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

關燈
現了對太平軍較為有利的形勢。

    但石達開部卻孤軍南趨,“勢亂而無紀,氣散而不整”,戰鬥力已大不如昔。

    ①曾國藩命道員張運蘭部由贛東之建昌馳援景德鎮,命道員蕭啟江部四千餘人繼續尾追石部。

    蕭部于2月18日進至南康,随即向南安府一逼一進。

    月底,石部棄南安、崇義,進入湖南境内。

     三、圍攻寶慶 石達開部由江西進入湖南後,于1859年3月2日占桂一陽一(今汝城),中旬連下興甯(今資興)、宜章、郴州(今郴縣)、桂一陽一州(今桂一陽一)、嘉禾,準備取道湘西進入四川。

     湖南是湘軍的後方老巢。

    石達開率領号稱二十萬人(實約十餘萬人)的大軍由江西大舉入湘,不僅震動了湖南當局,也影響了各地湘軍的軍心。

    湖南巡撫駱秉章等急忙從本省鎊地征調兵勇趕赴湘南防堵,湖北巡撫胡林翼還從湖北派兵往援。

     石部攻占郴州、桂一陽一州後,本欲北攻衡州(今衡一陽一市),由于清軍在常甯、耒一陽一一帶防堵,乃轉兵西向,由嘉禾經甯遠北上,從4月6日開始圍攻永州府(今零陵),因連連受挫,隻得撤圍,分兵兩路北趨寶慶府(今邵一陽一市),于5月10日和24日先後到達寶慶城外。

     寶慶是湘南重鎮。

    太平軍抵達時,清軍已作了布防:城東由總兵周寬世部和道員趙煥聯部防守,城南由副将田興恕部駐守;城西的資江則由水師巡防。

     石達開到達寶慶後,設大營于城南十裡之澄水橋,傅忠信部配置于城東十二裡之泥灣,賴裕新部配置于資江西岸之神灘渡,從東、南、西三面構成對寶慶城的包圍。

    直至6月中旬,才切斷北面通道,完成合圍。

     石達開部太平軍所遺鐵炮 從6月下旬開始,清軍各路援軍陸續抵達寶慶外圍。

    25日,知府劉嶽昭率部抵達城東四十裡的洪橋。

    7月4日,道員劉長佑亦率江忠義、劉坤一所部到達寶慶城北三十裡的嚴塘。

    兩路援軍自東北方向節節推進。

    不久,胡林翼從湖北派來的道員李續宜所率湘軍五千餘人(共十一營)也經益一陽一、蘭田(今漣源)、新化進抵寶慶,使寶慶地區的清軍總數達到近四萬人。

    7月24日,奉命總統寶慶東路軍務的李續宜與劉長佑等于高家沖(距城九裡)商讨解圍之策。

    劉長佑認為“東路勢厚,且岩壑幽邃,不可用武”,李“乃定計由北路進攻”。

    ① 石達開得知清軍援兵大至,于7月25日督率各部包抄清軍高家沖大營,與敵大戰于藍江鋪、清水塘等處。

    27日,李續宜趁東路鏖戰之際,率所部自高家沖西渡資江,在水師配合下,攻陷了太平軍在田家渡至清水塘一帶的營壘和哨卡。

    28日,西路的賴裕新所部太平軍向北路湘軍發起反擊,又被李續宜等部擊敗,傷亡數千人,遂紛紛撤至資江東岸。

    西線既破,寶慶城内外的清軍得以聯成一氣。

    此後十餘日内,雙方休戰對峙。

     8月10日,清軍再次發起進攻,前鋒推進到賀家坳、龍王橋一線。

    石達開鑒于清軍兵力已厚,寶慶難以攻克,決定改變進軍路線,南下廣西,乃于13日一面派兵進攻賀家坳的湘軍營壘,以掩護退卻,一面命宰制陳亨容等率部南趨新甯,準備退路。

    8月14日晚,石部全線撤離寶慶外圍,經白倉(今邵一陽一縣南)南趨東安(今東安西南)。

    8月22日,各部由東安、新甯分别退入廣西境内。

     寶慶之戰是石達開自天京出走以來所進行的規模最大曆時最久(三個月)的一次作戰。

    結果勞師費時,撤圍而去。

    究其原因,一是敵已有備,而且援軍大至,兵力相當雄厚;二是長途轉戰,部隊攻擊能力減弱;三是沒有及早合圍,盡快發起攻擊;四是沒有在城北部署打援兵力,阻止敵人增援。

     石達開部從江西進入湖南,既屬過境入川一性一質(這裡姑且不論其入川是否可取),就應師行間道,不攻堅,不戀戰,力求行動迅速,争取早日入川。

    可是,由于貪攻永州、寶慶,結果遷延時日,使清軍得以在湖南集結兵力,實行圍堵,從而喪失了進軍四川的時機。

     四、回師廣西 石達開率軍退入廣西後,經興安、義甯(今靈川西)、永福等地,于10月15日輕取慶遠府(今宜山)。

    由于清軍兵力不足,沒有立即進一逼一,石部得以在此安然度歲,進行休整補充。

    但慶遠一帶是人口稀少的貧瘠山區,大軍(由于沿途擴充,此時約有二十餘萬人)久駐于此,軍需給養發生嚴重困難,因而士氣低落,軍心渙散,不斷發生分化。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