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
關燈
小
中
大
桂良為欽差大臣,趕赴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恒福(亦授予欽差大臣頭銜)向英法侵略者乞和。
1860年8月31日,桂良到達天津。
英、法公使提出必須全盤接受1858年的《天津條約》、增加賠款、增辟天津為通商口岸等先決條件,方可議和。
桂良等被迫答應全部要求,從9月2日起,與英、法代表巴夏禮等舉行會談。
侵略者提出停戰的主要條件是:賠償軍費,先付給兩國現款各三四百萬兩;撤走通州守軍,以便兩國公使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并由巴夏禮随帶數十人先行入京,察看沿途及京中住房;增辟天津為通商口岸,立即開市貿易等。
鹹豐帝感到停戰條件過于苛刻,認為公使進京“擁兵而來,顯懷莫測”,因而谕令桂良等“莫顧決裂”,拒絕侵略者所提無理要求。
9月7日,硃谕軍機處和王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表示要與英法“決戰”,并提出決戰時機“宜早不宜遲”,“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長,制彼所短”。
①同時,令軍機大臣等迅速調兵前赴通州,“以資攻剿”。
英法聯軍在天津 英法侵略者由于所求不遂,便中斷談判,決計進犯北京。
9月10日,聯軍先頭部隊三千餘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前進。
在此之前,鹹豐帝得悉英、法公使堅欲帶兵徑赴通州的消息,“決戰”的決心又開始動搖,急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等為欽差大臣,由通州前往天津,與侵略者繼續談判,企圖挽回“撫局”。
載垣、穆蔭接連照會英、法公使,先則要求聯軍退回天津,然後進行談判,繼則請求侵略者止于河西務,在通州進行會談。
額爾金等考慮到聯軍進軍北京,需補充大量軍需物資,因此,表示願意在通州舉行會談,以便争取時間,進行作戰準備。
9月14日,聯軍先頭部隊抵河西務,着手籌建兵站。
與此同時,額爾金派巴夏禮等到達通州。
談判中,巴夏禮除堅持原先提出的條件外,又增加了互換和約時須面見皇帝親遞國書,以及将張家灣的清軍全部撤退等苛刻要求,以緻通州談判于17日徹底破裂。
9月18日,鹹豐帝再次下谕與侵略軍決戰,并令恒福等“廣集民一團一,多方激勵”,“一聞張家灣開仗,即令津郡民一團一截其後路,痛加剿洗”。
① (二)張家灣、八裡橋之戰 9月18日,聯軍先頭部隊自河西務越過馬頭,推進到張家灣附近。
僧格林沁得悉通州談判破裂,便按照載垣等的通知,将巴夏禮等一行三十九人扣押送京,并嚴陣以待,準備迎擊敵人的進攻。
當時,清軍在通州一帶的部署是:僧格林沁的督師行營設在通州與張家灣之間的郭家墳,由他統率的馬步兵一萬七千人,駐紮于張家灣至八裡橋一線,扼守赴通州及京師廣渠門(今建國門)的大道,其中駐張家灣的兵力僅有步隊千人。
副都統格繃額督帶馬隊三千人駐于張家灣的東面和南面。
署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四千人防守通州。
原駐防通州的禮部尚書瑞麟所統京營萬人及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的馬步隊四千人防守八裡橋,作為僧軍的後援。
僧格林沁還派副都統克興阿統帶察哈爾馬隊一千人,防守張家灣西南的馬駒橋;又令總管那馬善統帶祭哈爾馬隊一千人,防守馬駒橋東南的采育,以防敵軍從馬頭直接西進,繞道趨京。
總計通州地區的防軍達三萬餘人。
另外,副都統勝保率京營五千駐齊化門(今朝一陽一門)以東的定福莊,以便聲援僧、瑞兩軍,保衛京師。
18日中午,聯軍向張家灣陣地發起攻擊。
僧格林沁揮軍抵抗,給敵以重大殺傷。
當調派馬隊抄襲敵軍時,聯軍炮隊突然發射火箭數百枚,以緻“馬匹驚駭,回頭奔馳,沖動步隊”②,清軍陣勢頓時混亂,馬步兵自相踐踏,紛紛潰退。
僧格林沁率所部退守八裡橋,駐防通州的綠營兵也慌忙随僧軍撤走。
聯軍占領張家灣,并乘勝追擊,一舉占領郭家墳和通州城。
21日淩晨4時,聯軍從郭家墳一帶向八裡橋推進,騎兵在前面探路。
八裡橋位于北京城東二十餘裡,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之地。
清軍利用八裡橋周圍的灌木叢林,臨時構築了戰壕和土壘。
自張家灣一帶撤退的僧軍與從通州撤退的綠營兵抵達後,總兵力達三萬人,其中馬隊近萬人。
上午7時,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裡橋清軍陣地發起攻擊。
東路為雅曼指揮的法軍第1旅;西路為格蘭特直接指揮的英軍;南路為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2旅,擔負主攻八裡橋的任務。
由于此次作戰以法軍為主,故由孟托班擔任總指揮。
戰前(9月19日),清廷曾告谕僧格林沁等:“拿獲一奸一細,據供:
1860年8月31日,桂良到達天津。
英、法公使提出必須全盤接受1858年的《天津條約》、增加賠款、增辟天津為通商口岸等先決條件,方可議和。
桂良等被迫答應全部要求,從9月2日起,與英、法代表巴夏禮等舉行會談。
侵略者提出停戰的主要條件是:賠償軍費,先付給兩國現款各三四百萬兩;撤走通州守軍,以便兩國公使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并由巴夏禮随帶數十人先行入京,察看沿途及京中住房;增辟天津為通商口岸,立即開市貿易等。
鹹豐帝感到停戰條件過于苛刻,認為公使進京“擁兵而來,顯懷莫測”,因而谕令桂良等“莫顧決裂”,拒絕侵略者所提無理要求。
9月7日,硃谕軍機處和王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表示要與英法“決戰”,并提出決戰時機“宜早不宜遲”,“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長,制彼所短”。
①同時,令軍機大臣等迅速調兵前赴通州,“以資攻剿”。
英法聯軍在天津 英法侵略者由于所求不遂,便中斷談判,決計進犯北京。
9月10日,聯軍先頭部隊三千餘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前進。
在此之前,鹹豐帝得悉英、法公使堅欲帶兵徑赴通州的消息,“決戰”的決心又開始動搖,急派怡親王載垣、兵部
載垣、穆蔭接連照會英、法公使,先則要求聯軍退回天津,然後進行談判,繼則請求侵略者止于河西務,在通州進行會談。
額爾金等考慮到聯軍進軍北京,需補充大量軍需物資,因此,表示願意在通州舉行會談,以便争取時間,進行作戰準備。
9月14日,聯軍先頭部隊抵河西務,着手籌建兵站。
與此同時,額爾金派巴夏禮等到達通州。
談判中,巴夏禮除堅持原先提出的條件外,又增加了互換和約時須面見皇帝親遞國書,以及将張家灣的清軍全部撤退等苛刻要求,以緻通州談判于17日徹底破裂。
9月18日,鹹豐帝再次下谕與侵略軍決戰,并令恒福等“廣集民一團一,多方激勵”,“一聞張家灣開仗,即令津郡民一團一截其後路,痛加剿洗”。
① (二)張家灣、八裡橋之戰 9月18日,聯軍先頭部隊自河西務越過馬頭,推進到張家灣附近。
僧格林沁得悉通州談判破裂,便按照載垣等的通知,将巴夏禮等一行三十九人扣押送京,并嚴陣以待,準備迎擊敵人的進攻。
當時,清軍在通州一帶的部署是:僧格林沁的督師行營設在通州與張家灣之間的郭家墳,由他統率的馬步兵一萬七千人,駐紮于張家灣至八裡橋一線,扼守赴通州及京師廣渠門(今建國門)的大道,其中駐張家灣的兵力僅有步隊千人。
副都統格繃額督帶馬隊三千人駐于張家灣的東面和南面。
署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四千人防守通州。
原駐防通州的禮部尚書瑞麟所統京營萬人及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的馬步隊四千人防守八裡橋,作為僧軍的後援。
僧格林沁還派副都統克興阿統帶察哈爾馬隊一千人,防守張家灣西南的馬駒橋;又令總管那馬善統帶祭哈爾馬隊一千人,防守馬駒橋東南的采育,以防敵軍從馬頭直接西進,繞道趨京。
總計通州地區的防軍達三萬餘人。
另外,副都統勝保率京營五千駐齊化門(今朝一陽一門)以東的定福莊,以便聲援僧、瑞兩軍,保衛京師。
18日中午,聯軍向張家灣陣地發起攻擊。
僧格林沁揮軍抵抗,給敵以重大殺傷。
當調派馬隊抄襲敵軍時,聯軍炮隊突然發射火箭數百枚,以緻“馬匹驚駭,回頭奔馳,沖動步隊”②,清軍陣勢頓時混亂,馬步兵自相踐踏,紛紛潰退。
僧格林沁率所部退守八裡橋,駐防通州的綠營兵也慌忙随僧軍撤走。
聯軍占領張家灣,并乘勝追擊,一舉占領郭家墳和通州城。
21日淩晨4時,聯軍從郭家墳一帶向八裡橋推進,騎兵在前面探路。
八裡橋位于北京城東二十餘裡,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之地。
清軍利用八裡橋周圍的灌木叢林,臨時構築了戰壕和土壘。
自張家灣一帶撤退的僧軍與從通州撤退的綠營兵抵達後,總兵力達三萬人,其中馬隊近萬人。
上午7時,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裡橋清軍陣地發起攻擊。
東路為雅曼指揮的法軍第1旅;西路為格蘭特直接指揮的英軍;南路為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2旅,擔負主攻八裡橋的任務。
由于此次作戰以法軍為主,故由孟托班擔任總指揮。
戰前(9月19日),清廷曾告谕僧格林沁等:“拿獲一奸一細,據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