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

關燈
殺死浙江巡撫羅遵殿等多人。

    惟杭州将軍瑞昌等踞守的滿城,未能攻下。

     江南大營統帥和春得知太平軍入浙,即于3月10日派總兵張玉良等率兵二千由六一合往援。

    鹹豐帝深恐失掉浙江這個财賦之區,嚴令和春增調勁旅赴浙(後又命和春兼辦浙江軍務)。

    和春隻得遵旨加撥援兵,江南大營“先後調援者不下一萬三千人”①,統歸張玉良率領。

    太平軍攻陷杭州四天之後,即3月23日,張玉良所率援兵才到達杭州城外。

     李秀成見調動江南大營清軍的目的已經達到,便于3月24日在城内遍插旗幟以為疑兵,連夜撤出杭州,率軍疾馳北返。

    28日過臨安,循天目山走小路北趨孝豐(安吉西南),4月4日抵廣德。

    4月8日,于安徽建平(今郎溪)召開了有輔王楊輔清、侍王李世賢(4月3日率部由湖州撤圍西返)、右軍主将劉官芳、定南主将黃文金、平西主将吳定彩、求天義陳坤書等參加的軍事會議,共同商定了解救天京之圍的詳細計劃。

    會後,即分東西兩路進援天京。

     西路由楊輔清、黃文金等率領,從安徽甯國府東面的洪林橋一帶出發,于4月12日占江蘇高淳,18日占溧水(浙江提督鄭魁士敗走鎮江),23日占秣陵關。

    29日,分兵兩支:一由楊輔清、黃文金率領指向雨花台,一由劉官芳、陳坤書率領進一逼一高橋門。

     東路又分左右兩翼:右翼由李世賢率領,于4月13日占領溧一陽一,15日攻宜興,16日迫常州,以牽制東面清軍,爾後回師西向,于23日占領句容。

    左翼由李秀成親率本部,經溧一陽一進占赤山(句容西南)。

    27日,李秀成部自赤山、李世賢部自句容分進合擊淳化鎮(今江甯東),次日大敗幫辦江南大營軍務、江南提督張國梁部清軍,克複該鎮。

     當李秀成率軍回師天京之際,在皖北執行佯動任務的陳玉成、吳如孝等率軍由全椒南下,于4月底渡江,經江甯鎮抵闆橋、善橋一帶。

     三、摧毀江南大營 清軍江南大營于1858年初重建後,統帥和春設大營于滄波、高橋兩門之間。

    不久,強征數萬民夫,于天京城外挖掘深闊各約丈餘的長壕,綿亘百餘裡,經年始成。

    ①1860年1月底,李秀成離浦口後,江南大營清軍水陸并進,攻陷了浦口沿江一帶太平軍壘卡二十餘座,并于2月1日占領江浦和九洑洲,進一步圍困天京。

     4月底,各路太平軍抵達天京外圍,衆達十餘萬人,在掃清清軍外圍據點後,随即準備總攻江南大營。

    總攻部署是:李世賢部自北門洪山、燕子矶,李秀成部自堯化門,劉官芳、陳坤書部自高橋門,楊輔清部自雨花台,陳玉成部自善橋方向,五路并進。

    天京城内的太平軍則由城内出擊,配合援軍夾攻清軍。

     5月2日,太平軍發起總攻。

    是日天氣晴朗,但從當晚開始降雨,連日不止,太平軍冒雨連續進攻。

     5月4日,陳玉成部于上河鎮、一毛一公渡一帶搭造浮橋數道,進攻天京西南清軍營壘外牆。

    城内太平軍也紛紛出擊。

    5日,陳玉成部突破敵軍在天京西南所築長壕。

    當天,城内太平軍抛擲的火罐落入清軍副将雷安邦營内,引起火藥轟發,該部随即外逃。

    附近清軍聞之大驚,也紛紛撤出營外。

    太平軍乘敵人混亂之機,前後夾攻,半日之内,将江南大營西半部的五十餘座營壘全行攻破,殲滅清軍總兵黃靖以下數千人。

    張國梁聞西路有變,率兵往援,見營盤已失,隻得倉皇退回,破壞上方橋,企圖固守小水關以東各營壘。

    太平軍突破敵西南長壕,内外會師,重圍已解,士氣更高,便連夜乘勝猛攻。

    清軍軍營四處火起,江南大營總部所在地小水關大營也被攻破,和春等率殘部經石埠橋乘船逃往鎮江。

    江北及九洑洲一帶清軍也随即逃遁。

    于是,重建後圍困天京兩年多的清軍江南大營又被摧毀。

    太平軍繳獲了大量槍炮、火藥、鉛子,以及白銀十餘萬兩。

     二破江南大營,是太平天國戰争史上最為“得意之筆”。

    洪仁玕、李秀成等正确地選擇杭州作為“攻敵必救”的目标,調動和分散江南大營清軍的兵力,然後回師急攻,内外夾擊,使數萬清軍陷入被動挨打地位,這一着是頗為成功的。

     太平軍在此次作戰中不僅有變内線作戰為外線作戰的正确方針,而且有周密的計劃。

    在進軍浙江和回攻江南大營之先,都召開了作戰會議,統一了各将領的認識,明确了各自的任務,因而在作戰過程中能做到齊心協力,所向披一靡一。

    确如李秀成所說:“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先須聯萬心而作一心。

    ”① 此戰成功之處,還在于集中了優勢兵力。

    清軍江南大營,築有号稱“萬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