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
關燈
小
中
大
壕”的堅固工事,即使在分兵援浙之後,仍擁有較為雄厚的兵力。
為殲滅這股清軍,太平軍集中了天京周圍可能集中的十餘萬軍隊,因而在四五天之内,即徹底摧垮了和春、張國梁苦心經營了兩年多的江南大營。
洪仁玕、李秀成等在作戰指揮上比較靈活,注意了主攻、助攻、掩護、佯動相結合。
進軍浙江時,由陳玉成部在皖北佯動,以迷惑和牽制敵軍;由皖南進軍杭州時,先則由李世賢部分兵活動于旌德、太平一帶進行掩護,繼則由李世賢率軍進攻湖州進行牽制,以保證李秀成部進攻杭州的勝利;由浙江回師天京時,一度派出一支部隊進占溧一陽一,擺出東攻蘇常的架勢,以迷惑敵人,保障進攻江南大營之戰的順利進行。
在這次作戰中,太平軍也有不足之處。
主要是作戰目标隻圖解圍,因而進攻江南大營時,既未注意切斷敵軍的退路,又未能在敵退卻時迅速組織截擊和追擊,雖然攻破了大營,但僅斃敵三五千人,基本上打了個擊潰戰。
②由于太平軍隻注意迅解京圍而沒有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因此和春、張國梁等逃至鎮江後,又得以收集殘兵敗将二萬餘人,防守鎮江和丹一陽一。
四、東征蘇常 1860年5月11日,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劉官芳等在天京慶賀解圍作戰的勝利,并商議下一步進兵之策。
陳玉成主張救援安徽。
李世賢主張南取閩浙。
洪仁玕和李秀成則主張先取長江下遊,他們認為:“為今之計,自天京而論,四[西]距川、陝,西[北]距長城,南距雲、貴、兩粵,俱有五六千裡之遙。
惟東距蘇、杭、上海,不及千裡之遠。
厚薄之勢既殊,而乘勝下取,其功易成。
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萬買置火輪二十個,沿長江上齲另發兵一支,由南進江西,發兵一支,由北進蕲、黃,合取湖北。
則長江兩岸俱為我有,則根本可久大矣。
”①洪秀全采納了洪仁玕、李秀成關于先取蘇常、後攻天京上遊的主張,命令李秀成率軍東征蘇常,并限期一個月完成任務。
②李秀成會同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等聯合東進。
與此同時,陳玉成率部渡江往攻揚州,以牽制江北清軍,使其不得南渡救援蘇常;劉官芳等則率部折回皖南,屏障天京西側。
5月15日,東征大軍數萬人由天京出發,當天占領句容,19日大敗清軍于丹一陽一城外,并攻占該城。
清軍死傷萬餘人,湖北提督王浚等被擊斃,和春等逃往常州,張國梁在逃跑時于丹一陽一南門外落水溺死。
太平軍攻克丹一陽一後,繼續追殲潰敵。
5月22日,開始一逼一攻常州。
當時,由浙江折回的總兵張玉良駐紮常州城外,所部不滿萬人。
由于兩江總督何桂清未戰先逃,清軍“膽氣愈寒”,隻顧劫掠,毫無鬥志。
26日,太平軍攻克該城,和春逃至蘇州西北的浒墅關,愧懼交集,自一殺身死。
張玉良率殘兵退守元錫。
5月30日,太平軍占領無錫,張玉良等敗退蘇州。
6月2日,太平軍進抵蘇州城下,受到人民群衆的熱烈歡迎。
在内應和群衆的配合下,太平軍輕取蘇州城,殺江蘇巡撫徐有壬、署按察使朱鈞等多人,收降清軍五六萬,并繳獲大批洋槍洋炮。
在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部進攻常州的同時,陳玉成督軍進一逼一揚州,因作戰失利,旋即揮師西向,于6月2日再攻安徽全椒,中旬又撤圍南返天京。
東征太平軍占領蘇州後,即向周圍擴大戰果:李秀成分兵一部繼續東進,于6月間連占昆山、太倉、嘉定、青浦,7月1日攻克松江;李世賢部于6月13日攻克吳江後,繼續南進,于15日攻占浙江嘉興,準備進軍杭州;楊輔清部也于6月中旬一度占領浙江長興,後經江蘇宜興西入皖南。
太平軍在蘇州的軍營 太平軍自5月15日從天京出發,在一個半月内,即占領了長江三角洲除上海等以外的大部地區,取得了開辟蘇常根據地的重大勝利。
太平天國将這個經濟上最富庶的地區置為蘇福省,建立了地方政權,鼓勵發展生産和貿易,使之成為爾後數年間源源供給天京财糧的重要基地。
五、進攻上海 太平軍攻占蘇常之後,李秀成決定乘勝進圖上海。
他認為:“今有挑選勇将千餘,勇兵數萬,勢如山嶺之堅”,攻取上海,“猶如囊中取物”。
①其實,進攻上海,不僅有軍事問題,而且有外交問題,情況十分複雜。
上海自第一次鴉片戰争後,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虎門條約》又規定,英國可在上海設“居留地”,即所謂“租界”。
其後,美、法租界亦相繼設立
為殲滅這股清軍,太平軍集中了天京周圍可能集中的十餘萬軍隊,因而在四五天之内,即徹底摧垮了和春、張國梁苦
洪仁玕、李秀成等在作戰指揮上比較靈活,注意了主攻、助攻、掩護、佯動相結合。
進軍浙江時,由陳玉成部在皖北佯動,以迷惑和牽制敵軍;由皖南進軍杭州時,先則由李世賢部分兵活動于旌德、太平一帶進行掩護,繼則由李世賢率軍進攻湖州進行牽制,以保證李秀成部進攻杭州的勝利;由浙江回師天京時,一度派出一支部隊進占溧一陽一,擺出東攻蘇常的架勢,以迷惑敵人,保障進攻江南大營之戰的順利進行。
在這次作戰中,太平軍也有不足之處。
主要是作戰目标隻圖解圍,因而進攻江南大營時,既未注意切斷敵軍的退路,又未能在敵退卻時迅速組織截擊和追擊,雖然攻破了大營,但僅斃敵三五千人,基本上打了個擊潰戰。
②由于太平軍隻注意迅解京圍而沒有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因此和春、張國梁等逃至鎮江後,又得以收集殘兵敗将二萬餘人,防守鎮江和丹一陽一。
四、東征蘇常 1860年5月11日,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劉官芳等在天京慶賀解圍作戰的勝利,并商議下一步進兵之策。
陳玉成主張救援安徽。
李世賢主張南取閩浙。
洪仁玕和李秀成則主張先取長江下遊,他們認為:“為今之計,自天京而論,四[西]距川、陝,西[北]距長城,南距雲、貴、兩粵,俱有五六千裡之遙。
惟東距蘇、杭、上海,不及千裡之遠。
厚薄之勢既殊,而乘勝下取,其功易成。
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萬買置火輪二十個,沿長江上齲另發兵一支,由南進江西,發兵一支,由北進蕲、黃,合取湖北。
則長江兩岸俱為我有,則根本可久大矣。
”①洪秀全采納了洪仁玕、李秀成關于先取蘇常、後攻天京上遊的主張,命令李秀成率軍東征蘇常,并限期一個月完成任務。
②李秀成會同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等聯合東進。
與此同時,陳玉成率部渡江往攻揚州,以牽制江北清軍,使其不得南渡救援蘇常;劉官芳等則率部折回皖南,屏障天京西側。
5月15日,東征大軍數萬人由天京出發,當天占領句容,19日大敗清軍于丹一陽一城外,并攻占該城。
清軍死傷萬餘人,湖北提督王浚等被擊斃,和春等逃往常州,張國梁在逃跑時于丹一陽一南門外落水溺死。
太平軍攻克丹一陽一後,繼續追殲潰敵。
5月22日,開始一逼一攻常州。
當時,由浙江折回的總兵張玉良駐紮常州城外,所部不滿萬人。
由于兩江總督何桂清未戰先逃,清軍“膽氣愈寒”,隻顧劫掠,毫無鬥志。
26日,太平軍攻克該城,和春逃至蘇州西北的浒墅關,愧懼交集,自一殺身死。
張玉良率殘兵退守元錫。
5月30日,太平軍占領無錫,張玉良等敗退蘇州。
6月2日,太平軍進抵蘇州城下,受到人民群衆的熱烈歡迎。
在内應和群衆的配合下,太平軍輕取蘇州城,殺江蘇巡撫徐有壬、署按察使朱鈞等多人,收降清軍五六萬,并繳獲大批洋槍洋炮。
在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部進攻常州的同時,陳玉成督軍進一逼一揚州,因作戰失利,旋即揮師西向,于6月2日再攻安徽全椒,中旬又撤圍南返天京。
東征太平軍占領蘇州後,即向周圍擴大戰果:李秀成分兵一部繼續東進,于6月間連占昆山、太倉、嘉定、青浦,7月1日攻克松江;李世賢部于6月13日攻克吳江後,繼續南進,于15日攻占浙江嘉興,準備進軍杭州;楊輔清部也于6月中旬一度占領浙江長興,後經江蘇宜興西入皖南。
太平軍在蘇州的軍營 太平軍自5月15日從天京出發,在一個半月内,即占領了長江三角洲除上海等以外的大部地區,取得了開辟蘇常根據地的重大勝利。
太平天國将這個經濟上最富庶的地區置為蘇福省,建立了地方政權,鼓勵發展生産和貿易,使之成為爾後數年間源源供給天京财糧的重要基地。
五、進攻上海 太平軍攻占蘇常之後,李秀成決定乘勝進圖上海。
他認為:“今有挑選勇将千餘,勇兵數萬,勢如山嶺之堅”,攻取上海,“猶如囊中取物”。
①其實,進攻上海,不僅有軍事問題,而且有外交問題,情況十分複雜。
上海自第一次鴉片戰争後,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虎門條約》又規定,英國可在上海設“居留地”,即所謂“租界”。
其後,美、法租界亦相繼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