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

關燈
,非但沒有城防大炮,連擡炮、火繩槍等火器也為數極少,大部為竹矛等冷兵器。

    5月1日晨,侵略軍大炮齊發。

    太平軍犧牲數百人,不得已留百餘人堅守南門,掩護全軍由北門退出,嘉定遂陷。

    退出北門的太平軍遭清軍截殺,又犧牲二千人,損失慘重。

     5月6日,侵略軍與清軍近萬人(内英法軍二千六百一十三人、華爾“常勝軍”一千八百人、清軍數千人)攜大炮四十門,由上海出發進攻青浦。

    12日,敵軍用大炮将城牆轟開兩個缺口,随即沖鋒。

    守城的太平軍約四千人依托城上工事,冒着槍林彈雨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衆,被迫撤離城牆。

    敵軍乘勢蜂擁入城,青浦縣城遂陷。

    太平軍犧牲約千人,二千人被俘。

     5月17日,英法軍二千六百餘人和“常勝軍”二千餘人自青浦出發,向南橋太平軍進攻。

    新任署理江蘇巡撫李鴻章也派參将程學啟等率淮軍自浦東南彙、周浦前來,會同外國侵略軍作戰。

    南橋是個小鎮,太平軍守軍不滿千人,但周圍築有較堅固的防禦工事。

    當天下午,敵軍先用大炮轟擊兩小時,然後沖向土牆。

    這時,隐蔽在土牆後的太平軍突然用擡炮、火繩槍和少數歐制武器猛烈射擊,将蔔羅德擊斃,并打退了敵人的沖鋒。

    當敵軍再次炮擊和沖鋒時,太平軍才撤出南橋鎮。

     5月20日,敵軍又攻占南橋鎮南面的柘林。

    21日,太平軍主動放棄奉賢縣城。

    此時,敵軍獲悉太平軍正反擊嘉定,于是匆忙撤回上海。

     (三)李秀成率軍反攻半途而止 嘉定、青浦等地相繼失守,李秀成感到局勢嚴重,便親率一精一兵萬餘人,自蘇州出發,進行反攻。

     反攻作戰首先從太倉開始。

    此前,在外國侵略軍向嘉定、青浦進攻的同時,江蘇巡撫薛煥就派知府李慶琛率兵五千餘人,進紮太倉東門外闆橋地方,準備伺機奪占太倉。

    1862年5月14日,李秀成到達太倉,次日開始與清軍接戰。

    17日,清軍大敗,死傷過半,李慶琛也被擊斃。

    此戰,太平軍繳獲不少洋槍和大炮。

     李秀成率軍擊敗太倉清軍之後,即分兵進一逼一嘉定、青浦。

    嘉定由英法軍四百人和清軍參将熊兆周部據守。

    士迪佛立、格爾森等英法侵略軍頭目得知嘉定被圍,即率兵千名,攜炮十三門由上海馳援。

    25日,侵略軍在南翔遭到阻擊。

    26日,士迪佛立等分兵五百人突入嘉定城,救出被圍英法軍,逃回上海。

    嘉定重新為太平軍占領。

     圍攻嘉定的同時,陳炳文、郜永寬部太平軍進圍青浦,但不久又被調往嘉定助戰。

    5月28日,李秀成以嘉定既克,便會同陳炳文等部共二萬五千人轉攻青浦,并乘勝連占泗泾、七寶等要地。

    青浦駐有“常勝軍”千人和英軍六百人。

    華爾曾幾次率兵由松江往援,都為太平軍所阻。

    6月9日,青浦敵軍冒死突圍,逃回松江,但“常勝軍”副領隊法爾斯德被俘(後被華爾以大批軍一火贖回)。

     太平軍于5月底開始圍攻松江。

    由于久攻不下,李秀成于6月17日撤松江圍,督率譚紹光、陳炳文、郜永寬等部五六萬人進一逼一上海。

    首先圍攻紮于新橋的淮軍程學啟部營壘,進至法華寺、徐家彙、九裡橋一帶。

    由于程學啟部拚死抵抗,太平軍反複沖殺,營壘終未能破。

    18日,李鴻章督率參将張遇春、郭松林等部三路馳援,與太平軍激戰于九裡橋、虹橋等處,結果太平軍不支,退回泗泾。

    這時,李秀成已接到洪秀全回救天京的诏旨,遂放棄泗泾、塘橋等處營壘,将嘉定、青浦、太倉等處的防務交由譚紹光負責,自率大隊回到蘇州,與各将領會商救京之策。

     李秀成親率一精一兵反攻上海之敵,雖未能攻下上海,但收複了嘉定、青浦,給了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以應有的打擊。

    外國侵略軍數量有限,侵占的地方越多,其兵力就越分散,這就使太平軍能夠以數量上的優勢和勇敢一精一神,彌補火器落後的短處。

    太平軍攻克嘉定、青浦,曾使英法侵略軍為之喪膽。

    李鴻章奏稱:“西兵為賊衆所懾,從此不肯出擊”①。

    左宗棠也說:“夷人之畏長一毛一,亦與我同,委而去之,真情畢露”②。

    這就打破了英法侵略軍和洋槍洋炮不可戰勝的迷信,也證明了太平軍隻要善于在戰争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是能夠找到一套對付洋槍洋炮的戰法,并進而奪取洋槍洋炮,以武裝自己,戰勝敵人的。

     當然,太平軍第二次進攻上海,在戰略上是失策的。

    上海是中國的領土,太平軍自然完全有權攻占;但是,在湘軍正準備席卷金陵,天京面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從戰争全局考慮,太平軍當以集中力量對付湘軍為宜。

    另一方面,這時第二次鴉片戰争已經結束,中外反動派已勾結起來鎮壓太平軍,再次進攻與外國侵略者利益攸關的上海,正好為他們直接配合清軍作戰提一供了口實。

     除了戰略決策錯誤以外,太平軍在作戰指導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決心不果斷,兵力不集中等。

    當英法侵略軍赤膊上陣,公開進攻太平軍時,李秀成不是增兵反攻,而是繼續采勸緩步進兵之計”,寄希望于敵人“内中自變”,“乘機計缺,結果事與願違,希望落空。

    太平軍雖發起過兩次較大規模的進攻,但每次參戰的兵力不過三五萬人,數量上不占絕對優勢,這就很難給裝備上遠占優勢的敵人以緻命一性一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