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失敗的教訓

關燈
争取戰略上的主動權。

    可是,當李秀成部攻占蘇南大部縣城,取得人力物力補充後,不是立即回師西進,而是繼續向上海發動進攻,直至湘軍大舉進犯時,才将主力轉向西線,而此時已失先機之利。

    在安慶解圍作戰中,陳玉成、李秀成兩部,又未能根據湘軍兵少和後方空虛等弱點,堅決攻取武漢,橫掃兩湖、江西,切斷湘軍補給線,打亂其進攻部署,以争取主動。

    嗣後,江北諸軍為救安慶而被迫決戰,江南主力(李秀成部)則回師江浙,再攻上海,形成了兵力分散,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

     安慶失守後,洪秀全株守金陵,坐待敵人來攻。

    他既不迅速調集兵力迎戰湘軍,也無長遠決策,聽任戰局自流發展。

    直到天京被圍,才趕忙催軍救援,緻使戰局陷入危殆。

    最後,在隻有棄城别圖一線希望時,仍頑固地坐以待斃,終至完全失敗。

     在戰略決策方面,老一奸一巨猾的曾國藩顯得略高一籌。

    他根據曆史經驗,認為要打敗太平軍,必須首先占領天京上遊的戰略要地安慶,然後逐步東進。

    為了實現這一計劃,他甚至以種種借口違抗清廷關于分兵援救蘇、常的命令,堅持集中兵力圍攻安慶,并終于達到了目的。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既不認真研究敵人,也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戰略修養,以緻戰略指導上遜于敵人,這也是軍事上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兵力分散,各自為戰,缺乏集中統一的指揮 建都金陵以後,太平軍在三河鎮大捷以及攻破江北、江南大營的作戰中,注意集中優勢兵力和實施統一指揮,因而取得了重大勝利。

    但在不少次作戰中,不是由于兵力不集中,就是由于指揮不統一,因而造成失利。

    缺乏統一指揮,各自為戰,從而導緻作戰失利的明顯戰例,是安慶會戰。

    當時,參戰的太平軍在兵力上占有數倍于敵的優勢,但是,對于這樣大的作戰行動,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不僅沒有指定最高前線指揮員,而且江南的四路部隊也無統一指揮,結果形成各打各的,甚至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徒有兵力優勢而形不成拳頭,不能在有決定意義的方向上給敵人以緻命打擊,反為少于自己的湘軍擊敗。

    之所以如此,前期主要由于驕傲輕敵,企圖速勝;後期主要由于沒有有權威的最高統帥和滋長了分散主義。

     曾國藩在取得湘潭、武漢之戰勝利後,也曾犯過分兵冒進的錯誤,吃過被太平軍分割、圍困的苦頭。

    但他以後汲取了教訓,基本上采取集中兵力于天京上遊,并在作好充分準備之後才逐步推進的方針,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戰果。

    而太平軍在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卻始終沒有改變分兵作戰的狀況,因此不但不能更有效地殲滅敵人,反而被敵人各個擊破。

     (四)偏重于城市攻防戰,忽視在機動作戰中大量殲敵有生力量 在太平天國後期戰争中,除石達開部走上流寇主義道路外,長江兩岸的太平軍主力主要是進行城市攻防戰,不重視在野戰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長于攻城是太平軍的一個優點,但圍繞幾個主要城市同敵人反複争奪,特别是把天京作為一個最大的包袱背了起來,為保衛天京而不惜犧牲和消耗,牽動全局,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造成亡軍亡城的嚴重惡果,實為一大失策。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取得一定勝利後,滋長了享樂思想,政治上也就日趨保守。

    同時,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不懂得城市保衛戰必須與野戰相配合,不懂得隻有不斷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才能有效地保衛城市,而消極地保衛城市,必然落得個人地兩空。

     由于不重視野戰殲敵,在攻城和解圍作戰中,往往在城外死守營壘,以阻援敵,而不是創造戰機伏擊、襲擊援敵;在進攻敵人營壘時,往往隻注意正面強攻,不注意側後迂回包圍,緻攻破敵營後,不能及時截殲逃敵,打不了殲滅戰,使敵人得以散而複聚,重新構成威脅;在防禦作戰中,往往單純依托陣地進行正面阻擊,或節節退守城鎮,與進攻之敵拚消耗,不注意設伏誘敵,或從敵後襲擾、牽制敵人;在敵人分路進攻的情況下,不願主動放棄一些次要城鎮,集中兵力于機動位置,出其不意地圍殲敵之一路,再及其餘,以各個擊破敵人。

    不注意學習野戰殲敵戰法,是太平軍軍事上的一大缺陷。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雖然失敗了,但這次戰争的影響是巨大的。

    它激勵着中國人民再接再厲地向封建主義和外國侵略勢力進行英勇頑強的沖擊,從而為中國近代民一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