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

關燈
1857年(鹹豐七年)5月底,石達開自天京出走,率領聽其指揮的數萬部隊①,在蘇皖交界處的銅井鎮渡江,途經無為,于6月中旬抵達安慶。

    一路上,他到處張貼布告,闡明離京出走的原因,并表示要繼續忠于太平天國的事業。

    石達開出走後,天王洪秀全曾派人将“義王”金牌一道及合朝文武要求他返回天京的表章送達安慶,争取他回朝輔政。

    這時,石達開理應從太平天國的全局利益出發,立即返回天京,與洪秀全同心協力,共挽危局;即使暫不回朝,亦應協同在江北的陳玉成部對清軍進行反擊,或進軍江南,打擊圍困九江等地之敵,以解天京上遊之危。

    但石達開不顧全局利益,竟南進江西,招集舊部,獨立進行新的遠征。

     一、進軍江西 1857年10月初,石達開率部離開安慶,由安徽建德(今東至東北)進入江西,在景德鎮會集各部,分路南進,經樂平、萬年(今萬年西),于10月21日占領安仁(今餘江東北)。

    11月10日,石部與由閩入贛的楊輔清等部(約四五萬人)會師于貴溪,聯合攻城未下,遂西走東鄉,于11月底到達撫州,與原駐該處的餘子安部會合。

    12月初,派兵一部經進賢、豐城,西援臨江(今清江西南)和吉安。

    吉安位于贛江西岸,1856年冬即遭湘軍圍困。

    石部到達之前半月,東岸的吉水已落入湘軍手中,故要解吉安之圍,須先攻下吉水。

    石部對吉水先後發起三次進攻,均為湘軍所敗。

    這時,石達開聽取元宰①張遂謀的意見,決定放棄西援臨江和吉安的計劃,準備東進浙、閩。

    1858年(鹹豐八年)1月初,石部經永豐、峽江、新淦(今新幹)退回撫州。

    原駐江西各地的太平軍,也陸續前來會合。

    2月26日,石部由撫州東進,3月19日敗清軍于上饒,進圍廣豐。

    因久攻不下,于4月15日撤圍,經玉山入浙江,占領江山。

    楊輔清部則仍入福建,與石部分道而進。

     石達開部南進之初,太平軍在江西的兵力仍占很大優勢(約十餘萬人),如堅持西援吉安、臨江,給湘軍以沉重打擊,即可在江西開創新的局面。

    無如石達開輕率地放棄西援計劃,東進浙江,結果繼1858年1月22日臨江失陷之後,九江、撫州、吉安等地也于同年夏秋先後失守,以緻江西局勢急轉直下,使天京上遊太平軍的作戰增加了困難。

     二、轉戰閩浙 石達開率軍占領浙江江山後,從4月20日開始,自統大軍圍攻衢州(今衢縣),另由國宗石鎮吉率兵一部連占常山、開化、遂昌、松一陽一(遂昌東南)、處州(今麗水)、缙雲、永康、武義、雲和、宣平(遂昌東)等州縣,控制了浙西南大片地區,牽制了相當數量的清軍。

     石達開部由江西東入浙江時,江南大營清軍正在圍困天京,清廷判斷石部入浙的主要意圖是抄襲蘇常,回救金陵,于是命在湘守制的曾國藩(曾于1857年春由江西返湘奔父喪)統率在贛湘軍,東援浙江。

    其實,石達開并無回救金陵之意,在衢州久攻不克的情況下,于7月14日撤圍南行,越仙霞嶺南趨福建。

    石鎮吉部也奉命由浙入閩。

    8月中旬,石達開與石鎮吉、楊輔清、楊義清等部會師于福建浦城。

    但楊輔清、楊義清随即率部返回江西,脫離石達開,後取道皖南回援天京。

     8月底,石部繼續南進,于30日攻占建一陽一,不久又西占邵武。

    石達開的戰略目标是經贛南、湘南西入四川,因此,9月22日又撤離邵武,分軍兩路前進:石達開自統大軍于10月中旬抵達福建汀州(今長汀),18日占領江西瑞金;石鎮吉等率部直趨贛南,于江西新城(今黎川)為湘軍劉長佑部所阻,不得已退回福建,經建甯、甯化到達汀州。

    此後,石鎮吉等也率部脫離石達開單獨行動(後經廣東、湖南進入廣西,1860年4月在廣西百色被清軍消滅)。

     曾國藩自受命統兵援浙之後,7月中旬離湖南湘鄉,8月底到達江西南昌,9月中旬抵贛東河口鎮(今鉛山)大營。

    随着石達開部向南推進,曾國藩又于10月中旬移駐江西建昌府(今南城)。

     12月2日,石達開部由瑞金南進會昌,後經安遠、信豐,于1859年(鹹豐九年)1月3日攻克江西南安府(今大餘),11日又克崇義。

     當時,陳玉成、李秀成兩支太平軍主力,先後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和三河鎮殲滅戰的勝利,楊輔清部已攻克江西景德鎮,長江南北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