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
關燈
小
中
大
一、英法擴大侵略,清廷疏于戒備
聯軍慘敗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産階級立即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複”。
倫敦《每日電訊》報公開揚言:“大不列颠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宮”,“應該教訓中國人重視英國人,英國人高出于中國人之上,應成為中國人的主人”。
還聲稱在奪取北京之後,要永遠占領廣州,把它變為英國在遠東的商業中心,以便“奠定新領地的基幢。
①1859年9月,英政一府舉行了四次緊急内閣會議,在巴麥尊的策劃下,決定再次擴大侵華戰争。
同倫敦一樣,巴黎也煽起了新的戰争狂一熱。
雖然英、法兩國曾因意大利問題②等弄得關系緊張,而且兩國在擴大侵華後究竟打到何等程度、各出多少軍隊等問題上也一度分歧很大,但經過協商,最終還是達成了協議,決定繼續聯合侵華。
1859年11月,英、法兩國政一府分别再次任命額爾金、葛羅為特命全權代表,并分别以陸軍中将格蘭特、陸軍中将孟托班為英、法遠征軍總司令,組成一支新的侵華聯軍。
其中英軍約一萬八千人,法軍約七千人。
1860年春,格蘭特、孟托班分别率英、法艦隊駛達上海集結,随後即開始第三次北犯。
4月21日,聯軍占領舟山。
5月27日,英軍占領大連灣,6月8日,法軍占領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
此後,聯軍即以大連灣和煙台兩處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關于聯軍的戰略企圖,英國陸軍大臣赫伯特曾于1859年11月26日訓令格蘭特:為了使英國在中國的通商口岸的商業利益不緻受到影響,這次軍事行動應盡量局限于清廷;英國遠征軍可以從北直隸灣和白河登陸,如攻占海口炮台後仍不能使清廷屈服,則沿白河進攻至天津,有可能強迫中國皇帝妥協。
①法國政一府對葛羅也發出了類似訓令,要求法國遠征軍“在白河進行登陸,然後再向天津進軍,并在那裡鞏固自己的陣地”。
②英法兩國再次擴大侵華戰争,并非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相反,它們都害怕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導緻清王朝的覆滅。
它們的目的是迫使清廷“賠禮道歉”,互換和履行《天津條約》,并勒索更多的戰争賠款。
1860年7月9日和11日,額爾金和葛羅分别乘軍艦抵達大連灣和煙台。
美使華若翰和新任俄使伊格納切夫也随同北上,再一次打出“調停者”的旗号,企圖從中漁利。
7月19日,英、法公使和兩國侵華陸海軍司令等在法旗艦上召開作戰會議,根據賀布的建議③和俄使伊格納切夫提一供的關于北塘毫無戒備的情報,決定從北塘登陸,并決定兩國艦隊于7月28日在北塘河左岸入口處宜于停泊的地方集結,經過現地偵察,再決定登陸和入侵的方式。
7月26日,英、法艦隊于渤海灣會齊後,向北塘方向開進。
英軍出動各種艦船一百七十三艘,兵力一萬零五百人,其中有裝備一精一良的騎兵一千人和炮兵兩個中隊。
法軍有艦船三十三艘,兵力六千三百人。
29日,聯軍艦隊在大沽口與北塘口之間距海岸約十三公裡的海面集結,并完成了對北塘海口的偵察以及登陸地點的選擇。
從清軍大沽獲勝到聯軍第三次北犯渤海灣,有近一年的時間,清廷既不了解英法侵略者的動向,也不認真加強防務,隻顧緻力于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當時正是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前後)。
在英法聯軍已經封鎖渤海灣的嚴峻形勢下,鹹豐帝仍認為海口布置周密,聯軍上年進攻受創,“未必不心存畏忌”,此次再來,“實則以兵脅和”而已。
因此,谕令僧格林沁、恒福等,“總須以撫局為要”,“不可因海口設防嚴密,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雖圖快于目前,而贻患于将來”。
①這既表明他對海口設防盲目樂觀,也表明他把對付外敵侵略的側重點放在“撫”上,而不是立足于“戰”。
僧格林沁在取得大沽反擊作戰勝利後,同樣産生了驕傲輕敵情緒。
他認為侵略軍遭此挫敗,“非處萬全,必不肯輕動”,“即使該夷舍命報複,現在營壘培厚加高,密布大炮,各營官兵無不奮勇,足資抵禦”。
②為了讓英、法等國公使從北塘登陸進京,他竟撤掉北塘的守備,專守大沽口。
熟悉北塘一帶地形的山西道監察禦史陳鴻翊認為,英法聯軍如從北塘登陸,必北阻駐營城(北塘河北三十餘裡)之清軍,南攻大沽北炮台後路。
他向鹹豐帝建議:調回從北塘撤走的部隊和大炮,并将駐營城的清軍移駐北塘,嚴為防守。
山東道監祭禦史林壽圖也指出,“北塘弛防非計,宜層層設伏,以策萬全”①。
然而,僧格
倫敦《每日電訊》報公開揚言:“大不列颠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宮”,“應該教訓中國人重視英國人,英國人高出于中國人之上,應成為中國人的主人”。
還聲稱在奪取北京之後,要永遠占領廣州,把它變為英國在遠東的商業中心,以便“奠定新領地的基幢。
①1859年9月,英政一府舉行了四次緊急内閣會議,在巴麥尊的策劃下,決定再次擴大侵華戰争。
同倫敦一樣,巴黎也煽起了新的戰争狂一熱。
雖然英、法兩國曾因意大利問題②等弄得關系緊張,而且兩國在擴大侵華後究竟打到何等程度、各出多少軍隊等問題上也一度分歧很大,但經過協商,最終還是達成了協議,決定繼續聯合侵華。
1859年11月,英、法兩國政一府分别再次任命額爾金、葛羅為特命全權代表,并分别以陸軍中将格蘭特、陸軍中将孟托班為英、法遠征軍總司令,組成一支新的侵華聯軍。
其中英軍約一萬八千人,法軍約七千人。
1860年春,格蘭特、孟托班分别率英、法艦隊駛達上海集結,随後即開始第三次北犯。
4月21日,聯軍占領舟山。
5月27日,英軍占領大連灣,6月8日,法軍占領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
此後,聯軍即以大連灣和煙台兩處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關于聯軍的戰略企圖,英國陸軍大臣赫伯特曾于1859年11月26日訓令格蘭特:為了使英國在中國的通商口岸的商業利益不緻受到影響,這次軍事行動應盡量局限于清廷;英國遠征軍可以從北直隸灣和白河登陸,如攻占海口炮台後仍不能使清廷屈服,則沿白河進攻至天津,有可能強迫中國皇帝妥協。
①法國政一府對葛羅也發出了類似訓令,要求法國遠征軍“在白河進行登陸,然後再向天津進軍,并在那裡鞏固自己的陣地”。
②英法兩國再次擴大侵華戰争,并非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相反,它們都害怕
它們的目的是迫使清廷“賠禮道歉”,互換和履行《天津條約》,并勒索更多的戰争賠款。
1860年7月9日和11日,額爾金和葛羅分别乘軍艦抵達大連灣和煙台。
美使華若翰和新任俄使伊格納切夫也随同北上,再一次打出“調停者”的旗号,企圖從中漁利。
7月19日,英、法公使和兩國侵華陸海軍司令等在法旗艦上召開作戰會議,根據賀布的建議③和俄使伊格納切夫提一供的關于北塘毫無戒備的情報,決定從北塘登陸,并決定兩國艦隊于7月28日在北塘河左岸入口處宜于停泊的地方集結,經過現地偵察,再決定登陸和入侵的方式。
7月26日,英、法艦隊于渤海灣會齊後,向北塘方向開進。
英軍出動各種艦船一百七十三艘,兵力一萬零五百人,其中有裝備一精一良的騎兵一千人和炮兵兩個中隊。
法軍有艦船三十三艘,兵力六千三百人。
29日,聯軍艦隊在大沽口與北塘口之間距海岸約十三公裡的海面集結,并完成了對北塘海口的偵察以及登陸地點的選擇。
從清軍大沽獲勝到聯軍第三次北犯渤海灣,有近一年的時間,清廷既不了解英法侵略者的動向,也不認真加強防務,隻顧緻力于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當時正是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前後)。
在英法聯軍已經封鎖渤海灣的嚴峻形勢下,鹹豐帝仍認為海口布置周密,聯軍上年進攻受創,“未必不心存畏忌”,此次再來,“實則以兵脅和”而已。
因此,谕令僧格林沁、恒福等,“總須以撫局為要”,“不可因海口設防嚴密,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雖圖快于目前,而贻患于将來”。
①這既表明他對海口設防盲目樂觀,也表明他把對付外敵侵略的側重點放在“撫”上,而不是立足于“戰”。
僧格林沁在取得大沽反擊作戰勝利後,同樣産生了驕傲輕敵情緒。
他認為侵略軍遭此挫敗,“非處萬全,必不肯輕動”,“即使該夷舍命報複,現在營壘培厚加高,密布大炮,各營官兵無不奮勇,足資抵禦”。
②為了讓英、法等國公使從北塘登陸進京,他竟撤掉北塘的守備,專守大沽口。
熟悉北塘一帶地形的山西道監察禦史陳鴻翊認為,英法聯軍如從北塘登陸,必北阻駐營城(北塘河北三十餘裡)之清軍,南攻大沽北炮台後路。
他向鹹豐帝建議:調回從北塘撤走的部隊和大炮,并将駐營城的清軍移駐北塘,嚴為防守。
山東道監祭禦史林壽圖也指出,“北塘弛防非計,宜層層設伏,以策萬全”①。
然而,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