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

關燈
此,未等清軍援兵趕到,陳玉成早已揮軍由界牌直趨滁州,于9月中旬抵烏衣一帶,與自全椒進抵該處的李秀成部會師。

    在此之前,吳如孝按約率部自廬州北進,占店埠鎮(今肥東)及其東北之梁園,進一逼一定遠,以牽制勝保軍。

     當時,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擁有兵勇一萬五千餘人,以浦口、江浦之間的陡岡、安定橋、小店(今永甯鎮)一帶為重點,分駐于西至江浦石碛橋(今橋林)、高旺,東至瓜洲、三汊河,北至來安、施官集的廣大地區内,綿延二百餘裡;長江内則有水師巡船往來遊弋,以資接應。

    戰前,德興阿得意地說:“各路馬步兵勇,或多或少,擇要分布,有警則奮勇向前,賊多則添撥援應;海全一軍駐紮石佛寺,無論何處緊急,皆可策應。

    ”①他認為攻守都有把握,但作戰結果表明,清軍的這種分散部署,正好給了太平軍以各個擊破的極好機會。

     李秀成、陳玉成兩部太平軍會師烏衣之後,衆達數萬,與江北大營清軍相持。

    9月26日,德興阿派出部隊由小店進攻烏衣。

    太平軍奮起迎戰,大敗清軍,殲敵三四千人。

    27日,太平軍乘勝向小店發起猛攻,擊敗由江南大營來援的總兵馮子材部五千人。

    陳玉成部于是沖破清軍陡岡軍營,直下浦口,在從九洑洲渡水前來的太平軍配合下,再次大敗敵軍,并将浦口一帶的清軍營壘全部燒毀。

    清軍見後路被襲,陣勢大亂,紛紛奪路而逃。

    德興阿先逃六一合,後由水路逃往揚州。

    陳玉成部随即于29日占領江浦。

    至此,江北大營再次被摧毀,清軍前後損兵萬餘人。

    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之後,恢複了天京與江北的聯系,保障了對天京的供一應。

    同時,大大地鼓舞了士氣,為奪取三河鎮大捷創造了條件。

     二破江北大營之後,李秀成率部東進,于10月4日占儀征,9日占揚州。

    清軍不戰而逃,德興阿北逃邵伯鎮。

    15日,江南大營幫辦軍務張國梁率兵六千餘人由鎮江渡江北援,李秀成以兵力單薄,于21日棄守揚州,繼又退出儀征。

    在李秀成率部東進的同時,陳玉成率部由浦口北攻六一合,由于道員溫紹原據城死守,直至24日才攻克。

     江北大營慘敗後,清廷将德興阿革職,并決定撤去江北大營建制,江北軍務由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統一節制。

     三、三河鎮大捷 1858年5月,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将李續賓率部攻陷九江後,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等即拟訂“東征計劃”,準備乘勝東援安徽。

    不久,李續賓即率部渡江,返回湖北。

    同年8月,太平軍攻克廬州,官文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即乘勢掃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趨廬州,會圖克複,兼扼賊匪北竄”。

    ①所以,當陳玉成、李秀成部揮師東向,進攻江北大營時,江甯将軍都興阿和李續賓等即率兵勇萬餘人自湖北東犯安徽,9月22日陷太湖,然後分兵為二:都興阿率副都統多隆阿和總兵鮑超所部進一逼一安慶,李續賓率所部湘軍北指廬州。

     李續賓部于9月27日陷潛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東面五十餘裡的三河鎮,準備進犯廬州。

     三河鎮位于界河(今豐樂河)南岸,東瀕巢湖,是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

    該鎮原無城垣,太平軍占領後,新築了城牆,外添磚壘九座,憑河設險,廣屯米糧軍一火,接濟廬州、天京,因而在軍事上、經濟上都居重要地位。

    時太平軍守将為吳定規。

     10月24日,陳玉成剛克六一合,即接到湘軍大舉東犯安徽的報告,便毅然決定回兵救援。

    并啟奏天王,調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季續賓率一精一兵六千進抵三河鎮外圍。

    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