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
關燈
小
中
大
北岸炮台;第二支由七百二十一人(英軍三百七十一、法軍三百五十)組成,攻打南岸炮台。
20日上午10時,聯軍兩隊炮艇開入口内,同時轟擊南北兩岸炮台。
當時,北岸炮台由遊擊沙春元率部防守;南岸的主炮台由總兵達年和遊擊德魁率部防守,左炮台由都司讷勒和等率部防守,右炮台由遊擊陳毅等率部防守。
四座炮台的防兵已增加到三千人,大炮二百餘門。
面對敵人的進攻,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擊沉敵舢闆四隻,斃敵近百名。
法炮艇“霰彈”号遭到重創,艇長被打死,十一人被打傷。
與此同時,守軍從海口施放了約五十隻火船、火筏,順流而下。
聯軍艦隊立即派小艇将火船、火筏撥一開,保護兩隊炮艇繼續轟擊炮台。
接着,口外的聯軍旗艦“斯萊尼”号及其它主力艦隻的大口徑火炮也向炮台轟擊。
北炮台的三合土頂蓋被 1858年5月,英法聯軍炮擊大沽口炮台 擊毀,南炮台炮牆亦被轟塌,有的火炮被炸壞。
守台兵遭敵炮轟擊,傷亡甚衆。
11時,聯軍的兩支陸戰隊乘舢闆強行登陸,向炮台接近。
守軍沖出炮台,與敵展開白刃格鬥。
他們的頑強抗戰一精一神使敵人一大為震驚。
連目擊此次戰鬥的一個美國人也承認:“中國兵械雖不甚一精一,而兵弁大都忠勇”。
①正當炮台防兵與敵艱苦鏖戰之際,譚廷襄、錢炘和等卻從大沽村乘轎逃跑,緻使士氣大挫。
當敵陸戰隊進至炮台附近時,後路清軍不僅不及時增援,反而訛傳前軍失利,以緻兵勇驚潰。
炮台守兵孤軍奮戰,沙春元、陳毅等中彈犧牲,各炮台遂相繼失守,所有火炮、器械,全被敵軍掠獲。
聯軍陸戰隊占領南北兩岸炮台後,其炮艇沿白河駛向東沽,燒毀浮橋,占領東、西大沽二村。
這次作戰,大沽清軍數倍于敵,但僅僅接戰兩個多小時,四座炮台全部落入敵手。
其所以如此,主要是清廷動搖不定,缺乏抗戰決心。
當聯軍從上海北上時,鹹豐帝一面命令在天津、大沽暗地設防,一面又令譚廷襄等“平心靜氣”地與侵略者“理論”。
前線指揮官譚廷襄雖然奉旨設防,但也根本沒有打的決心,戰前既無周密的防禦計劃,戰時又不親臨前線指揮,危急時刻則帶頭逃跑。
大沽炮台的陳舊落後,也直接影響了戰鬥的進行。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争前,駐守虎門的關天培就采用增減木墊的辦法調整火炮的射程,可是,大沽炮台連這樣的土辦法也未采用。
固定在炮架上的火炮無法調整射程,結果,敵艦趁落潮時發起進攻,各炮台發射的炮彈便大多成為遠彈,不能命中目标。
加上仍然采用老式的木制炮架,一旦遭敵火箭攻擊,木架着火燃一燒,火炮随之滾落地上,無法繼續射擊。
此外,炮台後路部隊畏縮不前,有的望風而逃,也加速了炮台的陷落。
四、聯軍威脅津京,迫簽《天津條約》 5月24日,譚廷襄逃回天津,張殿元等各率所部退守天津城外。
英法聯軍炮艇八九艘溯白河而上,于26日駛抵天津城下。
不久,四國公使也率主力艦隻趕到。
侵略者宣稱,如清廷不立即派全權代表前往天津談判,就先取天津,再攻北京。
譚廷襄在大沽炮台失陷後立即聲稱:“統觀事态,細察夷情,有不能戰、不易守、而不得不撫者”①。
當聯軍兵臨天津城下時,譚更加驚恐萬狀,認為“時勢危急,戰守兩難”,唯一出路是向侵略者妥協求和。
鹹豐帝以天津一逼一近京城,急忙于5月28日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赴天津議和。
從6月4日起,桂良等與英、法、美、俄代表進行了多次交涉。
在英法代表驕橫要挾下,桂良等被迫接受了全部要求,分别于6月26日和27日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
條約的主要内容是:公使常駐北京;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擴大領事裁判權;對英賠款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修改稅則等等。
條約規定第二年在北京交換批準書。
當桂良等與英、法代表談判時,美、俄公使扮演“調停者”的角色,玩一弄一陰一謀詭計,竟搶在英、法之前,誘一逼一清廷分别于6月13日和18日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
在中俄《天津條約》簽訂以前半個月,黑龍江将軍奕山在沙俄武力威脅下,與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簽訂了非法的《瑷珲條約》。
通過這個條約,沙俄侵吞了中國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20日上午10時,聯軍兩隊炮艇開入口内,同時轟擊南北兩岸炮台。
當時,北岸炮台由遊擊沙春元率部防守;南岸的主炮台由總兵達年和遊擊德魁率部防守,左炮台由都司讷勒和等率部防守,右炮台由遊擊陳毅等率部防守。
四座炮台的防兵已增加到三千人,大炮二百餘門。
面對敵人的進攻,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擊沉敵舢闆四隻,斃敵近百名。
法炮艇“霰彈”号遭到重創,艇長被打死,十一人被打傷。
與此同時,守軍從海口施放了約五十隻火船、火筏,順流而下。
聯軍艦隊立即派小艇将火船、火筏撥一開,保護兩隊炮艇繼續轟擊炮台。
接着,口外的聯軍旗艦“斯萊尼”号及其它主力艦隻的大口徑火炮也向炮台轟擊。
北炮台的三合土頂蓋被 1858年5月,英法聯軍炮擊大沽口炮台 擊毀,南炮台炮牆亦被轟塌,有的火炮被炸壞。
守台兵遭敵炮轟擊,傷亡甚衆。
11時,聯軍的兩支陸戰隊乘舢闆強行登陸,向炮台接近。
守軍沖出炮台,與敵展開白刃格鬥。
他們的頑強抗戰一精一神使敵人一大為震驚。
連目擊此次戰鬥的一個美國人也承認:“中國兵械雖不甚一精一,而兵弁大都忠勇”。
①正當炮台防兵與敵艱苦鏖戰之際,譚廷襄、錢炘和等卻從大沽村乘轎逃跑,緻使士氣大挫。
當敵陸戰隊進至炮台附近時,後路清軍不僅不及時增援,反而訛傳前軍失利,以緻兵勇驚潰。
炮台守兵孤軍奮戰,沙春元、陳毅等中彈犧牲,各炮台遂相繼失守,所有火炮、器械,全被敵軍掠獲。
聯軍陸戰隊占領南北兩岸炮台後,其炮艇沿白河駛向東沽,燒毀浮橋,占領東、西大沽二村。
這次作戰,大沽清軍數倍于敵,但僅僅接戰兩個多小時,四座炮台全部落入敵手。
其所以如此,主要是清廷動搖不定,缺乏抗戰決心。
當聯軍從上海北上時,鹹豐帝一面命令在天津、大沽暗地設防,一面又令譚廷襄等“平心靜氣”地與侵略者“理論”。
前線指揮官譚廷襄雖然奉旨設防,但也根本沒有打的決心,戰前既無周密的防禦計劃,戰時又不親臨前線指揮,危急時刻則帶頭逃跑。
大沽炮台的陳舊落後,也直接影響了戰鬥的進行。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争前,駐守虎門的關天培就采用增減木墊的辦法調整火炮的射程,可是,大沽炮台連這樣的土辦法也未采用。
固定在炮架上的火炮無法調整射程,結果,敵艦趁落潮時發起進攻,各炮台發射的炮彈便大多成為遠彈,不能命中目标。
加上仍然采用老式的木制炮架,一旦遭敵火箭攻擊,木架着火燃一燒,火炮随之滾落地上,無法繼續射擊。
此外,炮台後路部隊畏縮不前,有的望風而逃,也加速了炮台的陷落。
四、聯軍威脅津京,迫簽《天津條約》 5月24日,譚廷襄逃回天津,張殿元等各率所部退守天津城外。
英法聯軍炮艇八九艘溯白河而上,于26日駛抵天津城下。
不久,四國公使也率主力艦隻趕到。
侵略者宣稱,如清廷不立即派全權代表前往天津談判,就先取天津,再攻北京。
譚廷襄在大沽炮台失陷後立即聲稱:“統觀事态,細察夷情,有不能戰、不易守、而不得不撫者”①。
當聯軍兵臨天津城下時,譚更加驚恐萬狀,認為“時勢危急,戰守兩難”,唯一出路是向侵略者妥協求和。
鹹豐帝以天津一逼一近京城,急忙于5月28日派大學士桂良、吏部
從6月4日起,桂良等與英、法、美、俄代表進行了多次交涉。
在英法代表驕橫要挾下,桂良等被迫接受了全部要求,分别于6月26日和27日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
條約的主要内容是:公使常駐北京;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擴大領事裁判權;對英賠款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修改稅則等等。
條約規定第二年在北京交換批準書。
當桂良等與英、法代表談判時,美、俄公使扮演“調停者”的角色,玩一弄一陰一謀詭計,竟搶在英、法之前,誘一逼一清廷分别于6月13日和18日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
在中俄《天津條約》簽訂以前半個月,黑龍江将軍奕山在沙俄武力威脅下,與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簽訂了非法的《瑷珲條約》。
通過這個條約,沙俄侵吞了中國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