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

關燈


    租界自設“工部局”,不受中國當局治理,俨然成了“國中之國”。

    至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上海已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埠。

    因此,外國侵略者必然竭力将它控制在自己手中。

     當太平軍進軍蘇常,兵鋒漸漸一逼一近上海時,英法侵略者即密切注視事态的發展,亟謀對策。

    當時,第二次鴉片戰争尚未結束,過往上海的英法侵略軍甚多,英法公使有恃無恐,便于5月下旬居然以維護商業為名,宣布“保衛”上海。

    與此同時,以道 華爾率領的洋槍隊 員吳煦和上海巨商楊坊為首的一批買辦官僚,一方面向英法積極求救,一方面雇用美國流一氓華爾出面組織“洋槍隊”,公然與太平軍為敵。

    6月初,華爾在上海募得外籍水手、流一氓二百餘人,經過短時間的訓練,便于7月初進襲剛被太平軍陸順德部攻占的松江。

    華爾本想利用黎明進行偷襲,但洋槍隊均系無賴之徒,抵達城外仍酗酒喧嘩,走漏了風聲。

    太平軍嚴陣以待,當敵人接近城牆時,伏兵驟起,奮力攻擊。

    洋槍隊大敗,華爾率殘部狼狽逃回上海,不得不重新組建。

    7月16日,洋槍隊在七千名清軍的配合下,依仗洋槍洋炮,攻陷了松江。

    8月2日,華爾又率洋槍隊三百人,攜大炮二門、小炮數門,進犯青浦,并有清軍萬人(由參将李恒嵩率領)在後接應。

    此時,李秀成已率一精一兵自蘇州來援,守軍鬥志倍增。

    因此,洋槍隊雖然在炮火掩護下一度登上南城,終因衆寡懸殊而敗退,共計死傷一百人(三分之一),華爾也五處受傷,全部火炮及炮船均被太平軍繳獲。

    ①華爾裹傷赴滬,補充兵員和軍械後,又回到松江。

    8月9日,洋槍隊和清軍再犯青浦,太平軍兵分兩路,沖出城外進行包抄,迫使其丢下槍炮,逃往松江。

    李秀成督軍追擊,于8月12日奪回松江,并決定乘勝進攻上海。

     在此以前,洪仁玕和李秀成在外交方面進行過一番努力。

    李秀成曾于6月下旬緻書英國駐華公使,說明進取上海之必要,闡明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表示願與各國友好往來,并邀請他來蘇州面商。

    其後,洪仁玕也緻書英、法、美各國駐上海領事,告以他将于蘇州與各國公使會晤。

    但英法侵略者決心以武力阻撓太平軍接近上海,因此,其駐華公使對李秀成、洪仁玕發出的照會,竟未予拆閱,拒不答複。

     由于英法侵略者如此無理,李秀成等決定乘戰勝洋槍隊之餘威,奪取近在咫尺的上海。

    這時的上海,人口三十餘萬,駐有清軍萬餘人,英法軍二千人左右。

    8月16日,太平軍由青浦、松江兩路并進,前鋒于17日進抵上海西南的七寶、虹橋一帶。

    18日,李秀成再次緻書上海各國公使,聲明太平軍到上海後,不擾外人,并請懸挂黃旗,以便識别。

    随後,李秀成僅率随從三千人親抵徐家彙,準備去“接收”上海。

    李秀成對外國侵略者決心與太平軍為敵這一情況估計不足,加上寄希望于駐滬兩廣兵勇的投誠内應①,故有如此輕率之舉。

    當天,風雨大作,太平軍随即占據附近之羅家灣。

    蔡元壟郜永寬兩部進至上海城外之九裡橋,大敗清軍。

    于是,李秀成督軍直一逼一上海縣城西、南兩門。

    正準備入城之際,突遭英法軍的猛烈射擊。

    太平軍未予還擊,隻是搖手示意,請勿放槍,要求通話;但侵略者不予理睬,繼續射擊。

    太平軍前進受阻,傷亡數百人,隻得後撤。

    19日,太平軍再次抵近縣城,又遭英軍射擊,依舊未予還擊。

    20日,後續太平軍三萬人進至上海城郊,李秀成督軍由西門外轉向英租界,于跑馬場敖近又遭英軍襲擊。

    同時,停泊在蘇州河中的兩艘英艦也發炮轟擊。

    在此情況下,太平軍隻得後撤徐家彙。

     太平軍多次進攻受阻,且發覺内應無望(準備起事的兩廣兵勇事前即被江蘇巡撫薛煥鎮壓),乃于8月24日撤離上海。

    當時,張玉良所部清軍反攻嘉興甚急,守将求援,李秀成便率全軍往援。

     洪仁玕、李秀成決定進攻上海,以為可以輕取,反映出當時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對外國侵略者的本質和外交鬥争的複雜一性一缺乏認識,因此,在沒有調集足夠兵力,進行必要準備與合理部署的情況下,便貿然行動,把希望寄托在列強的中立和清軍内應的配合上,結果兩者落空,唾手而得上海的願望頓成泡影。

    這樣,不但長了敵人的志氣,而且耽誤了以後攻鄂救皖的時間。

    在英法侵略者尚未撕下“中立”外衣,并未主動向太平軍進攻的情況下,太平軍本應暫緩進一逼一上海,在占領蘇常之後立即回師西進,集中力量打擊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湘軍,發展和鞏固天京上遊的根據地。

    果如此,則爾後形勢的發展将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