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
關燈
小
中
大
一、聯軍策劃北犯,清廷置若罔聞
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後,額爾金、葛羅等又在香港密謀策劃,确定聯軍艦隊先開往上海,威一逼一清廷簽訂新約;若不能達到目的,便北犯白河口,對清廷直接施加壓力。
美、俄公使完全贊同英、法的圖謀。
1858年2月,英、法、美、俄公使分别照會清政一府,要求于3月底以前派全權代表到上海舉行談判,否則,即向白河口進發。
3月底,侵略者的要求遭到了拒絕,四國公使便決計率領由香港集中到上海的英艦十餘艘、法艦六艘、美艦三艘、俄艦一艘,分批北上。
對于侵略者貪得無厭的野心,清廷缺乏清醒的估計。
廣州淪陷後,仍認為英法隻是借端要挾,不會繼續入侵,因而命令柏貴“以情理開導”,勸說侵略者退出廣州,然後“相機籌辦”。
同時,任命刑部右侍郎黃宗漢為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由京赴粵,與英法侵略者進行談判。
另一方面,鹹豐帝接受某些人的建議,要柏貴等借助廣東紳民之力,利用各地一團一練鄉勇将聯軍逐出省城和内河,“使知衆怒難犯,……不緻誅求無厭”①。
不久,鹹豐帝接到兩江總督何桂清關于英、法、美、俄四公使欲赴天津的奏報。
但他仍然置若罔聞,不立即采取對策,直至3月21日,才谕令直隸總督譚廷襄等“于海口各要隘,不動聲色,嚴密防範”②,以防意外。
二、聯軍進一逼一大沽,清軍倉卒布防 1858年4月20日,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齊,24日即分别照會清政一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
英、法公使竟限令六日内答複其要求,否則即采取軍事行動。
美、俄公使則打出“調停”的旗号,勸告清廷盡快會談。
與此同時,聯軍艦隊陸續駛抵大沽口,随即進行了進攻大沽炮台的各種準備。
他們派出偵察船,探測水深,偵察海口的地形和炮台設施等;派遣偵察人員化裝登岸,偵探清軍部署;派艦艇搶劫民船商船,掠奪财物糧食;在水邊立标打靶,進行臨戰訓練,并對清軍巡洋哨船鳴槍挑釁等等。
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近口三十餘裡有攔江沙一道,稱為“口外之險”,大船不便航行。
海口南北兩岸建有炮台四座(北岸一座,南岸三座),僅有守兵七百人。
海口距大沽村五六裡,距天津一百八九十裡,中間有新城、葛沽,為商船進口後停泊之處。
譚廷襄認為,敵軍“長于水,而不長于陸,狡猾一性一成,未必肯舍長就短”,因而提出了“設防仍以水路為主,兼備炮台後陸路”的方針。
①4月19日,譚廷襄與直隸提督張殿元、布政使錢炘和等率兵約八千人,并攜帶神機營大炮,倉促前往大沽口設防。
其部署是:譚廷襄率督标各營駐防海神廟(大沽東、西二村之間),張殿元率提标兵一部防守北岸炮台,天津鎮總兵達年率鎮标及提标大沽協兵防守南岸各炮台,錢炘和總辦糧台,清河道崇厚總理營務處。
雇募海船、鹽船四十餘隻,于海神廟前搭浮橋一座,便于兩岸聯絡,協同作戰。
此外,清廷還調派刑部左侍郎國瑞、護軍統領珠勒亨、副都統富勒敦泰等率京營馬步各隊及火器營、健銳營兵二千餘人,攜炮三十門(内有萬斤大炮數門),趕赴海口,統歸譚廷襄節制。
譚便令國瑞率馬隊五百人駐新城以東離海口十五裡處;令珠勒亨率馬步兵千餘人、富勒敦泰率火器營五百人守海口北岸及新河,均作為南北兩岸炮台的後路接應。
三、聯軍大沽登陸,清軍抗戰失利 英、法、美、俄公使照會清廷後,鹹豐帝令譚廷襄與其談判,要求英、法、美公使返回廣東,聽候黃宗漢辦理,俄使則仍到黑 龍江等處會辦。
他把希望寄托在打出“中立”旗号的美、俄公使的“調處”上,企圖以美、俄牽制英、法。
經過多次交涉,清廷的希望完全落空,侵略者決心使用武力迫使清廷屈服。
截至5月19日止,陸續駛抵大沽口外的英、法、美等國艦船共約三十艘50000061_0179_0①。
當日傍晚,聯軍“斯萊尼”号、“複仇者”号等十六艘艦艇和二十餘隻舢闆,載海軍陸戰隊約二千人,駛入攔江沙内,待命行動。
美艦和俄艦各一艘相繼跟進,為英法聯軍壯膽助威。
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和葛羅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津,并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内交出大沽炮台,否則武力占領。
在此以前,聯軍拟定了如下攻擊計劃:首先以六艘炮艇分成二隊,同時發炮攻擊南北兩岸炮台;然後,兩支登陸部隊分别向南北兩岸發起攻擊。
第一支由四百五十七人(英軍二百八十九、法軍一百六十八)組成,攻取
美、俄公使完全贊同英、法的圖謀。
1858年2月,英、法、美、俄公使分别照會清政一府,要求于3月底以前派全權代表到上海舉行談判,否則,即向白河口進發。
3月底,侵略者的要求遭到了拒絕,四國公使便決計率領由香港集中到上海的英艦十餘艘、法艦六艘、美艦三艘、俄艦一艘,分批北上。
對于侵略者貪得無厭的野心,清廷缺乏清醒的估計。
廣州淪陷後,仍認為英法隻是借端要挾,不會繼續入侵,因而命令柏貴“以情理開導”,勸說侵略者退出廣州,然後“相機籌辦”。
同時,任命刑部右侍郎黃宗漢為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由京赴粵,與英法侵略者進行談判。
另一方面,鹹豐帝接受某些人的建議,要柏貴等借助廣東紳民之力,利用各地一團一練鄉勇将聯軍逐出省城和内河,“使知衆怒難犯,……不緻誅求無厭”①。
不久,鹹豐帝接到兩江總督何桂清關于英、法、美、俄四公使欲赴天津的奏報。
但他仍然置若罔聞,不立即采取對策,直至3月21日,才谕令直隸總督譚廷襄等“于海口各要隘,不動聲色,嚴密防範”②,以防意外。
二、聯軍進一逼一大沽,清軍倉卒布防 1858年4月20日,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齊,24日即分别照會清政一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
英、法公使竟限令六日内答複其要求,否則即采取軍事行動。
美、俄公使則打出“調停”的旗号,勸告清廷盡快會談。
與此同時,聯軍艦隊陸續駛抵大沽口,随即進行了進攻大沽炮台的各種準備。
他們派出偵察船,探測水深,偵察海口的地形和炮台設施等;派遣偵察人員化裝登岸,偵探清軍部署;派艦艇搶劫民船商船,掠奪财物糧食;在水邊立标打靶,進行臨戰訓練,并對清軍巡洋哨船鳴槍挑釁等等。
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近口三十餘裡有攔江沙一道,稱為“口外之險”,大船不便航行。
海口南北兩岸建有炮台四座(北岸一座,南岸三座),僅有守兵七百人。
海口距大沽村五六裡,距天津一百八九十裡,中間有新城、葛沽,為商船進口後停泊之處。
譚廷襄認為,敵軍“長于水,而不長于陸,狡猾一性一成,未必肯舍長就短”,因而提出了“設防仍以水路為主,兼備炮台後陸路”的方針。
①4月19日,譚廷襄與直隸提督張殿元、布政使錢炘和等率兵約八千人,并攜帶神機營大炮,倉促前往大沽口設防。
其部署是:譚廷襄率督标各營駐防海神廟(大沽東、西二村之間),張殿元率提标兵一部防守北岸炮台,天津鎮總兵達年率鎮标及提标大沽協兵防守南岸各炮台,錢炘和總辦糧台,清河道崇厚總理營務處。
雇募海船、鹽船四十餘隻,于海神廟前搭浮橋一座,便于兩岸聯絡,協同作戰。
此外,清廷還調派刑部左侍郎國瑞、護軍統領珠勒亨、副都統富勒敦泰等率京營馬步各隊及火器營、健銳營兵二千餘人,攜炮三十門(内有萬斤大炮數門),趕赴海口,統歸譚廷襄節制。
譚便令國瑞率馬隊五百人駐新城以東離海口十五裡處;令珠勒亨率馬步兵千餘人、富勒敦泰率火器營五百人守海口北岸及新河,均作為南北兩岸炮台的後路接應。
三、聯軍大沽登陸,清軍抗戰失利 英、法、美、俄公使照會清廷後,鹹豐帝令譚廷襄與其談判,要求英、法、美公使返回廣東,聽候黃宗漢辦理,俄使則仍到黑 龍江等處會辦。
他把希望寄托在打出“中立”旗号的美、俄公使的“調處”上,企圖以美、俄牽制英、法。
經過多次交涉,清廷的希望完全落空,侵略者決心使用武力迫使清廷屈服。
截至5月19日止,陸續駛抵大沽口外的英、法、美等國艦船共約三十艘50000061_0179_0①。
當日傍晚,聯軍“斯萊尼”号、“複仇者”号等十六艘艦艇和二十餘隻舢闆,載海軍陸戰隊約二千人,駛入攔江沙内,待命行動。
美艦和俄艦各一艘相繼跟進,為英法聯軍壯膽助威。
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和葛羅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津,并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内交出大沽炮台,否則武力占領。
在此以前,聯軍拟定了如下攻擊計劃:首先以六艘炮艇分成二隊,同時發炮攻擊南北兩岸炮台;然後,兩支登陸部隊分别向南北兩岸發起攻擊。
第一支由四百五十七人(英軍二百八十九、法軍一百六十八)組成,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