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

關燈
60年(鹹豐十年)1月,先有傅忠信、譚體元等率部出走,繼有鄭喬等所率“花旗”部(即1855年底于江西參加太平軍的原廣東天地會部分起義武裝)離桂返粵。

    不久,又有餘忠扶部殺餘入黔。

    由于敵軍一逼一近,石達開于5月底棄慶遠,率部南下,後進駐賓州(今賓一陽一東北)、武緣(今武鳴)一帶。

    同年秋,彭大順、童容海、朱衣點等又率部東走(後在江西會合複由廣東北上的鄭喬等部,衆達二十萬,1861年9月在江西河口鎮并入李秀成部,重歸天朝)。

     鑒于衆叛親離,良将一精一兵盡去(當時僅剩萬餘人),石達開一度産生隐退的念頭,但無安身之處。

    在無可奈何之中,他隻得勉力支撐。

    幸好當時新任廣西巡撫劉長佑等部清軍正集中兵力進攻陳開領導的大成國起義軍①,為石達開繼續在廣西活動和重整旗鼓提一供了機會。

    1861年(鹹豐十一年)8月下旬,大成國的京城秀京(即桂平)失陷,不久陳開被俘遇害,其餘部約三萬人即投奔石達開麾下。

    于是,石達開的隊伍得以擴大,号稱十萬,但戰鬥素質已遠不如前。

    為開創新的局面,石達開決定重新打起遠征四川的旗号。

    不久即率全軍離開廣西,北進湖南,伺機西入四川。

     五、輾轉入川 1861年10月下旬,石部自桂北進入湖南,進攻綏甯(今綏甯西南),後沿湘黔邊境北進,經靖州(今靖縣)、會同、沅州(今芷江)、泸溪、永綏(今花垣)、于1862年(同治元年)1月底經龍山進入湖北來鳳,2月中旬又經湖北利川進入四川境。

     在石部入川以前,清廷除責令新任四川總督駱秉章饬令川東鎮道督率兵勇嚴密堵剿外,又責令湖廣總督官文、新任湖北巡撫嚴樹森督饬在防将弁,會同新任湖南巡撫一毛一鴻賓等所派各部,實行“三面兜剿”,企圖将石部一舉殲滅于湘鄂川黔邊界。

    由于四川清軍主力未能及時趕到川東前線,清廷的上述計劃未能實現。

     石達開率軍入川後,于1862年2月20日占領川東石砫廳(今石柱)。

    因北有大江阻隔,隻好沿長江南岸向西推進。

    4月上旬攻涪州(今涪陵)不下,5月上旬攻綦江又不下,乃西走合江,入貴州仁懷廳(今赤水),複折入四川,于5月26日占叙永,6月16日克長甯(今珙縣東)。

    由于沿途擴軍,石部總數又達十餘萬。

    不久,各地清軍趕到,北進之路受阻,不得不折而東走,于8月中旬再經貴州仁懷廳境趨建義、黔西,10月20日進圍貴州大定府(今大方)。

    這時,一度曾随石鎮吉行動的宰制曾廣依部也來會攻,但終未攻克大定。

    于是,石達開率部西走畢節,入雲南境;為了牽制清軍,派宰制李福猷會同曾廣依率部南走水城、郎岱(今貴州六枝西南),然後西入雲南。

     石部進入雲南後,又分兵三路入川:宰輔方元祥等率數萬人從川邊屏山縣進入,東趨叙州府(今宜賓市);宰輔賴裕新率二三萬人經昭通、東川(今會澤),西渡金沙江,北攻四川甯遠府(今西昌)①,“使官兵不能兼顧”②;石達開自率本部大軍由鎮雄北進四川,于11月18日占領筠連,22日進占高縣,并前出到橫江鎮、雙龍嘗玉黃樓一帶,與方元祥部夾橫江為營,伺機由橫江順流而下,搶渡金沙江,進圖叙州府。

    不久,李福猷、曾廣依部也前來會合。

    四川總督駱秉章為阻止石部入川,急調各路清軍密集橫江兩岸:先調雲南提督胡中和及總兵何勝必、蕭慶高督軍由犍為馳赴叙州以南,“相機截剿”;繼調總兵唐友耕部由江安疾趨慶符,按祭使劉嶽昭部由綦江馳赴長甯、珙縣。

    雲南巡撫張亮基在叙州聞警,也派參将楊發貴率部赴安邊鋪(叙州西南)協防。

    ③12月下旬,清軍連續向石部發起進攻,雙方互有傷亡。

    1863年(同治二年)1月1日,清軍進一逼一橫江鎮,同時大敗橫江西岸的方元祥部。

    1月8日,清軍又大舉進攻雙龍常石達開揮軍迎敵,将清軍擊退。

    此後,戰事呈膠着狀态。

    1月30日,劉嶽昭、胡中和等再次率部猛攻雙龍常由于石達開的部将郭集益等暗中通敵,石部大敗,傷亡慘重,不得不于次日全部撤離四川,複入雲南,駐紮于昭通一帶。

     六、石達開部的覆滅及其教訓 1863年3月,石達開決定兵分兩路,再次進軍四川。

    自統西路,沿金沙江西行,伺機渡江北進;李福猷統率東路,繞道貴州北上入川。

     3月24日,李福猷率隊分路入黔,一由鎮雄趨畢節,一由昭通趨威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