在鄂軍配合下大舉入皖,推進到宿松、太湖、潛山、霍山一線。
太平軍進行二破江南大營作戰時,湘軍正積極準備繼續東犯,進圍安慶。
同年6月8日,當李秀成等率軍東征時,清廷以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賞加兵部尚書銜,令其“即統率所部兵勇,取道甯國、廣(德)、建(平)一帶,徑赴蘇州,相機兜剿,以保全東南大局”①。
但曾國藩認為,要保江南,必須先控上遊,因而對于鹹豐帝的谕令,他總是強調兵力不敷而消極拖延。
曾國藩認定安慶為必争之地,“目前關系淮南之全局,将來即為克複金陵之張本”②。
因此,令其弟曾國荃率湘軍近萬人相繼進紮安慶北面的集賢關,于城外開挖長壕二道,前壕用以圍城,後壕用以拒援。
但在鹹豐帝的一再催促下,曾國藩不得不将圍攻安慶的任務交給曾國荃,自率萬人(半數以上為“新募之卒”)于7月初自宿松開赴長江南岸,月底立大營于皖南祁門,擺出一副東進蘇常的架勢。
實際上,曾國藩心有成算,他把湘軍主力和戰将留在安慶周圍,自己進至江南,不過是為了應付清廷,并牽制南岸太平軍,以掩護北岸湘軍奪取安慶。
1860年8月10日,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所有大江南北水陸各軍,統歸其節制,随後,又接連催促他體察情形,進兵江浙。
曾國藩以“皖南安則浙江亦安”為由,拒不應命,其戰略意圖仍然是千方百計奪取安慶。
同年9月,湘、鄂軍已深入安徽腹地:在江北,副都統多隆阿率鄂軍萬餘人進攻桐城,提督楊載福率湘軍水師破枞一陽一、攻池州,與圍困安慶的曾國荃部聲勢相聯。
在江南,道員張運蘭率湘軍四千由徽州(今歙縣)取道旌德進援甯國府;總兵鮑超部湘軍六千餘人攻泾縣;道員李元度也率新募之湘勇三千餘人自湖南開抵祁門。
曾國藩則坐鎮祁門調度指揮。
對太平天國來說,安慶同樣是生死攸關的必争之地。
1853年2月,太平軍自武漢進軍金陵時,曾攻克安慶,旋即棄守。
同年5月,太平軍自天京西征,于6月10日再占安慶,即設西征軍大本營于此。
從那時起,安慶就成為僅次于天京的政治、軍事中心。
自1858年夏九江失陷之後,安慶就成了天京上遊唯一的重要屏障。
安慶一旦有失,湘軍便可直窺天京,嚴重威脅太平天國統治中心的安全。
按照1860年5月天京會議确定的戰略方針,“一俟下路既得”,即應“沿長江上缺湖北。
由于安慶已為湘軍所困,救援安慶便成了太平軍的當務之急。
同年9月下旬,天京最高當局決定再次采用“圍魏救趙”之計,即按原定方針進軍湖北,以期安慶不救自救。
根據這一目标确定的進軍部署是,兵分五路,江南江北并進:陳玉成率軍從長江北岸西進,經皖北入鄂東;李秀成率軍從長江南岸西進,經皖南、江西進入鄂東南;楊輔清、黃文金率軍沿長江南岸趨贛北;李世賢率軍經徽州入贛東;劉官芳率軍攻祁門曾國藩大營。
以上五路中,李秀成和陳玉成兩路取大鉗形攻勢,預定次年春會師武漢,占領湘、鄂軍的後方基地,以調動圍攻安慶之敵;後三路主要是牽制皖南和江西湘軍,并伺機殲敵。
每路兵力少者數萬,多者十餘萬。
① 二、“五路救皖”計劃的落空(參見附圖七) (一)陳、李“合取湖北”半途而廢 1.陳玉成部的作戰行動 陳玉成是救援安慶的積極倡議者。
他于9月30日率軍自天京北渡,10月10日即占領皖北定遠之爐橋,14日西圍壽州(今壽縣),15日又分兵一部攻六安。
20日從壽州撤圍南走,一方面加強進攻六安的兵力,一方面進攻舒城,但均未奏效。
11月26日,陳玉成聯合撚軍龔得樹、孫葵心等部(共約十餘萬人),進至桐城西南的挂車河一帶,紮營四十餘座,試圖直接救援安慶。
12月5日,陳玉成部遭到多隆阿部鄂軍萬餘人的進攻,稍有損失。
以後,連續數日閉壘不戰。
12月10日,多隆阿部與新任安徽按察使李續宜所部湘軍近萬人(屯于新安渡)向陳玉成部聯合發起進攻,南北夾擊。
正酣戰間,都司雷正绾率領的步隊七營、副都統溫德勒克西率領的馬隊,“均由後路抄出”。
“諸路并進,槍箭齊施,……圍殺三時之久”。
②陳玉成部遭敵圍攻,傷亡數千人(孫葵心也傷重身亡),損失慘重,不得不北走廬江,進行休整。
1861年1月初,陳玉成又派兵一部進攻枞一陽
按照1860年5月天京軍事會議作出的決定,太平軍東取蘇常,是為“合取湖北”準備條件;而“合取湖北”,實際上又是為了保衛以安慶為主的安徽根據地(最終是為了保衛天京)。
所以,從1860年9月以後,盡避戰場很寬,烽煙遍及大江南北,但從全局來看,争奪安慶乃是戰局的重點所在。
安慶争奪戰持續了一年之久,成為直接關系着天京安危的一場大決戰。
一、雙方戰略意圖與部署 江南大營崩潰後,清王朝将鎮壓太平天國的希望進一步寄托在曾國藩及其湘軍身上。
早在1860年春,湘軍即在鄂軍配合下大舉入皖,推進到宿松、太湖、潛山、霍山一線。
太平軍進行二破江南大營作戰時,湘軍正積極準備繼續東犯,進圍安慶。
同年6月8日,當李秀成等率軍東征時,清廷以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賞加兵部
但曾國藩認為,要保江南,必須先控上遊,因而對于鹹豐帝的谕令,他總是強調兵力不敷而消極拖延。
曾國藩認定安慶為必争之地,“目前關系淮南之全局,将來即為克複金陵之張本”②。
因此,令其弟曾國荃率湘軍近萬人相繼進紮安慶北面的集賢關,于城外開挖長壕二道,前壕用以圍城,後壕用以拒援。
但在鹹豐帝的一再催促下,曾國藩不得不将圍攻安慶的任務交給曾國荃,自率萬人(半數以上為“新募之卒”)于7月初自宿松開赴長江南岸,月底立大營于皖南祁門,擺出一副東進蘇常的架勢。
實際上,曾國藩心有成算,他把湘軍主力和戰将留在安慶周圍,自己進至江南,不過是為了應付清廷,并牽制南岸太平軍,以掩護北岸湘軍奪取安慶。
1860年8月10日,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所有大江南北水陸各軍,統歸其節制,随後,又接連催促他體察情形,進兵江浙。
曾國藩以“皖南安則浙江亦安”為由,拒不應命,其戰略意圖仍然是千方百計奪取安慶。
同年9月,湘、鄂軍已深入安徽腹地:在江北,副都統多隆阿率鄂軍萬餘人進攻桐城,提督楊載福率湘軍水師破枞一陽一、攻池州,與圍困安慶的曾國荃部聲勢相聯。
在江南,道員張運蘭率湘軍四千由徽州(今歙縣)取道旌德進援甯國府;總兵鮑超部湘軍六千餘人攻泾縣;道員李元度也率新募之湘勇三千餘人自湖南開抵祁門。
曾國藩則坐鎮祁門調度指揮。
對太平天國來說,安慶同樣是生死攸關的必争之地。
1853年2月,太平軍自武漢進軍金陵時,曾攻克安慶,旋即棄守。
同年5月,太平軍自天京西征,于6月10日再占安慶,即設西征軍大本營于此。
從那時起,安慶就成為僅次于天京的政治、軍事中心。
自1858年夏九江失陷之後,安慶就成了天京上遊唯一的重要屏障。
安慶一旦有失,湘軍便可直窺天京,嚴重威脅太平天國統治中心的安全。
按照1860年5月天京會議确定的戰略方針,“一俟下路既得”,即應“沿長江上缺湖北。
由于安慶已為湘軍所困,救援安慶便成了太平軍的當務之急。
同年9月下旬,天京最高當局決定再次采用“圍魏救趙”之計,即按原定方針進軍湖北,以期安慶不救自救。
根據這一目标确定的進軍部署是,兵分五路,江南江北并進:陳玉成率軍從長江北岸西進,經皖北入鄂東;李秀成率軍從長江南岸西進,經皖南、江西進入鄂東南;楊輔清、黃文金率軍沿長江南岸趨贛北;李世賢率軍經徽州入贛東;劉官芳率軍攻祁門曾國藩大營。
以上五路中,李秀成和陳玉成兩路取大鉗形攻勢,預定次年春會師武漢,占領湘、鄂軍的後方基地,以調動圍攻安慶之敵;後三路主要是牽制皖南和江西湘軍,并伺機殲敵。
每路兵力少者數萬,多者十餘萬。
① 二、“五路救皖”計劃的落空(參見附圖七) (一)陳、李“合取湖北”半途而廢 1.陳玉成部的作戰行動 陳玉成是救援安慶的積極倡議者。
他于9月30日率軍自天京北渡,10月10日即占領皖北定遠之爐橋,14日西圍壽州(今壽縣),15日又分兵一部攻六安。
20日從壽州撤圍南走,一方面加強進攻六安的兵力,一方面進攻舒城,但均未奏效。
11月26日,陳玉成聯合撚軍龔得樹、孫葵心等部(共約十餘萬人),進至桐城西南的挂車河一帶,紮營四十餘座,試圖直接救援安慶。
12月5日,陳玉成部遭到多隆阿部鄂軍萬餘人的進攻,稍有損失。
以後,連續數日閉壘不戰。
12月10日,多隆阿部與新任安徽按察使李續宜所部湘軍近萬人(屯于新安渡)向陳玉成部聯合發起進攻,南北夾擊。
正酣戰間,都司雷正绾率領的步隊七營、副都統溫德勒克西率領的馬隊,“均由後路抄出”。
“諸路并進,槍箭齊施,……圍殺三時之久”。
②陳玉成部遭敵圍攻,傷亡數千人(孫葵心也傷重身亡),損失慘重,不得不北走廬江,進行休整。
1861年1月初,陳玉成又派兵一部進攻枞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