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

關燈
法,英法軍隊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大體上也都運用了,并取得成效。

     清軍在第一次鴉片戰争後,既沒有認真研究侵略軍的作戰特點,也沒有探求克敵制勝的新戰法,而是固步自封,保守老一套的戰法。

    不少将領始終認為侵略軍長于水戰而短于陸戰,因而一直忽視加強陸地縱深設防。

    水戰方面,第一次鴉片戰争已經證明,利用火船、火筏等原始方法對付以帆力為主的敵艦,尚且收效甚微,而此次仍用這種老辦法對付運轉靈活的蒸汽炮艇,顯然更難奏效。

    前線将領中,如葉名琚譚廷襄等固然純屬軍事上的門外漢,就是頗受鹹豐帝器重的僧格林沁,也同樣墨守成規,不能因敵因勢制宜。

    他既不善于使用正兵,更不善于使用奇兵,又不虛心采納正确意見,以緻大沽失守,一敗再敗。

    他雖是騎射一出身,卻不會靈活地指揮騎兵作戰。

    這次戰争中的騎兵作戰,是近代史上中國騎兵與歐洲騎兵第一次交鋒。

    由于僧格林沁沒有根據武器裝備敵強己弱,戰場情勢敵人側後暴露等特點,首先使用步兵與敵接戰,待敵進攻隊形出現混亂時,再使用騎兵沖擊,更沒有大膽使用騎兵繞擊敵人側後,斷敵交通線,襲敵後方及炮兵,以緻雖有優勢的騎兵,不但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反為敵人所敗。

     (三)不敢依靠和支持人民群衆抗擊侵略者 中國人民,特别是遭到侵略軍鐵蹄蹂一躏的廣東和津京地區的人民群衆,為了保衛社稷和家園,以大無畏的革命一精一神,用各種形式打擊敵人,使侵略者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可是,和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期一樣,人民群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争,得不到清政一府的支持。

    本來,統治階級中的某些人,從第一次鴉片戰争時三元裡人民的抗英鬥争以及後來反對英國侵略者進入廣州城的鬥争中,看到了人民群衆是制一服侵略者的可靠力量。

    當受到侵略軍再次嚴重威脅時,就連鹹豐帝也曾下令動員民衆抗擊侵略者。

    可是,他們又害怕群衆發動起來之後危及其反動統治,因而總是多方束縛群衆的手腳。

    另一些人,則公開把人民群衆看成比侵略者更為危險的敵人。

    葉名琛在戰前曾下令血腥屠一殺廣東起義群衆十餘萬人。

    譚廷襄則叫嚷“從來禦外以靖内為先”。

    1858年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前夕,天津的一些鋪戶、船民、鹽民等要求彼此聯絡,共禦外侮,桂良等竟把這種正義行動說成是“民情洶洶”,“盜賊四起”,并進行壓制。

    統治者依靠裝備落後、戰法笨拙的政一府軍打不赢外國侵略者,又不敢讓人民群衆組織起來參加抗戰,結果隻有走喪權辱國、妥協投降的道路。

     二、第二次鴉片戰争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争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後果,比第一次鴉片戰争更為嚴重。

    由于戰敗,清政一府被迫作出全面讓步,完全滿足了外國侵略者所提出的種種無理要求。

    公使駐京,使侵略者得以逐漸影響和一操一縱清政一府的活動;大批新的通商口岸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和深入長江中遊;鴉片貿易的合法化以及有關通商、海關、稅率的各種規定,使中國對于外國的經濟侵略更加難于抗拒;允許在中國内地傳教,加深了列強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并為傳教士進行非法活動提一供了便利條件;英國強租九龍、沙俄割占東北大片土地,使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極大的破壞。

    總之,這次戰争的失敗,使中國社會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加深重的苦難。

     在戰争中,侵略軍不僅攻占了中國兩個重要省城,而且兵不血刃地侵入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心髒北京,皇帝逃出都城,“天朝大國”的虛弱本質暴露無遺,這就進一步助長了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擴張野心。

     這次戰争以後,清朝統治者公開與外國侵略勢力勾結起來,共同鎮壓農民起義武裝。

    1861年11月,鹹豐帝在熱河病死後不久,繼位的同治帝(清穆宗載淳,年僅六歲)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勾結奕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奪取了最高統治權。

    她進一步執行勾結外國侵略者的政策,公開實行“借師助剿”的方針,企圖依靠外國侵略者的軍事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

    而英、法、美、俄等國為了确保通過兩次鴉片戰争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種種殖民特權,也樂意幫助清政一府鎮壓中國人民起義。

    在中外反動派進一步勾結的情況下,太平軍和撚軍等起義武裝的處境變得更加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