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
關燈
小
中
大
林沁等一意孤行,拒不恢複北塘設防,這就為侵略軍的登陸作戰造成了可乘之隙。
二、聯軍北塘登陸,大沽天津陷落 1860年8月1日,格蘭特和孟托班率聯軍艦艇三十餘艘、陸戰隊五千人,駛抵北塘口,趁該處守備空虛,順利登陸,并占領北塘鎮。
接着,後續部隊相繼登陸。
駐守大沽口的僧格林沁,沒有及時一抽一兵反擊,僅“饬派馬隊遙為屯紮”,且“不得先行迎擊”②,以緻坐失戰機。
北塘被占,鹹豐帝感到事态嚴重,急令恒福妥善籌辦和議。
8月7日,恒福照會英、法公使,要求約定時間地點舉行談判。
額爾金、葛羅複照拒絕,并無理要求清軍交出大沽炮台。
8月12日拂曉,聯軍萬餘人從北塘出發,中途分左、右兩翼,向新河一帶前進。
上午9時,駐守新河的清軍馬隊二千人,主動向聯軍出擊,企圖分割敵軍右翼部隊,并将其驅往新河東北的沼澤地帶,爾後加以殲滅。
聯軍集中炮火轟擊清軍馬隊,并派出陸戰隊七百人迎戰。
清軍馬隊見聯軍出戰的兵力不多,便冒着敵人炮火繼續沖鋒。
聯軍随即變換隊形,以步兵合圍清軍馬隊,而以騎兵為預備隊。
清軍馬隊陷入重圍,戰不多久,便傷亡近四百人,隻得突圍。
聯軍騎兵立即追擊,在大部殲滅清軍馬隊之後,乘勝占領了新河。
8月14日淩晨4時,聯軍由新河向塘沽一逼一進。
塘沽與大沽相距八裡,僅一河之隔,是大沽口北岸炮台側後的重要屏障。
清軍在塘沽築有周長近四裡的圍牆,牆高七米,上面開有槍眼、炮洞。
當時,塘沽由副都統克興阿、侍郎文祥等率部駐守,連同從新河撤來的馬隊,總兵力約三千人。
淩晨6時,聯軍進抵塘沽近郊,停泊在白河上的水師戰船立即開炮拒敵。
雙方炮戰半小時,清軍水師戰船被迫撤走。
7時半,聯軍炮轟塘沽,随後在炮火掩護下,發起總攻。
塘沽守軍發炮還擊,奮力抵抗。
雙方激戰兩小時,守軍傷亡很大。
9時半,聯軍分兵一部泅水從葦塘迂回到塘沽側後,守軍腹背受敵,力不能支,退至大沽北岸炮台,塘沽遂為聯軍攻占。
至此,大沽口北岸炮台的側後完全暴露在敵軍面前。
聯軍攻占新河、塘沽後,其艦隊便集結于大沽海口,準備與一逼一近大沽北岸炮台的陸戰隊水陸協同,奪占大沽。
此時,清統治者已喪失了保衛海口的信心。
僧格林沁聲稱“能否扼守,實無把握”。
鹹豐帝非但不嚴令他堅守大沽炮台,反而說什麼“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
若稍有挫失,總額帶兵退守津郡,設法迎頭自北而南截剿,萬不可寄身命于炮台”①,公然要僧格林沁放棄大沽海口,保命逃跑。
他還相繼谕令恒福等照會英、法公使,要求息兵議和,并告以清廷已派使臣前來迎接公使,“進京換約,以期永敦和好”②,但遭到侵略者的拒絕。
8月21日清晨5時,聯軍集中所有野戰炮和艦炮火力,猛烈轟擊大沽北岸炮台。
北岸炮台總指揮樂善(新任直隸提督)督率炮台守軍開炮拒敵。
由于各炮台的彈藥庫陸續中彈起火,守軍炮火逐漸稀疏下來。
上午8時以後,炮戰停止,聯軍萬餘人分為二支(左翼為英軍、右翼為法軍),向石頭縫炮台發起沖鋒。
樂善督率守軍用鳥槍、擡槍和長矛、弓箭等奮勇殺敵。
9時許,由于炮台被炸,樂善陣亡,守軍大部犧牲,石頭縫炮台陷落。
其它兩座炮台的守軍也“以難以描述的勇一猛一精一神,寸土必争地進行防禦”①,抗擊敵之進攻,直至炮台陷落為止。
這次戰鬥,清軍損失近千人;聯軍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死傷四百餘人(法軍二百人、英軍二百餘人)。
僧格林沁見北岸炮台失守,認為南岸炮台“萬難守禦”,便按鹹豐帝的旨意,于當晚盡撤南岸守軍,向天津退卻。
恒福随即在南岸炮台挂起免戰白旗,把三座炮台拱手交給了侵略軍。
英法聯軍占領後的大沽炮台 聯軍控制大沽炮台後,便由賀布率炮艇五艘、海軍陸戰隊八十餘人為先頭部隊,溯白河長一驅一直一入。
這時,逃到天津的僧格林沁又以必須與敵軍“野戰”,而不能“株守營壘”為借口,命令雙港及天津一帶防軍一律撤退,加上從大沽地區撤出的清軍,總計一萬七千餘人(其中馬隊七千、步隊萬餘),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一帶。
由于天津地區完全撤防,白河兩岸亦無清軍阻擊,賀布率領的五艘炮艇于8月24日順利駛達天津城郊。
接着,聯軍後續部隊陸續抵達,不費一槍一彈即占領了天津城。
三、聯軍侵入北京,迫簽《北京條約》(參見附圖五) (一)外交談判的破裂 聯軍侵占大沽炮台後,鹹豐帝極度驚恐,急派大學士
二、聯軍北塘登陸,大沽天津陷落 1860年8月1日,格蘭特和孟托班率聯軍艦艇三十餘艘、陸戰隊五千人,駛抵北塘口,趁該處守備空虛,順利登陸,并占領北塘鎮。
接着,後續部隊相繼登陸。
駐守大沽口的僧格林沁,沒有及時一抽一兵反擊,僅“饬派馬隊遙為屯紮”,且“不得先行迎擊”②,以緻坐失戰機。
北塘被占,鹹豐帝感到事态嚴重,急令恒福妥善籌辦和議。
8月7日,恒福照會英、法公使,要求約定時間地點舉行談判。
額爾金、葛羅複照拒絕,并無理要求清軍交出大沽炮台。
8月12日拂曉,聯軍萬餘人從北塘出發,中途分左、右兩翼,向新河一帶前進。
上午9時,駐守新河的清軍馬隊二千人,主動向聯軍出擊,企圖分割敵軍右翼部隊,并将其驅往新河東北的沼澤地帶,爾後加以殲滅。
聯軍集中炮火轟擊清軍馬隊,并派出陸戰隊七百人迎戰。
清軍馬隊見聯軍出戰的兵力不多,便冒着敵人炮火繼續沖鋒。
聯軍随即變換隊形,以步兵合圍清軍馬隊,而以騎兵為預備隊。
清軍馬隊陷入重圍,戰不多久,便傷亡近四百人,隻得突圍。
聯軍騎兵立即追擊,在大部殲滅清軍馬隊之後,乘勝占領了新河。
8月14日淩晨4時,聯軍由新河向塘沽一逼一進。
塘沽與大沽相距八裡,僅一河之隔,是大沽口北岸炮台側後的重要屏障。
清軍在塘沽築有周長近四裡的圍牆,牆高七米,上面開有槍眼、炮洞。
當時,塘沽由副都統克興阿、侍郎文祥等率部駐守,連同從新河撤來的馬隊,總兵力約三千人。
淩晨6時,聯軍進抵塘沽近郊,停泊在白河上的水師戰船立即開炮拒敵。
雙方炮戰半小時,清軍水師戰船被迫撤走。
7時半,聯軍炮轟塘沽,随後在炮火掩護下,發起總攻。
塘沽守軍發炮還擊,奮力抵抗。
雙方激戰兩小時,守軍傷亡很大。
9時半,聯軍分兵一部泅水從葦塘迂回到塘沽側後,守軍腹背受敵,力不能支,退至大沽北岸炮台,塘沽遂為聯軍攻占。
至此,大沽口北岸炮台的側後完全暴露在敵軍面前。
聯軍攻占新河、塘沽後,其艦隊便集結于大沽海口,準備與一逼一近大沽北岸炮台的陸戰隊水陸協同,奪占大沽。
此時,清統治者已喪失了保衛海口的信心。
僧格林沁聲稱“能否扼守,實無把握”。
鹹豐帝非但不嚴令他堅守大沽炮台,反而說什麼“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
若稍有挫失,總額帶兵退守津郡,設法迎頭自北而南截剿,萬不可寄身命于炮台”①,公然要僧格林沁放棄大沽海口,保命逃跑。
他還相繼谕令恒福等照會英、法公使,要求息兵議和,并告以清廷已派使臣前來迎接公使,“進京換約,以期永敦和好”②,但遭到侵略者的拒絕。
8月21日清晨5時,聯軍集中所有野戰炮和艦炮火力,猛烈轟擊大沽北岸炮台。
北岸炮台總指揮樂善(新任直隸提督)督率炮台守軍開炮拒敵。
由于各炮台的彈藥庫陸續中彈起火,守軍炮火逐漸稀疏下來。
上午8時以後,炮戰停止,聯軍萬餘人分為二支(左翼為英軍、右翼為法軍),向石頭縫炮台發起沖鋒。
樂善督率守軍用鳥槍、擡槍和長矛、弓箭等奮勇殺敵。
9時許,由于炮台被炸,樂善陣亡,守軍大部犧牲,石頭縫炮台陷落。
其它兩座炮台的守軍也“以難以描述的勇一猛一精一神,寸土必争地進行防禦”①,抗擊敵之進攻,直至炮台陷落為止。
這次戰鬥,清軍損失近千人;聯軍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死傷四百餘人(法軍二百人、英軍二百餘人)。
僧格林沁見北岸炮台失守,認為南岸炮台“萬難守禦”,便按鹹豐帝的旨意,于當晚盡撤南岸守軍,向天津退卻。
恒福随即在南岸炮台挂起免戰白旗,把三座炮台拱手交給了侵略軍。
英法聯軍占領後的大沽炮台 聯軍控制大沽炮台後,便由賀布率炮艇五艘、海軍陸戰隊八十餘人為先頭部隊,溯白河長一驅一直一入。
這時,逃到天津的僧格林沁又以必須與敵軍“野戰”,而不能“株守營壘”為借口,命令雙港及天津一帶防軍一律撤退,加上從大沽地區撤出的清軍,總計一萬七千餘人(其中馬隊七千、步隊萬餘),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一帶。
由于天津地區完全撤防,白河兩岸亦無清軍阻擊,賀布率領的五艘炮艇于8月24日順利駛達天津城郊。
接着,聯軍後續部隊陸續抵達,不費一槍一彈即占領了天津城。
三、聯軍侵入北京,迫簽《北京條約》(參見附圖五) (一)外交談判的破裂 聯軍侵占大沽炮台後,鹹豐帝極度驚恐,急派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