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

關燈
帝從1854年底1855年初英法軍隊協助清政一府鎮壓廣東天地會和上海小刀會起義等事實中,看到外國侵略者确有援助清廷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意向,因而态度有所松動,但仍堅持原訂條約的“大段斷無更改”,隻同意“擇其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變通一二條,“以示羁縻”,拒絕全面“修約”。

    ①英、法、美鑒于外交訛詐失敗,決心用武力來達到它們的目的,而這時克裡米亞戰争已以英、法獲勝而告結束,于是,便積極準備發動新的侵華戰争。

     英國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争的罪魁禍首。

    它通過第一次鴉片戰争,獲得了侵華經驗,認為以武力迫使清王朝屈服是輕而易舉的事。

    這種自信,促使它進行新的軍事冒險。

    早在1849年,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就曾給駐香港的英國公使發出如下訓令:“……隻要形勢需要,英國的軍事力量能夠毀滅廣州城,叫它片瓦不留,從而使該城居民受到最厲害的懲罰。

    ”②這次新的侵華戰争的挑一起和擴大,以巴麥尊為首的英國内閣的侵略意旨又起了決定一性一的作用。

     法國也想擴大對一華經濟侵略,特别是不滿足于《黃埔條約》中關于隻在通商城市設立天主堂的條款,力圖通過使用武力取得深入内地傳教的合法地位,以實現其利用宗教進行侵略的野心,因而成了英國發動第二次侵華戰争的主要幫兇。

     美國對一華貿易當時尚有逆差,其商業地位決定了它對清政一府盡量保持僞善的溫和态度。

    它一面支持英國侵華,以便援例均沾侵略利益,一面積極表示願意扶助清廷鎮壓人民起義。

     沙俄一貫懷有極大的侵略擴張野心。

    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它就非法侵占中國黑龍江的廟街和庫頁島等戰略要地,并繼續将侵略魔爪伸一入黑龍江、烏蘇裡江流域和西北邊疆。

    克裡米亞戰争失敗後,沙皇俄國企圖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黑海地區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計劃無法實現,便把侵略目标轉向東線,加緊侵略中國。

    它願意與英、法握手言歡,支持它們的侵華行徑,以便從中漁利。

     正由于英、法、美、俄在侵華問題上存在某種程度的一緻一性一,因而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盡避各懷鬼胎,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實際上緊密配合,結成了一條侵華聯合戰線。

     當時,英、法等國軍隊的數量和組織體制等和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期相比,沒有多大變化。

    如1855年時,英軍總數約二十萬人,其中:步兵一百零三個一團一,約十二萬人;騎兵二十六個一團一,約一萬人;炮兵一萬二千人,火炮約六百門;海軍五萬八千餘人,各種艦船五百餘艘。

    此外,還有國民軍六萬人左右。

    當時的法軍總數近六十萬人,其中:步兵三十九萬八千人,内有基幹步兵一團一一百個,獵兵和非洲兵等四十餘營;騎兵八萬六千餘人,六十個一團一;炮兵約七萬人,十七個一團一,火炮約一千二百門;海軍有戰艦一百七十一艘,其中主力艦二十五艘。

    與四十年代初期相比,英法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有了明顯的改進。

    其步兵已裝備有米涅式、李恩飛式和蘭開斯特式線膛步槍,提高了射速、射程和命中一精一度。

    火炮也由滑膛炮改為線膛炮,由實心彈發展到榴霰彈,提高了射擊一精一度,增大了殺傷面積,射程增加了近千米。

    海軍艦艇方面,英國的蒸汽艦已超過三分之一,艦速由八節以下增至十節以上,排水量、續航力、攻擊力都有提高。

    此外,在克裡米亞戰争中還制成了一種适于淺水航行、艦炮射程遠的蒸汽炮艇。

    軍事技術條件的這些改進,增強了英法等國實現其殖民擴張政策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