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制造借口,挑起戰争

關燈
一、“亞羅船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争是英國以所謂“亞羅船事件”為借口首先發動的。

    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海珠炮台附近碼頭檢查裝有走私貨物的“亞羅”号船,并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十名有嫌疑的中國船員。

    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為挑一起事端,胡說“亞羅”号是英國船,并造謠說中國水師在該船捕人時,曾扯落船上的英國國旗,有損英國的權利和榮譽,向廣州當局提出賠禮道歉、釋放人犯等無理要求。

     “亞羅”号是中國人蘇亞成于1854年8月建造的商船。

    蘇亞成非法弄到一張港英執照,并雇用了一個叫亞羅的外國人在船上工作,便稱“亞羅”船。

    1855年6月,該船轉賣給另一中國商人方亞明。

    方又領取了一張自當年9月27日起有效期為一年的港英執照,并雇用一個英國人為名義上的船長。

    該船雇用的水手中隐藏着海盜,他們憑借港英執照作掩護,從事鴉片走私和搶劫等犯罪活動。

    廣東水師上船搜捕時,該船執照已經過期,而且船上根本沒有懸挂英國國旗。

    逮捕船上海盜,純屬中國内政,英國根本無權幹涉,因此,兩廣總督葉名琛拒絕了巴夏禮的無理要求。

    然而,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和巴夏禮等竟以此為借口,蓄意擴大事态。

    英國駐香港海軍司令西馬糜各厘立即命令駐港海軍捕捉中國船隻,進行無理挑釁,決計挑一起新的侵華戰争。

     二、英軍進犯廣州 對于英國侵略者的蓄意尋釁,負責籌辦“夷務”的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葉名琛竟然無動于衷。

    他曾大量屠一殺廣東起義人民①,對迫在眉睫的外敵入侵卻不進行任何反侵略戰争的準備。

    當時,廣東清軍總數約七萬四千人,其中八旗兵五千六百餘人,綠營兵六萬八千餘人。

    廣州城内外約有清軍一萬三千人。

    城郊建有炮台十座,每台防兵二十至六十人不等。

    珠江内河一帶除修複了第一次鴉片戰争中被毀的十六座炮台外,又新建了六座,共計二十二座。

    防守城郊和内河沿岸三十二座炮台的兵力共約二千餘人。

    但由于葉名琛毫無戰備觀念,不采取任何防禦措施,“惟日事扶鸾降乩,冀得神祐”②,因而“亞羅船事件”發生後,虎門要塞及廣州清軍都沒有及時轉入臨戰狀态。

     1856年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将西馬糜各厘率軍艦三艘、劃艇十餘隻、海軍陸戰隊約二千人,向虎門口開進,揭開了第二次鴉片戰争的序幕。

    英軍的企圖是:以武力脅迫葉名琛屈服,乘機進入廣州城。

     當英艦強行闖入時,廣東水師提督吳元猷因事先未加防範,又未接到葉名琛的命令,不敢下令開炮攔擊。

    虎門各炮台守将有的等待觀望,有的未戰先逃,防兵紛紛潰散。

    因此,英艦未受任何抵抗即順利駛過虎門要塞,進入内河。

     英軍艦船突入珠江内河,直接威脅着廣州的安全。

    當日上午,英艦開始進攻獵德炮台,守軍奮勇還擊,雙方展開炮戰。

    葉名琛接到戰報後,仍以為英軍不過是虛聲恫吓,竟然說:“必無事,日暮自走耳。

    ”并下令“敵船入内,不可放炮還擊”。

    ①獵德等炮台防兵被迫停止抵抗,緻使英海軍陸戰隊順利登陸。

    當晚,英軍艦船進泊廣州城西南的十三洋行碼頭。

     第二天,英艦沿珠江南水道下駛,進攻廣州河南鳳凰岡等炮台。

    防兵“遵令走避”,炮台被占,大炮被毀。

    在部屬一再要求下,葉名琛才勉強同意派兵一千五百人防守北門外的四方炮台。

    25日,英軍又攻占海珠炮台,五十門大炮全部落入敵手。

    至此,珠江内河一帶的主要炮台均被英軍攻占。

     10月27日,西馬糜各厘除集中三艘軍艦的炮火外,還利用海珠炮台的五十門大炮,轟擊廣州外城,并以總督衙署為主要目标,企圖脅迫葉名琛屈服。

    28日下午,英軍繼續炮擊,并派海軍陸戰隊登岸,縱火燒毀靖海門外的民房,延及城樓。

    29日中午,英軍以猛烈炮火将外城城牆轟開二丈多寬的缺口,并擊毀督署。

    下午,英海軍陸戰隊登岸,約有二三百人從缺口攻入外城。

    清軍參将淩芳率撫标兵英勇抵抗。

    兩小時後,淩芳中彈犧牲,撫标兵退入内城。

    南海縣大浦鄉一團一勇主動增援,殺敵數十人,終因武器簡陋,勢不能敵,亦退守内城。

    英軍因兵力單薄,未敢深入,便将靖海門、五仙門及附近民房盡行燒毀,于當日傍晚撤回軍艦。

    這時,葉名琛才派武弁梁定海、譚蛟等率兵千人,前往被毀的獵德炮台防守。

     自10月31日起,英軍連續炮擊廣州城,但仍未達到入城談判的目的,便于11月6日派出軍艦三艘,沿珠江主航道東進,炮擊位于竹橫沙的東定炮台。

    該台有炮三十六門,守軍約七八十人。

    在台外的江面還停泊着廣東内河水師的紅單船二十三隻。

    英艦發起進攻後,炮台防兵開炮拒敵,水師戰船也主動參戰,擊中一艘英艦,斃敵百餘人。

    但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