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安慶會戰
關燈
小
中
大
京率兵直接救援安慶;定南主将簧文金也率部自蕪湖西援。
1861年5月1日,洪仁玕、林紹璋等會合桐城、廬江一帶的吳如孝部,共二萬餘人,進至安慶北面的新安渡、橫山鋪、練潭一帶,連營三十餘裡,謀與陳玉成部會師,共解安慶之圍。
曾國藩驚呼:“所有安慶官軍曾國荃等各營,城賊撲之于前,援賊撲之于後,勢殊危急。
”他決心投入更大的兵力,與太平軍決戰于安慶,聲稱“賊以全力救安慶,我亦以全力争安慶。
……迅克安慶,大局乃有挽回之日,金陵乃有恢複之望”。
①于是,一場争奪安慶的殊死搏鬥展開了。
5月10日,曾國藩自祁門移營至長江邊上的東流,就近指揮;同時,将鮑超部六千人自景德鎮調往江北(5月15日抵石牌)。
坐鎮太湖的湖北巡撫胡林翼也調總兵成大吉部五千人赴援安慶。
為對付陳玉成和洪仁玕、林紹璋南北兩路援軍,胡林翼提出了一個“南遲北速”的作戰方針。
他說:“打璋(林紹璋)、玕(洪仁玕)宜速,打狗(對陳玉成的誣稱)宜遲、宜持重,(集賢)關内外無米糧,迫而蹙之,彼必求戰,彼求戰而我應之,必大捷。
”① (二)直接救援安慶失利 5月初開始,太平軍與敵人在安慶城外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
1日,陳玉成及葉芸來部與湘軍曾國荃部及楊載福部水師戰于菱湖,未分勝負。
2日,多隆阿以所部近萬人(4月30日由挂車河進至安慶北面的高河鋪)分四路向練潭和橫山鋪猛撲。
太平軍營地不堅,旋被攻破。
駐新安渡的太平軍一萬餘人前往救援,多隆阿以三營步兵迎面接戰,以五營步兵從側翼攻擊,以馬隊繞到後面攻擊。
太平軍前後受敵,傷亡甚衆,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率餘部退守桐城。
3日,自蕪湖來援的黃文金部太平軍七八千人及撚軍二萬餘人趕到,紮營于桐城東南的天林莊一帶。
6日,黃文金會同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等督率三萬人,分兵兩路,主力直趨新安渡,一部(約五六千人)進攻鄂軍挂車河老營。
多隆阿由高河鋪調步隊十三營馳援新安渡,并調駐挂車河的記名副都統金順率馬隊往援。
待太平軍接近新安渡時,多隆阿部從左右兩翼進行包抄,金順則率馬隊繞至香鋪街,從後路截擊。
太平軍以為中了埋伏,紛紛敗退,撤回天林莊。
進攻挂車河的太平軍也被協領穆圖善等部清軍擊退。
黃文金等部為多隆阿部所阻,無法與陳玉成部會合,便撤出天林莊,退至桐城東面的孔城鎮。
陳玉成見洪仁玕等所率援軍受阻,而湘軍總兵鮑超、成大吉兩部又将來到,知安慶解圍不易,便于5月19日留部将劉瑲琳、李四福、朱孔堂等率部據守集賢關内外各壘,自率馬步五六千人繞道赴桐城,以便與洪仁玕等會商進軍事宜。
多隆阿聞訊,即派兵追擊,使負責斷後的黃金一愛一部太平軍傷亡千餘人。
5月20日,陳玉成抵達桐城,與洪仁玕、林紹璋等會晤,商定于23日分三路進攻挂車河之敵:陳玉成率四千人出挂車河之左,洪仁玕率七千人自江家橋由中路進攻,林紹璋、孫葵意率太平軍和撚軍共萬餘人由棋盤嶺出挂車河之右。
多隆阿事先得到了上述情報,決定“乘其布置未定,先發制人”①,當即派出馬隊多起,分路設伏。
24日黎明,太平軍發起進攻,多隆阿親率馬步各營,“分兵五隊,揚旗而出”,前三隊三路迎戰,後兩隊為預備隊,“列隊不動”。
正酣戰間,多軍伏兵從太平軍後方沖出,太平軍陣腳遂亂,紛紛後退。
多軍乘勢進擊,太平軍傷亡較衆,不得不退回桐城。
在此以前,湘軍援兵鮑超、成大吉兩部共萬餘人已于5月20日抵達集賢關外,并立即進攻關外赤岡嶺的四座太平軍營壘,被劉瑲琳所部擊退。
此後,湘軍改變戰法,在赤岡嶺附近修築炮台數十座,從6月2日開始,不斷對赤岡嶺四壘實施轟擊。
8日,太平軍三壘被毀,守将李四福、朱孔堂以下千餘人或戰死或被俘,惟劉瑲琳所在的第一壘仍頑強抵抗。
9日,成大吉部奉調回援湖北(當時李秀成部正向鄂東南進軍),鮑超部繼續圍攻劉瑲琳部。
當日午夜,劉瑲琳等冒死向北突圍,鮑超率馬步兵追擊。
由于溪水泛漲,突圍北走的太平軍大多被湘軍擒殺,劉瑲琳也被敵人俘虜,肢解處死。
赤岡嶺四壘守軍(共約四千人)均系太平軍一精一銳,此次全部被殲,使陳玉成部的戰鬥力大受影響。
7月1日,太平軍平西主将吳定彩部(由蘇北來援)自菱湖北向湘軍發起攻擊,被同知曾貞幹所部擊敗。
7月8日,曾國荃督軍對菱湖南北兩岸的十八座太平軍營壘發動進攻,太平軍因接連受挫,士氣低落,以緻數千人出降(結果均被殺),吳定彩率殘部退入安慶城内。
至此,安慶完全成了一座孤城,戰局更加被動。
(三)安慶失陷及其教訓 太平軍繼“合取湖北”間接救援安慶的計劃落空後,直接派兵解圍的努力又告失敗,安慶城内守軍被圍年餘,糧食告罄,出城降敵者與日俱增,形勢極度惡化。
陳玉成在進攻挂車河受挫後,6月下旬于皖北無為會晤楊輔清,約其出兵共解安慶之圍。
7月下旬,楊輔清率部自甯國府出發,渡江後,經無為西進,會合陳玉成部,繞經六安、霍山、英山、宿松,于8月6日攻太湖不下,取道小池驿、黃泥
1861年5月1日,洪仁玕、林紹璋等會合桐城、廬江一帶的吳如孝部,共二萬餘人,進至安慶北面的新安渡、橫山鋪、練潭一帶,連營三十餘裡,謀與陳玉成部會師,共解安慶之圍。
曾國藩驚呼:“所有安慶官軍曾國荃等各營,城賊撲之于前,援賊撲之于後,勢殊危急。
”他決心投入更大的兵力,與太平軍決戰于安慶,聲稱“賊以全力救安慶,我亦以全力争安慶。
……迅克安慶,大局乃有挽回之日,金陵乃有恢複之望”。
①于是,一場争奪安慶的殊死搏鬥展開了。
5月10日,曾國藩自祁門移營至長江邊上的東流,就近指揮;同時,将鮑超部六千人自景德鎮調往江北(5月15日抵石牌)。
坐鎮太湖的湖北巡撫胡林翼也調總兵成大吉部五千人赴援安慶。
為對付陳玉成和洪仁玕、林紹璋南北兩路援軍,胡林翼提出了一個“南遲北速”的作戰方針。
他說:“打璋(林紹璋)、玕(洪仁玕)宜速,打狗(對陳玉成的誣稱)宜遲、宜持重,(集賢)關内外無米糧,迫而蹙之,彼必求戰,彼求戰而我應之,必大捷。
”① (二)直接救援安慶失利 5月初開始,太平軍與敵人在安慶城外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
1日,陳玉成及葉芸來部與湘軍曾國荃部及楊載福部水師戰于菱湖,未分勝負。
2日,多隆阿以所部近萬人(4月30日由挂車河進至安慶北面的高河鋪)分四路向練潭和橫山鋪猛撲。
太平軍營地不堅,旋被攻破。
駐新安渡的太平軍一萬餘人前往救援,多隆阿以三營步兵迎面接戰,以五營步兵從側翼攻擊,以馬隊繞到後面攻擊。
太平軍前後受敵,傷亡甚衆,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率餘部退守桐城。
3日,自蕪湖來援的黃文金部太平軍七八千人及撚軍二萬餘人趕到,紮營于桐城東南的天林莊一帶。
6日,黃文金會同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等督率三萬人,分兵兩路,主力直趨新安渡,一部(約五六千人)進攻鄂軍挂車河老營。
多隆阿由高河鋪調步隊十三營馳援新安渡,并調駐挂車河的記名副都統金順率馬隊往援。
待太平軍接近新安渡時,多隆阿部從左右兩翼進行包抄,金順則率馬隊繞至香鋪街,從後路截擊。
太平軍以為中了埋伏,紛紛敗退,撤回天林莊。
進攻挂車河的太平軍也被協領穆圖善等部清軍擊退。
黃文金等部為多隆阿部所阻,無法與陳玉成部會合,便撤出天林莊,退至桐城東面的孔城鎮。
陳玉成見洪仁玕等所率援軍受阻,而湘軍總兵鮑超、成大吉兩部又将來到,知安慶解圍不易,便于5月19日留部将劉瑲琳、李四福、朱孔堂等率部據守集賢關内外各壘,自率馬步五六千人繞道赴桐城,以便與洪仁玕等會商進軍事宜。
多隆阿聞訊,即派兵追擊,使負責斷後的黃金一愛一部太平軍傷亡千餘人。
5月20日,陳玉成抵達桐城,與洪仁玕、林紹璋等會晤,商定于23日分三路進攻挂車河之敵:陳玉成率四千人出挂車河之左,洪仁玕率七千人自江家橋由中路進攻,林紹璋、孫葵意率太平軍和撚軍共萬餘人由棋盤嶺出挂車河之右。
多隆阿事先得到了上述情報,決定“乘其布置未定,先發制人”①,當即派出馬隊多起,分路設伏。
24日黎明,太平軍發起進攻,多隆阿親率馬步各營,“分兵五隊,揚旗而出”,前三隊三路迎戰,後兩隊為預備隊,“列隊不動”。
正酣戰間,多軍伏兵從太平軍後方沖出,太平軍陣腳遂亂,紛紛後退。
多軍乘勢進擊,太平軍傷亡較衆,不得不退回桐城。
在此以前,湘軍援兵鮑超、成大吉兩部共萬餘人已于5月20日抵達集賢關外,并立即進攻關外赤岡嶺的四座太平軍營壘,被劉瑲琳所部擊退。
此後,湘軍改變戰法,在赤岡嶺附近修築炮台數十座,從6月2日開始,不斷對赤岡嶺四壘實施轟擊。
8日,太平軍三壘被毀,守将李四福、朱孔堂以下千餘人或戰死或被俘,惟劉瑲琳所在的第一壘仍頑強抵抗。
9日,成大吉部奉調回援湖北(當時李秀成部正向鄂東南進軍),鮑超部繼續圍攻劉瑲琳部。
當日午夜,劉瑲琳等冒死向北突圍,鮑超率馬步兵追擊。
由于溪水泛漲,突圍北走的太平軍大多被湘軍擒殺,劉瑲琳也被敵人俘虜,肢解處死。
赤岡嶺四壘守軍(共約四千人)均系太平軍一精一銳,此次全部被殲,使陳玉成部的戰鬥力大受影響。
7月1日,太平軍平西主将吳定彩部(由蘇北來援)自菱湖北向湘軍發起攻擊,被同知曾貞幹所部擊敗。
7月8日,曾國荃督軍對菱湖南北兩岸的十八座太平軍營壘發動進攻,太平軍因接連受挫,士氣低落,以緻數千人出降(結果均被殺),吳定彩率殘部退入安慶城内。
至此,安慶完全成了一座孤城,戰局更加被動。
(三)安慶失陷及其教訓 太平軍繼“合取湖北”間接救援安慶的計劃落空後,直接派兵解圍的努力又告失敗,安慶城内守軍被圍年餘,糧食告罄,出城降敵者與日俱增,形勢極度惡化。
陳玉成在進攻挂車河受挫後,6月下旬于皖北無為會晤楊輔清,約其出兵共解安慶之圍。
7月下旬,楊輔清率部自甯國府出發,渡江後,經無為西進,會合陳玉成部,繞經六安、霍山、英山、宿松,于8月6日攻太湖不下,取道小池驿、黃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