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
關燈
小
中
大
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
前層踞地,中層微俯,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
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
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一操一必勝之權。
……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谲,不足以盡其變。
”①清廷還一再強調必須派出馬步勁旅,繞至敵後,于夜間輪番出擊,使其自相驚擾,進退兩難。
但是,僧格林沁等未予重視。
為對付聯軍的攻擊,僧格林沁和瑞麟商定,令馬隊首先出擊,爾後以由定福莊移至八裡橋的勝保所部迎擊南路聯軍,瑞麟部迎擊東路聯軍,僧部迎擊西路聯軍。
所有步隊均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戰壕裡,待機殺敵;馬隊則向聯軍的左翼到右翼的寬大正面實施反沖鋒。
戰鬥打響後,清軍馬隊立即沖向前去。
他們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用長矛和弓箭迎擊敵人,企圖沖亂和割裂敵人的戰鬥隊形。
一部分騎兵沖至離敵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沖到敵軍指揮部附近。
激戰一時許,斃傷敵軍千餘人。
但是,清軍馬隊因遭到據壕作戰的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霰彈的轟擊而大量傷亡,被迫退卻。
随後,南路的法軍第2旅将大量炮彈傾瀉在八裡橋上,使勝保部遭到重大傷亡。
當法軍第2旅的兩個前衛連沖到橋邊時,守衛石橋的清軍與敵軍展開肉一搏戰。
後因勝保中彈受傷,遂率軍退至定福莊。
法軍追至,勝保又率軍逃往北京。
在勝保部與南路敵人戰鬥的同時,僧格林沁指揮馬隊穿插于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企圖分割敵人,爾後以步隊配合勝保部包圍南路之敵。
由于勝保所部敗退,僧格林沁的企圖未能實現,遂與西路之英軍展開激戰,雙方傷亡甚衆。
上午9時,英軍分兵一部向于家衛(今于家圍)進攻,企圖抄襲僧軍後路。
僧格林沁甚為驚恐,便“于酣戰之際,自乘騾車,撤隊而逃”①,以緻軍心動搖,紛紛退至齊化門以東的皇木廠。
迎擊東路敵軍的瑞麟部則“于未陣之前,先已潰散”②,緻使法軍第1旅順利地占領八裡橋以東的幾個村莊,并協同法軍第2旅攻占八裡橋。
瑞麟部也逃至皇木廠,與僧部會合,後又一齊退至齊化門。
中午時分,聯軍停止前進,迅速占領八裡橋附近的鹹戶莊(今鹹甯侯莊)、三間房、于家衛一帶地方。
張家灣、八裡橋之戰,是關系到北京安危的關鍵一性一一戰。
英法聯軍由海口孤軍深入,戰線拉長,兵力相對分散,糧彈供一應困難,加之人地生疏,又失去了艦炮優勢,存在許多不利因素。
清軍在兵力上占有較大優勢,且地形熟悉,通州平原地帶便于馬隊馳騁沖殺,同時,又有大量人民群衆和一團一練鄉勇積極開展敵後活動,具有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
但戰鬥的結果,卻是清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清廷的和戰不定。
從天津陷落到八裡橋之戰,鹹豐帝忽而主和,忽而主戰,時而不準清軍“釁自我開”,時而又要清軍“相機進剿”,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使得前線将領無所适從,嚴重影響其抗戰的決心和戰備。
其次,在兵力部署和作戰指揮上存在不少失誤。
僧格林沁把馬步一萬餘人分散配置在從張家灣到八裡橋縱深約二十裡的大道兩側,前沿陣地的兵力異常單薄,又沒有控制必要的預備隊。
因此,當聯軍向張家灣發起進攻時,該處沒有足夠的兵力迎戰,以緻一開始就處于不利态勢。
當馬隊遭到聯軍炮火襲擊而沖亂步隊時,又沒有采取嚴厲措施,制止潰亂,穩住陣腳。
在八裡橋戰鬥中,沒有集中兵力先打對八裡橋威脅最大的南路敵人,又不汲取新河作戰的教訓,仍令騎兵從正面沖擊敵人,而不采取向敵後側擊的戰法,都是很不恰當的。
此外,僧格林沁在戰況緊急、軍心動搖的情況下,不是堅定沉着,督隊奮戰,反而随軍潰退,直至率先逃跑。
瑞麟擁兵近萬,竟也不戰而逃。
所有這些,都必然導緻戰鬥的迅速失敗。
(三)聯軍侵入北京 張家灣、八裡橋敗北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極為震驚。
鹹豐帝立即撤去載垣、穆蔭欽差大臣的職務,以其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便宜行一事全權大臣,留守北京,“督辦和局”,并谕僧格林沁豎一立白旗,知照英、法“停兵待撫”①,自己卻于9月22日帶着皇妃等逃奔熱河。
奕是個“畏夷如虎”的軟骨頭,他認為形勢危殆,戰守兩難,如“尚有一線可為,不惜委屈遷就”①,就是說,除了屈膝求和,别無它路了。
他照會英、法公使,要求停戰談判。
聯軍經張家灣、八裡橋戰鬥,傷亡很大,部隊疲憊,兵員糧彈均需
前層踞地,中層微俯,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
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
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一操一必勝之權。
……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谲,不足以盡其變。
”①清廷還一再強調必須派出馬步勁旅,繞至敵後,于夜間輪番出擊,使其自相驚擾,進退兩難。
但是,僧格林沁等未予重視。
為對付聯軍的攻擊,僧格林沁和瑞麟商定,令馬隊首先出擊,爾後以由定福莊移至八裡橋的勝保所部迎擊南路聯軍,瑞麟部迎擊東路聯軍,僧部迎擊西路聯軍。
所有步隊均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戰壕裡,待機殺敵;馬隊則向聯軍的左翼到右翼的寬大正面實施反沖鋒。
戰鬥打響後,清軍馬隊立即沖向前去。
他們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用長矛和弓箭迎擊敵人,企圖沖亂和割裂敵人的戰鬥隊形。
一部分騎兵沖至離敵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沖到敵軍指揮部附近。
激戰一時許,斃傷敵軍千餘人。
但是,清軍馬隊因遭到據壕作戰的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霰彈的轟擊而大量傷亡,被迫退卻。
随後,南路的法軍第2旅将大量炮彈傾瀉在八裡橋上,使勝保部遭到重大傷亡。
當法軍第2旅的兩個前衛連沖到橋邊時,守衛石橋的清軍與敵軍展開肉一搏戰。
後因勝保中彈受傷,遂率軍退至定福莊。
法軍追至,勝保又率軍逃往北京。
在勝保部與南路敵人戰鬥的同時,僧格林沁指揮馬隊穿插于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企圖分割敵人,爾後以步隊配合勝保部包圍南路之敵。
由于勝保所部敗退,僧格林沁的企圖未能實現,遂與西路之英軍展開激戰,雙方傷亡甚衆。
上午9時,英軍分兵一部向于家衛(今于家圍)進攻,企圖抄襲僧軍後路。
僧格林沁甚為驚恐,便“于酣戰之際,自乘騾車,撤隊而逃”①,以緻軍心動搖,紛紛退至齊化門以東的皇木廠。
迎擊東路敵軍的瑞麟部則“于未陣之前,先已潰散”②,緻使法軍第1旅順利地占領八裡橋以東的幾個村莊,并協同法軍第2旅攻占八裡橋。
瑞麟部也逃至皇木廠,與僧部會合,後又一齊退至齊化門。
中午時分,聯軍停止前進,迅速占領八裡橋附近的鹹戶莊(今鹹甯侯莊)、三間房、于家衛一帶地方。
張家灣、八裡橋之戰,是關系到北京安危的關鍵一性一一戰。
英法聯軍由海口孤軍深入,戰線拉長,兵力相對分散,糧彈供一應困難,加之人地生疏,又失去了艦炮優勢,存在許多不利因素。
清軍在兵力上占有較大優勢,且地形熟悉,通州平原地帶便于馬隊馳騁沖殺,同時,又有大量人民群衆和一團一練鄉勇積極開展敵後活動,具有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
但戰鬥的結果,卻是清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清廷的和戰不定。
從天津陷落到八裡橋之戰,鹹豐帝忽而主和,忽而主戰,時而不準清軍“釁自我開”,時而又要清軍“相機進剿”,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使得前線将領無所适從,嚴重影響其抗戰的決心和戰備。
其次,在兵力部署和作戰指揮上存在不少失誤。
僧格林沁把馬步一萬餘人分散配置在從張家灣到八裡橋縱深約二十裡的大道兩側,前沿陣地的兵力異常單薄,又沒有控制必要的預備隊。
因此,當聯軍向張家灣發起進攻時,該處沒有足夠的兵力迎戰,以緻一開始就處于不利态勢。
當馬隊遭到聯軍炮火襲擊而沖亂步隊時,又沒有采取嚴厲措施,制止潰亂,穩住陣腳。
在八裡橋戰鬥中,沒有集中兵力先打對八裡橋威脅最大的南路敵人,又不汲取新河作戰的教訓,仍令騎兵從正面沖擊敵人,而不采取向敵後側擊的戰法,都是很不恰當的。
此外,僧格林沁在戰況緊急、軍心動搖的情況下,不是堅定沉着,督隊奮戰,反而随軍潰退,直至率先逃跑。
瑞麟擁兵近萬,竟也不戰而逃。
所有這些,都必然導緻戰鬥的迅速失敗。
(三)聯軍侵入北京 張家灣、八裡橋敗北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極為震驚。
鹹豐帝立即撤去載垣、穆蔭欽差大臣的職務,以其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便宜行一事全權大臣,留守北京,“督辦和局”,并谕僧格林沁豎一立白旗,知照英、法“停兵待撫”①,自己卻于9月22日帶着皇妃等逃奔熱河。
奕是個“畏夷如虎”的軟骨頭,他認為形勢危殆,戰守兩難,如“尚有一線可為,不惜委屈遷就”①,就是說,除了屈膝求和,别無它路了。
他照會英、法公使,要求停戰談判。
聯軍經張家灣、八裡橋戰鬥,傷亡很大,部隊疲憊,兵員糧彈均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