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

關燈
石達開出走後,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掌握了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

    由于他們毫無軍政才能,朝中文武大臣不服。

    1857年10月,洪秀全改以蒙得恩為正掌率①,陳玉成為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副掌率,代替安、福二王執政。

    次年,洪秀全又提拔了一些年青将領,恢複了早期的五軍主将制,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将,李秀成為後軍主将,李世賢為左軍主将,韋志俊為右軍主将,蒙得恩為中軍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

    ①這些措施,對穩定政局起了一定作用。

    然而,在軍事上,太平天國當時面臨的形勢仍然是十分嚴酷的。

    繼1857年底鎮江、瓜洲失守之後,1858年1月,江南大營的清軍進紮天京高橋門、龍脖子,進一逼一秣陵關;江北大營則于1858年春移駐天京對岸之江浦、浦口,會同江南大營,縮小對天京的包圍圈。

    同年5月,九江失守,天京的西面屏障安慶也受到湘軍的直接威脅。

    直至同年9月和11月太平軍取得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之後,形勢才為之一變,基本上扭轉了天京内讧以來太平天國在軍事上萎一靡一不振的局面。

     一、枞一陽一會議 為解天京之圍,李秀成于1858年3月底請命出京,途經蕪湖,與其弟李世賢商定,“一人敵南岸,一人敵北岸”②。

    不久,李秀成自率部将陳坤書等五千餘人,分别由蕪湖和東梁山渡過長江,齊集含山,于5月8日再克安徽和州(今和縣),接着又連占全椒、滁州(今滁縣)、來安。

     由于天京被圍日緊,南郊闆橋、大勝關已被敵攻陷,七橋甕、印子山、雨花台也處于敵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李秀成日夜焦慮,在全椒加緊一操一練部隊,準備先掃清江浦、浦口之敵,以安定天京人心。

    6月5日,他率兵五千餘人自全椒進紮江浦大劉村,拟取道橋林進攻江浦、浦口。

    次日,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督軍萬餘進攻大劉村。

    時适大雨滂沱,太平軍疏于戒備,以緻寡不敵衆,初戰失利,損失千餘人,新舊營壘十三座盡失。

    這使李秀成意識到,單憑一軍之力,難解天京之圍,于是行文各路将領,約定在安徽枞一陽一舉行會議,共商救京辦法。

     8月上旬,李秀成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将領于枞一陽一商定:先由陳玉成、李世賢等率部攻克安徽廬州(今合肥市),然後由吳如孝率部在廬州東北一帶活動,牽制勝保所部清軍,陳玉成則率主力速進滁州東南的烏衣鎮一帶,會同李秀成部全力進攻江北大營。

     枞一陽一會議使李秀成、陳玉成等人“各誓一心,訂約會戰”,并制定了較正确的作戰方針,為再破江北大營以解京圍奠定了基礎,因而在太平天國後期戰争曆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再克廬州與二破江北大營 1858年8月11日,陳玉成、李世賢、吳如孝三部聯合行動,由舒城三河鎮向廬州一逼一進。

    當時,新任安徽巡撫翁同書尚未到任,廬州城内僅有清軍數千,由副都統麟瑞督率駐守,另由新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帶勇萬人駐守南郊。

    8月23日晨,太平軍兩萬餘人從西、南兩個方向直一逼一城垣。

    清軍未及交鋒,即紛紛驚潰(李孟群部西逃六安)。

    當天中午,太平軍即進占廬州城。

     太平軍再克廬州,清廷上下為之震動。

    鹹豐帝立即任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所有皖境各軍均歸節制。

    同時,谕令湖廣總督官文從沿長江東下的鄂軍中分派勁旅,赴援廬州;谕令德興阿從江北大營中酌撥馬步官兵,前往廬州“協剿”。

    清廷嚴令勝保及各路将領務必将廬州即日收複。

     太平軍的主要進攻目标并非廬州,而是江北大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