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制造借口,挑起戰争

關燈
彈藥不繼,水師戰船又先後被敵艦擊毀,東定炮台遂失陷。

    10日,英艦三艘、劃艇兩隻再次轟擊獵德炮台。

    這時,該台除有防兵千人外,台後還有陸路鄉勇應援。

    但因火炮射程近,打不到敵艦,而敵之艦炮卻能擊中炮台,緻欄石碎飛,傷守兵甚衆。

    随後,英海軍陸戰隊在炮火掩護下登岸,繞道抄襲炮台後路。

    當時,梁定海和譚蛟正在台後村莊中賭一博消遣,聞警倉皇逃遁。

    守台兵受到英軍前後夾擊,又無人指揮,便一哄而散,獵德炮台再次失陷。

     11月12日,英艦為打通廣州與香港的聯系,解除後顧之憂,便沿珠江東南水道南返,從側後襲擊安有二百門大炮的橫檔炮台。

    守台兵四百餘人與敵展開炮戰。

    一小時後,英軍陸戰隊從炮台西側登岸,由西、北兩面攻擊。

    防兵不支,紛紛潰散。

    英軍遂占領炮台,掠獲全部大炮。

    翌日,英軍又攻占橫檔東岸的威遠、鎮遠和靖遠炮台。

     英國侵略者僅憑三艘軍艦、十幾隻劃艇和不超過兩千人的兵力,竟敢闖入設防嚴密的虎門海口,直抵廣州,無疑是一種冒險的軍事行動。

    當時,防守虎門要塞與廣州的清軍八倍于敵,結果不但沒有擊敗敵人,反而先後丢失大小炮台十餘座。

    英軍摧毀了總督衙門,并一度突入廣州外城,盡避未能達到入城談判的目的,但其軍事冒險竟獲得了成功。

    這種異常情況的出現,主要由于葉名琛昏庸愚昧到了極點。

    他先則抱着僥幸心理,主觀地認為英軍不敢動武,因而在“亞羅船事件”後仍不進行備戰,使英艦得以乘虛闖過虎門,進入珠江内河。

    敵艦向珠江内河炮台發起攻擊後,他依然堅持不抵抗主義,以緻出現了戰争史上罕見的隻挨打不還手的怪現象。

    最後,雖然被迫還擊,但因準備不足,指揮不當,加上各台守兵過少,火炮落後,彈藥不足,終被敵人各個擊破,造成重大損失。

     三、廣東軍民的英勇抗戰 與葉名琛的不抵抗主義相反,廣東人民和部分一愛一國官兵,目睹侵略者的種種暴行,激起了無比的憤怒,采取鎊種形式,機智勇敢地打擊敵人。

     1856年10月,英國侵略軍開始進犯廣州時,廣州市民便相約剿殺敵人,反英揭帖随處可見。

    12月,群衆滿懷義憤,放火燒毀了城郊十三洋行商館,迫使侵略者全部逃回船上。

     英軍雖然攻占了珠江内河及虎門的主要炮台,但由于沿江軍民不斷采用夜戰近戰襲擊敵艦,使侵略軍無法保障水路交通安全,與香港的聯系經常受到威脅。

    12月22日,英國“提斯特爾”号郵輪拖着一隻滿載從廣州搶劫來的珍寶玉器的劃艇,企圖經虎門口駛往香港。

    半夜,于虎門口内突然受到上百隻中國劃艇的攔擊,便開足馬力向出海口方向直駛,不料又被另一隊中國劃艇截住,不得不抛棄拖曳的劃艇,突圍而逃。

    30日,該郵輪又從廣州駛往香港,廣東鄉勇十七人化裝潛入船上,于中途殺死船主等十一人,将郵船開到岸邊搗毀。

    1857年1月4日下午,廣東水師調集約三百餘艘船隻,從不同方向圍攻珠江江面上的三艘英艦。

    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廣東水師艦船才分頭退入小河汊内。

    與此同時,香港及其附近地區人民也曾自動組織對英國侵略者實行封鎖等鬥争,反抗英軍的入侵。

     在廣東一愛一國軍民的反抗和打擊下,英軍被迫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門口外,等待援軍的到來。

     四、清廷“息兵為要”的方針 英軍撤出虎門後,葉名琛向鹹豐帝謊報軍情,吹噓“防剿英夷水陸獲勝,現在夷情窮蹙”。

    處于内外交困境地的鹹豐帝,早就希望結束對外戰争,以便全力鎮壓幾乎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

    英軍竄入珠江炮擊廣州時,他就聲稱“此次已開兵釁,不勝固屬可憂,亦傷國體;勝則該夷必來報複,……當此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

    ①因此,當他接到“水陸獲勝”的謊報後,立即谕令葉名琛與侵略者議和,“以息兵端”。

    ②鹹豐帝主張息兵媾和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國庫空虛,軍饷難籌。

    他在1857年4月23日的上谕中說:“當此中原多故,饷糈艱難,葉名琛總宜計深慮遠,彌此釁端,既不可意存遷就止顧目前,又不可一發難收複開邊患。

    ”③此外,鹹豐帝認為英軍攻打廣州,無非是提出更多的利益要求,而不會推翻他的封建統治,因此谕令葉名琛,如果英國新任使臣到廣州談判,隻要條件不甚苛刻,“即應以禮相接”,以期兩國息兵和好。

    6月15日,正當英國遠征軍源源向香港集結的時候,鹹豐帝在葉名瓒密陳近日夷情》的奏折上作了批示,明确提出了“息兵為要”的方針。

    批示中雖有“仍當密為防範,勿存輕視之心”等語,但最後強調的則是“總宜息兵為要”。

    ④這一妥協求和的錯誤方針,助長了外國侵略者進一步武裝侵華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