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
關燈
小
中
大
分兵三路向鎮外九壘發起進攻:義中等六營進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左仁等三營進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帶之壘;副右等二營進攻儲家越之壘。
李續賓則親率湘中等二營為各路後應。
①太平軍依托磚壘頑強抵抗,大量殺傷敵人,但由于己方傷亡亦衆,便放棄鎮外九壘,退入鎮内。
在湘軍進攻三河鎮外圍的當天,陳玉成率大隊趕到,紮營于三河鎮南金牛鎮一帶。
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于白石山。
至此,進抵三河鎮一帶的太平軍衆達十餘萬人,軍勢大壯。
在太平軍強大援軍的威脅下,李續賓的部将曾建議退守桐城。
但李一意孤行,認為“軍事有進無退,當死戰”②,竟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七營偷襲金牛鎮。
次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十五裡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
太平軍且戰且走,将敵人誘至設伏地域。
當時大霧迷漫,咫尺莫辨,湘軍偷襲部隊經太平軍勇一猛一沖殺,死傷過半,隊伍星散。
李續賓聞報,親自率兵四營往援,連續沖鋒數十次,均不得入。
駐紮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部出城合擊清軍。
李續賓見勢不妙,逃回大營,并傳令各部堅守待援。
實則這時守壘的湘軍有的已經逃散,有的被太平軍阻截在外,因而有七個營壘迅速被太平軍攻破。
接着,李續賓的大營也被太平軍包圍。
他督軍往來沖突,終不得脫,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自一殺)。
之後,太平軍繼續圍攻負隅頑抗的殘敵,至18日,全部肅清。
這一仗,太平軍一舉消滅湘軍一精一銳近六千人③,是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後期一次出色的殲滅戰。
陳玉成、李秀成于三河大捷之後,即乘勝率部南進。
時舒城之敵已退守桐城,陳、李兩部便共同往攻,于11月24日奪取懊城。
都興阿所部清軍于太湖與李續賓部分軍後,即進一逼一安慶,10月15日攻占安慶北面門戶集賢關,繼而配合楊載福部水師,圍困安慶。
及至李續賓大敗于三河鎮,接着舒城、桐城又被太平軍占領,都興阿恐太平軍從側後抄襲,遂于11月27日撤安慶之圍,經石牌(今懷甯)退駐宿松。
太平軍随即克複潛山、太湖二城,擴大了占領區,改善了安慶的防禦态勢。
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原因是孤軍犯險。
李續賓僅率八千餘人自湖北東犯,入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洩”①。
進至三河鎮後,僅剩六千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已無阻援之兵可派。
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關于退守桐城的建議,終于全軍覆滅。
對于湘軍的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
曾國藩“哀恸填膺,減食數日”。
胡林翼則哀歎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複振”②。
又說:“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一精一銳,覆于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荊”③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
太平軍之所以能打這樣漂亮的殲滅戰,主要由于決心正确果斷,兵力集中,戰術比較靈活。
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陳玉成果斷地決定兼程回援,并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①。
在對敵發起進攻時,太平軍采取正面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終将李續賓及其所部徹底殲滅。
通過三河大捷,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圖謀,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一應,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李續賓則親率湘中等二營為各路後應。
①太平軍依托磚壘頑強抵抗,大量殺傷敵人,但由于己方傷亡亦衆,便放棄鎮外九壘,退入鎮内。
在湘軍進攻三河鎮外圍的當天,陳玉成率大隊趕到,紮營于三河鎮南金牛鎮一帶。
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于白石山。
至此,進抵三河鎮一帶的太平軍衆達十餘萬人,軍勢大壯。
在太平軍強大援軍的威脅下,李續賓的部将曾建議退守桐城。
但李一意孤行,認為“軍事有進無退,當死戰”②,竟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七營偷襲金牛鎮。
次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十五裡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
太平軍且戰且走,将敵人誘至設伏地域。
當時大霧迷漫,咫尺莫辨,湘軍偷襲部隊經太平軍勇一猛一沖殺,死傷過半,隊伍星散。
李續賓聞報,親自率兵四營往援,連續沖鋒數十次,均不得入。
駐紮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部出城合擊清軍。
李續賓見勢不妙,逃回大營,并傳令各部堅守待援。
實則這時守壘的湘軍有的已經逃散,有的被太平軍阻截在外,因而有七個營壘迅速被太平軍攻破。
接着,李續賓的大營也被太平軍包圍。
他督軍往來沖突,終不得脫,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自一殺)。
之後,太平軍繼續圍攻負隅頑抗的殘敵,至18日,全部肅清。
這一仗,太平軍一舉消滅湘軍一精一銳近六千人③,是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後期一次出色的殲滅戰。
陳玉成、李秀成于三河大捷之後,即乘勝率部南進。
時舒城之敵已退守桐城,陳、李兩部便共同往攻,于11月24日奪取懊城。
都興阿所部清軍于太湖與李續賓部分軍後,即進一逼一安慶,10月15日攻占安慶北面門戶集賢關,繼而配合楊載福部水師,圍困安慶。
及至李續賓大敗于三河鎮,接着舒城、桐城又被太平軍占領,都興阿恐太平軍從側後抄襲,遂于11月27日撤安慶之圍,經石牌(今懷甯)退駐宿松。
太平軍随即克複潛山、太湖二城,擴大了占領區,改善了安慶的防禦态勢。
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原因是孤軍犯險。
李續賓僅率八千餘人自湖北東犯,入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洩”①。
進至三河鎮後,僅剩六千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已無阻援之兵可派。
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關于退守桐城的建議,終于全軍覆滅。
對于湘軍的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
曾國藩“哀恸填膺,減食數日”。
胡林翼則哀歎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複振”②。
又說:“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一精一銳,覆于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荊”③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
太平軍之所以能打這樣漂亮的殲滅戰,主要由于決心正确果斷,兵力集中,戰術比較靈活。
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陳玉成果斷地決定兼程回援,并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①。
在對敵發起進攻時,太平軍采取正面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終将李續賓及其所部徹底殲滅。
通過三河大捷,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圖謀,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一應,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