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水城。
5月初,全部由仁懷東趨遵義。
5月底,又自遵義、桐梓一帶東進,經綏一陽一抵婺川(今務川)。
7月,自婺川西攻正安不下,乃入四川境。
8月下旬,經酉一陽一、彭水,進至黔江。
石達開于5月12日率三四萬人自雲南昭通進入四川甯遠府境。
四川總督駱秉章與布政使劉蓉早已沿大渡河嚴密布防:署雅州府(治今雅安)知府蔡步鐘就近募勇,配合總兵唐友耕等部扼守北岸安慶壩至萬工汛大小渡口;松林地(今石棉西北)土司千戶王應元率“土兵”扼守松林河,并調胡中和部駐紮于化林坪(今泸定南)一帶,以為聲援;都司謝國泰部守猛虎岡,控制通打箭爐(今康定)之路;邛部(今越西東北)土司嶺承恩率兵控制越嶲大路各隘,以一逼一迫石部“入夷地小徑”,然後“從後路包抄”。
①清軍如此層層設防,對不熟悉當地地形而又孤軍深入的石達開部來說,幾如陷阱。
石部由甯遠北進時,偵知越嶲大路有敵軍扼守,便以“土人”為向導,繞經冕甯,抄小路北上,直抵大渡河邊的紫打地(今安順場)。
紫打地在崇山峻嶺之中,大渡河橫亘于前,松林河及察羅河分隔左右,又逢大雨,河水驟漲,敵軍嚴守對岸渡口,石部實難飛渡。
石達開隻得命令部隊搭棚駐紮,趕造船筏,準備強渡。
5月21日,以四五千人強渡大渡河未成,船筏全毀,傷亡甚衆。
後決定西渡松林河,冀由泸定橋直趨天全,因遭土司王應元等部的阻擊,西進計劃又告落空。
嗣後,清軍四面一逼一玫,石部彈盡糧竭,陷入絕境。
石達開曾緻書王應元等,許以重金“買路”,但遭拒絕,乃于6月3日令所部分兩隊突圍。
一隊搶渡大渡河,一隊搶渡松林河,均未成功。
他見大勢已去,令妻妾五人、幼子二人投河自盡,自帶五歲幼子石定忠及宰輔曾仕和等四人于6月13日前往清軍營壘,幻想犧牲自己,保全部衆。
豈知反動派決不刀下留情,他們将石部所剩七千餘人全部處死,并将石解往成都。
8月6日,石達開于成都從容就義,時年三十三歲。
進至黔江的李福猷部得悉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沒的消息,乃放棄入川會師的計劃,東入湖南永綏,然後沿湘黔邊境南下,經會同、綏甯重入廣西,于10月9日攻占龍勝。
10月17日,又經興安東趨灌一陽一。
此時,李福猷與其弟李福忠發生分裂。
李福猷自率一部由灌一陽一東入湖南道州、江華,活動于粵桂邊境,年底被清軍消滅。
李福忠則率部經湖南城步、通道入貴州,後在湘桂黔邊區堅持鬥争,直至1871年8月失敗。
石達開于1857年率部出走後,行程數萬裡,進行了曆時六年的遠征,最後終于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這個曆史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石達開率軍他走,不符軍心民意。
随着其錯誤行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加上孤軍遠征,困難越來越大,廣大将士感到前途渺茫,以緻分化和投敵事件層出不窮,直至在廣西境内發展到衆叛親離的地步。
石達開率軍遠征的目标是進入四川,這是他在起義初期就提出過的進軍方向。
四川是清王朝的戰略要地之一,又利于割據,倘能入據該省,實行正确的方針政策,反抗清王朝的統治,對全國革命自然是有利的。
但石達開在當時形勢下,以其所處的戰略位置(遠離四川),不依靠革命勢力強盛的江、浙、皖、贛,而孤軍遠征四川,勝利的把握是不大的。
在進軍過程中,石達開在作戰指導上又缺乏一個正确的方針,東奔西走,強攻堅城,以緻勞師費時,給了敵人以部署防禦的時機。
經過廣西大分化之後,老部隊所剩無幾,而清廷已調駱秉章及萬餘湘軍加強了四川的防禦,石達開不能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放棄進軍四川的計劃,改取聯合西南各族人民起義軍共同反清的方針,以積聚力量,等待時機,再圖大舉,而是不顧主客觀情況,執意進川,結果一敗再敗,造成全軍覆沒的可悲結局。
石達開在太平天國前期戰争中不愧為著名的戰将,但自率部脫離天京之後,孤軍冒進,沒有後方的支持,沒有友軍的配合,成了流寇式的草莽英雄。
盡避一度擁有号稱數十萬之衆,卻沒有打過多少象樣的勝仗,一直擺脫不了被動的處境,最後終于陷入絕地,被數量有限的清軍和土司部隊所殲滅。
石達開這位“絕世英物”,竟成了清軍的俘虜,這決不是什麼“惡運使然”,也不是偶然發生的不幸,而是他政治上不顧大局,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所導緻的必然結果。
5月初,全部由仁懷東趨遵義。
5月底,又自遵義、桐梓一帶東進,經綏一陽一抵婺川(今務川)。
7月,自婺川西攻正安不下,乃入四川境。
8月下旬,經酉一陽一、彭水,進至黔江。
石達開于5月12日率三四萬人自雲南昭通進入四川甯遠府境。
四川總督駱秉章與布政使劉蓉早已沿大渡河嚴密布防:署雅州府(治今雅安)知府蔡步鐘就近募勇,配合總兵唐友耕等部扼守北岸安慶壩至萬工汛大小渡口;松林地(今石棉西北)土司千戶王應元率“土兵”扼守松林河,并調胡中和部駐紮于化林坪(今泸定南)一帶,以為聲援;都司謝國泰部守猛虎岡,控制通打箭爐(今康定)之路;邛部(今越西東北)土司嶺承恩率兵控制越嶲大路各隘,以一逼一迫石部“入夷地小徑”,然後“從後路包抄”。
①清軍如此層層設防,對不熟悉當地地形而又孤軍深入的石達開部來說,幾如陷阱。
石部由甯遠北進時,偵知越嶲大路有敵軍扼守,便以“土人”為向導,繞經冕甯,抄小路北上,直抵大渡河邊的紫打地(今安順場)。
紫打地在崇山峻嶺之中,大渡河橫亘于前,松林河及察羅河分隔左右,又逢大雨,河水驟漲,敵軍嚴守對岸渡口,石部實難飛渡。
石達開隻得命令部隊搭棚駐紮,趕造船筏,準備強渡。
5月21日,以四五千人強渡大渡河未成,船筏全毀,傷亡甚衆。
後決定西渡松林河,冀由泸定橋直趨天全,因遭土司王應元等部的阻擊,西進計劃又告落空。
嗣後,清軍四面一逼一玫,石部彈盡糧竭,陷入絕境。
石達開曾緻書王應元等,許以重金“買路”,但遭拒絕,乃于6月3日令所部分兩隊突圍。
一隊搶渡大渡河,一隊搶渡松林河,均未成功。
他見大勢已去,令妻妾五人、幼子二人投河自盡,自帶五歲幼子石定忠及宰輔曾仕和等四人于6月13日前往清軍營壘,幻想犧牲自己,保全部衆。
豈知反動派決不刀下留情,他們将石部所剩七千餘人全部處死,并将石解往成都。
8月6日,石達開于成都從容就義,時年三十三歲。
進至黔江的李福猷部得悉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沒的消息,乃放棄入川會師的計劃,東入湖南永綏,然後沿湘黔邊境南下,經會同、綏甯重入廣西,于10月9日攻占龍勝。
10月17日,又經興安東趨灌一陽一。
此時,李福猷與其弟李福忠發生分裂。
李福猷自率一部由灌一陽一東入湖南道州、江華,活動于粵桂邊境,年底被清軍消滅。
李福忠則率部經湖南城步、通道入貴州,後在湘桂黔邊區堅持鬥争,直至1871年8月失敗。
石達開于1857年率部出走後,行程數萬裡,進行了曆時六年的遠征,最後終于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這個曆史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石達開率軍他走,不符軍心民意。
随着其錯誤行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加上孤軍遠征,困難越來越大,廣大将士感到前途渺茫,以緻分化和投敵事件層出不窮,直至在廣西境内發展到衆叛親離的地步。
石達開率軍遠征的目标是進入四川,這是他在起義初期就提出過的進軍方向。
四川是清王朝的戰略要地之一,又利于割據,倘能入據該省,實行正确的方針政策,反抗清王朝的統治,對全國革命自然是有利的。
但石達開在當時形勢下,以其所處的戰略位置(遠離四川),不依靠革命勢力強盛的江、浙、皖、贛,而孤軍遠征四川,勝利的把握是不大的。
在進軍過程中,石達開在作戰指導上又缺乏一個正确的方針,東奔西走,強攻堅城,以緻勞師費時,給了敵人以部署防禦的時機。
經過廣西大分化之後,老部隊所剩無幾,而清廷已調駱秉章及萬餘湘軍加強了四川的防禦,石達開不能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放棄進軍四川的計劃,改取聯合西南各族人民起義軍共同反清的方針,以積聚力量,等待時機,再圖大舉,而是不顧主客觀情況,執意進川,結果一敗再敗,造成全軍覆沒的可悲結局。
石達開在太平天國前期戰争中不愧為著名的戰将,但自率部脫離天京之後,孤軍冒進,沒有後方的支持,沒有友軍的配合,成了流寇式的草莽英雄。
盡避一度擁有号稱數十萬之衆,卻沒有打過多少象樣的勝仗,一直擺脫不了被動的處境,最後終于陷入絕地,被數量有限的清軍和土司部隊所殲滅。
石達開這位“絕世英物”,竟成了清軍的俘虜,這決不是什麼“惡運使然”,也不是偶然發生的不幸,而是他政治上不顧大局,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所導緻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