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
關燈
小
中
大
太平軍于1858年下半年取得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兩次重大勝利後,戰争形勢有了較明顯的好轉。
1859年洪仁玕到達天京後進行的某些革新,又使太平天國的政治局面有了某種程度的改進。
正是這些條件,促成了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等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勝利。
一、二破江南大營作戰方針的提出 1859年6月,當石達開率軍圍攻湖南寶慶時,清廷為阻止太平軍入川,曾命曾國藩親自統兵前往四川扼守。
8月,石部自湖南退入廣西後,清廷又命曾國藩暫緩入川,改援安徽。
10月,曾國藩與官文、胡林翼等共同制訂了一個“四路圖皖”①的計劃,準備再次進攻安徽。
同年底,曾國藩自湖北移營安徽宿松,胡林翼移營安徽英山,向皖西太平軍根據地步步進一逼一。
在天京對岸,當1858年冬陳玉成、李秀成會師三河鎮之際,留守滁州、全椒的李秀成部将李昭壽(原系撚軍,後加入李秀成部)被欽差大臣勝保招撫,于11月1日獻城降清。
1859年2月底,與李昭壽關系密切的江浦守将薛之元又投降清軍。
不久,浦口等地也落入敵手。
這樣,皖北與天京之間的聯系又被隔斷。
為了打通聯系,陳玉成、李秀成于1859年3、4月間曾先後兩次率軍進攻江浦、浦口,但均未得手。
其後,陳、李兩軍轉戰于六一合、儀征、揚州、天長、盱眙、來安、滁州間,企圖誘使清軍分兵,乘隙奪回浦口、江浦。
直到11月間,在擊敗署湖北提督周天培等部清軍後,才占領浦口,并圍攻江浦,稍解天京之圍。
此後,李秀成率軍留守浦口一帶,陳玉成則率軍返回皖西戰場,對付東犯之湘軍。
1859年4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由香港抵天京,頗為洪秀全所器重,不久即被封為“開朝一精一忠軍師頂天撫朝綱幹王”。
洪仁玕總理朝政後,撰寫了《資政新篇》等著作,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太平天國的領導力量有了某種程度的加強。
但洪仁玕的被重用,引起了一些“老兄弟”的不滿。
洪秀全便加封前軍主将陳玉成為英王,加封李秀成為忠王,使這一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但在同年10月,又發生了右軍主将韋志俊于皖南池州(今貴池)降清的事件;幸其部将紛紛反對,被他帶走的人馬不多。
綜觀1859年的形勢,太平天國既出現了新的希望,也存在不少困難,特别是天京仍處于江南大營清軍的包圍之下,總的形勢依然相當嚴酷。
面對上述情況,李秀成一再向洪秀全“強奏”,要求率軍離開浦口,設法攻打江南大營,以解京圍。
這一要求最後得到了洪秀全的應允。
關于如何解圍問題,李秀成與洪仁玕進行過三次面商。
洪仁玕認為:“此時京圍難以力攻,必向湖、杭虛處,力攻其背。
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遠去,即行返旆自救,必獲捷報也。
”①李秀成同意這一計謀,便與洪仁玕共同确定了如下作戰方案:(一)由李秀成、李世賢率部“僞裝纓帽号衣,一路潛入杭、湖二處”,攻敵之所必救,以吸引和調動江南大營清軍;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立即放棄浙江杭州和湖州(今吳興),由小路回師天京,圍攻江南大營。
(二)由英王陳玉成執行“虛援安時的任務,在皖北實施佯動,以掩護江南之作戰行動。
整個作戰由李秀成負責組織實施。
二、奔襲湖杭與回師天京(參見附圖六) 1860年1月底,李秀成将鎮守浦口的任務交給部将黃子壟陳贊明後,即前往蕪湖,召集将領會議,說明天京被圍的危急形勢,宣布攻杭救京的計劃,明确進軍路線和各将領的任務。
2月10日,李秀成率陳坤書、譚紹光、陸順德等部二萬餘人到達南陵,後經清弋江鎮和馬頭鎮,繞過甯國府,于24日攻占廣德,留陳坤書、陳炳文率部守城,以備接應,自率譚紹光、陸順德、吳定彩等部輕裝疾進浙江。
為掩護李秀成主力的進軍,李世賢率部由南陵經泾縣,進占旌德、太平(今太平東),留新任右軍主将劉官芳在這一帶活動,自率大軍東入浙江,29日與李秀成部會師于安吉(今安吉北)。
3月4日,李秀成、李世賢兩軍大敗清軍于長興西南的虹星橋,并進占長興。
然後分軍為二:李世賢率部佯攻湖州,以牽制清軍;李秀成則率領一精一兵六七千人冒充清軍,日夜兼程進襲杭州。
3月11日,李秀成所率一精一兵進至杭州城外。
時杭州城除滿營外,僅有兵勇二千八百餘名。
19日太平軍轟塌清波門城垣,由一千三百五十人組成的先鋒隊立即沖入城内,攻占杭州,
1859年洪仁玕到達天京後進行的某些革新,又使
正是這些條件,促成了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等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勝利。
一、二破江南大營作戰方針的提出 1859年6月,當石達開率軍圍攻湖南寶慶時,清廷為阻止太平軍入川,曾命曾國藩親自統兵前往四川扼守。
8月,石部自湖南退入廣西後,清廷又命曾國藩暫緩入川,改援安徽。
10月,曾國藩與官文、胡林翼等共同制訂了一個“四路圖皖”①的計劃,準備再次進攻安徽。
同年底,曾國藩自湖北移營安徽宿松,胡林翼移營安徽英山,向皖西太平軍根據地步步進一逼一。
在天京對岸,當1858年冬陳玉成、李秀成會師三河鎮之際,留守滁州、全椒的李秀成部将李昭壽(原系撚軍,後加入李秀成部)被欽差大臣勝保招撫,于11月1日獻城降清。
1859年2月底,與李昭壽關系密切的江浦守将薛之元又投降清軍。
不久,浦口等地也落入敵手。
這樣,皖北與天京之間的聯系又被隔斷。
為了打通聯系,陳玉成、李秀成于1859年3、4月間曾先後兩次率軍進攻江浦、浦口,但均未得手。
其後,陳、李兩軍轉戰于六一合、儀征、揚州、天長、盱眙、來安、滁州間,企圖誘使清軍分兵,乘隙奪回浦口、江浦。
直到11月間,在擊敗署湖北提督周天培等部清軍後,才占領浦口,并圍攻江浦,稍解天京之圍。
此後,李秀成率軍留守浦口一帶,陳玉成則率軍返回皖西戰場,對付東犯之湘軍。
1859年4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由香港抵天京,頗為洪秀全所器重,不久即被封為“開朝一精一忠軍師頂天撫朝綱幹王”。
洪仁玕總理朝政後,撰寫了《資政新篇》等著作,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太平天國的領導力量有了某種程度的加強。
但洪仁玕的被重用,引起了一些“老兄弟”的不滿。
洪秀全便加封前軍主将陳玉成為英王,加封李秀成為忠王,使這一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但在同年10月,又發生了右軍主将韋志俊于皖南池州(今貴池)降清的事件;幸其部将紛紛反對,被他帶走的人馬不多。
綜觀1859年的形勢,太平天國既出現了新的希望,也存在不少困難,特别是天京仍處于江南大營清軍的包圍之下,總的形勢依然相當嚴酷。
面對上述情況,李秀成一再向洪秀全“強奏”,要求率軍離開浦口,設法攻打江南大營,以解京圍。
這一要求最後得到了洪秀全的應允。
關于如何解圍問題,李秀成與洪仁玕進行過三次面商。
洪仁玕認為:“此時京圍難以力攻,必向湖、杭虛處,力攻其背。
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遠去,即行返旆自救,必獲捷報也。
”①李秀成同意這一計謀,便與洪仁玕共同确定了如下作戰方案:(一)由李秀成、李世賢率部“僞裝纓帽号衣,一路潛入杭、湖二處”,攻敵之所必救,以吸引和調動江南大營清軍;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立即放棄浙江杭州和湖州(今吳興),由小路回師天京,圍攻江南大營。
(二)由英王陳玉成執行“虛援安時的任務,在皖北實施佯動,以掩護江南之作戰行動。
整個作戰由李秀成負責組織實施。
二、奔襲湖杭與回師天京(參見附圖六) 1860年1月底,李秀成将鎮守浦口的任務交給部将黃子壟陳贊明後,即前往蕪湖,召集将領會議,說明天京被圍的危急形勢,宣布攻杭救京的計劃,明确進軍路線和各将領的任務。
2月10日,李秀成率陳坤書、譚紹光、陸順德等部二萬餘人到達南陵,後經清弋江鎮和馬頭鎮,繞過甯國府,于24日攻占廣德,留陳坤書、陳炳文率部守城,以備接應,自率譚紹光、陸順德、吳定彩等部輕裝疾進浙江。
為掩護李秀成主力的進軍,李世賢率部由南陵經泾縣,進占旌德、太平(今太平東),留新任右軍主将劉官芳在這一帶活動,自率大軍東入浙江,29日與李秀成部會師于安吉(今安吉北)。
3月4日,李秀成、李世賢兩軍大敗清軍于長興西南的虹星橋,并進占長興。
然後分軍為二:李世賢率部佯攻湖州,以牽制清軍;李秀成則率領一精一兵六七千人冒充清軍,日夜兼程進襲杭州。
3月11日,李秀成所率一精一兵進至杭州城外。
時杭州城除滿營外,僅有兵勇二千八百餘名。
19日太平軍轟塌清波門城垣,由一千三百五十人組成的先鋒隊立即沖入城内,攻占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