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一、清軍戰敗的原因
(一)清政一府實行對内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
英法侵略者為了擴大在中國的殖民特權,進行了曆時四年的侵華戰争——第二次鴉片戰争。
由于它們既要盡量擴大殖民特權,又要保存清政一府為其效力,所以不得不把軍事進攻的目的限制在迫使清政一府承認其所提侵略要求的範圍内。
英法兩國領土不大,兵力有限,既要在歐洲争霸,又要向全球擴張,還要鎮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不可能集中大量兵力侵華(四年之間,侵華軍由二千餘人逐次增至二萬餘人)。
它們同中國遠隔重洋,運輸補給困難。
加以英法之間存在矛盾,隻是在侵華利益上暫時一緻。
而中國又如此之大,決非區區數萬之兵可以占領。
因此,它們隻能借助外交上的一陰一謀詭計和威脅恫吓,利用清政一府的昏庸怯懦,以有限的軍事進攻,達到其攫取包大殖民特權的目的。
中國在這場戰争中有許多有利的條件。
首先,反侵略戰争的正義一性一,能夠激發一愛一國軍民的極大義憤。
其次,清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本土作戰,補給容易,地形熟悉,又能得到人民群衆的支援,處于以逸待勞的有利态勢。
大沽清軍第二次抗登陸作戰獲勝表明,隻要具有堅定的抗戰決心,進行充分的準備,采取符合敵我情況的戰法,加上正确的作戰指揮,侵略軍是完全可以打敗的。
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動,不僅不能利用有利條件,而且采取了對内鎮壓人民、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從而導緻了戰争的失敗。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中國人民在清王朝殘酷剝削壓迫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爆發了以太平天國為主的農民起義戰争,使清王朝陷入了搖搖欲墜的危境。
英法侵略者趁火打劫,乘機發動侵華戰争,以達到其既迫使清政一府屈服,又保住清王朝統治的殖民一主義目的。
清政一府從維護其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出發,采取了适應英法等外國侵略者需要的賣國政策,在英法軍事脅迫、政治訛詐面前,不惜喪權辱國,謀求與侵略者妥協,換得對人民起義的鎮壓,保住其反動腐朽的統治,因此,自始至終堅持對外“息兵為要”的方針。
依據對外“息兵為要”的方針,清廷在兵力使用上,注重對内鎮壓,放松對外禦侮。
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清政一府用于鎮壓太平軍、撚軍、天地會和西南各民族起義武裝的軍隊約有四十餘萬人,而用于抗擊英法聯軍的軍隊則僅二十餘萬,其中不少是未經戰陣的京營禁旅和臨時從東北等地一抽一調來的部隊。
他們“初經行陣”,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以緻往往“望塵而一靡一”。
①在海防戰備方面,除廣東虎門地區外,沿海各省的海防均甚薄弱,炮台陳舊,一攻即破。
此外,派往沿海各省的督撫大員,有的消極避戰,有的臨陣脫逃,雖有某些将領和軍民英勇抵抗,終究形不成統一的抗戰力量,更無法發展成為象恩格斯當時所期望的普遍開展的人民戰争,緻使侵略軍得以使用有限的兵力,長一驅一直一入。
尤有甚者,正當北方戰事未艾之際,上海的買辦官僚竟向英法侵略軍求援,并雇用美國流一氓華爾組織“洋槍隊”,聯合進攻太平軍。
這是清政一府賣國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導緻戰争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武器裝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 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英法侵略軍已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和在克裡米亞戰争期間出現的線膛後裝火炮以及便于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武器裝備,卻與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沒有區别(仍是鳥槍、擡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經不起英法軍的火箭和霰彈轟擊。
至于内河水師,由于船小炮小,二三百隻戰船竟打不沉敵人的一艘炮艇。
随着武器裝備的改善,英法軍隊的作戰方法也有所變化。
在克裡米亞等戰争中,歐洲各國軍隊基本上都采取散兵戰,并更加重視炮兵的炮火準備,以保證步兵的沖擊奏效。
騎兵除用于偵察外,經常用于對敵人的翼側和後方進行出其不意的突擊,和擴張步兵所取得的戰果。
海戰方面,除了繼續運用水陸協同配合、迂回側擊等戰法外,還采用了以吃水淺的炮艇繞過對方要塞,配合大型戰艦實施夾擊等戰法。
這些戰
由于它們既要盡量擴大殖民特權,又要保存清政一府為其效力,所以不得不把軍事進攻的目的限制在迫使清政一府承認其所提侵略要求的範圍内。
英法兩國領土不大,兵力有限,既要在歐洲争霸,又要向全球擴張,還要鎮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不可能集中大量兵力侵華(四年之間,侵華軍由二千餘人逐次增至二萬餘人)。
它們同中國遠隔重洋,運輸補給困難。
加以英法之間存在矛盾,隻是在侵華利益上暫時一緻。
而中國又如此之大,決非區區數萬之兵可以占領。
因此,它們隻能借助外交上的一陰一謀詭計和威脅恫吓,利用清政一府的昏庸怯懦,以有限的軍事進攻,達到其攫取包大殖民特權的目的。
中國在這場戰争中有許多有利的條件。
首先,反侵略戰争的正義一性一,能夠激發一愛一國軍民的極大義憤。
其次,清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本土作戰,補給容易,地形熟悉,又能得到人民群衆的支援,處于以逸待勞的有利态勢。
大沽清軍第二次抗登陸作戰獲勝表明,隻要具有堅定的抗戰決心,進行充分的準備,采取符合敵我情況的戰法,加上正确的作戰指揮,侵略軍是完全可以打敗的。
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動,不僅不能利用有利條件,而且采取了對内鎮壓人民、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從而導緻了戰争的失敗。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中國人民在清王朝殘酷剝削壓迫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爆發了以
英法侵略者趁火打劫,乘機發動侵華戰争,以達到其既迫使清政一府屈服,又保住清王朝統治的殖民一主義目的。
清政一府從維護其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出發,采取了适應英法等外國侵略者需要的賣國政策,在英法軍事脅迫、政治訛詐面前,不惜喪權辱國,謀求與侵略者妥協,換得對人民起義的鎮壓,保住其反動腐朽的統治,因此,自始至終堅持對外“息兵為要”的方針。
依據對外“息兵為要”的方針,清廷在兵力使用上,注重對内鎮壓,放松對外禦侮。
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清政一府用于鎮壓太平軍、撚軍、天地會和西南各民族起義武裝的軍隊約有四十餘萬人,而用于抗擊英法聯軍的軍隊則僅二十餘萬,其中不少是未經戰陣的京營禁旅和臨時從東北等地一抽一調來的部隊。
他們“初經行陣”,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以緻往往“望塵而一靡一”。
①在海防戰備方面,除廣東虎門地區外,沿海各省的海防均甚薄弱,炮台陳舊,一攻即破。
此外,派往沿海各省的督撫大員,有的消極避戰,有的臨陣脫逃,雖有某些将領和軍民英勇抵抗,終究形不成統一的抗戰力量,更無法發展成為象恩格斯當時所期望的普遍開展的人民戰争,緻使侵略軍得以使用有限的兵力,長一驅一直一入。
尤有甚者,正當北方戰事未艾之際,上海的買辦官僚竟向英法侵略軍求援,并雇用美國流一氓華爾組織“洋槍隊”,聯合進攻太平軍。
這是清政一府賣國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導緻戰争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武器裝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 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英法侵略軍已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和在克裡米亞戰争期間出現的線膛後裝火炮以及便于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武器裝備,卻與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沒有區别(仍是鳥槍、擡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經不起英法軍的火箭和霰彈轟擊。
至于内河水師,由于船小炮小,二三百隻戰船竟打不沉敵人的一艘炮艇。
随着武器裝備的改善,英法軍隊的作戰方法也有所變化。
在克裡米亞等戰争中,歐洲各國軍隊基本上都采取散兵戰,并更加重視炮兵的炮火準備,以保證步兵的沖擊奏效。
騎兵除用于偵察外,經常用于對敵人的翼側和後方進行出其不意的突擊,和擴張步兵所取得的戰果。
海戰方面,除了繼續運用水陸協同配合、迂回側擊等戰法外,還采用了以吃水淺的炮艇繞過對方要塞,配合大型戰艦實施夾擊等戰法。
這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