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的十餘年間,英、法、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擴張,以便尋找新的市場和原料産地。
英國資産階級原以為憑借《南京條約》所規定的不平等的通商關系,可以迅速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巨額利潤。
但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居于統治地位,在沉重的封建剝削下,億萬貧苦農民的購買力很低,以緻洋貨經常滞銷。
同時,英國對一華鴉片走私貿易的急劇增長,也直接排擠了其它商品的銷一售。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中國人不能同時既購買商品又購買毒一品;……而增加鴉片貿易是和發展合法貿易不相容的”。
①然而,貪婪的英國資産階級既想盡量擴大鴉片貿易,又想大量傾銷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國增辟商埠,開放長江和内地貿易,減輕洋貨轉輸内地的稅收,以實現其攫取包多殖民特權的目的。
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以後,中國出現了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政權與清王朝對立的局面,清王朝的統治不穩。
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列強對太平天國革命一開始就懷有敵意,但懾于太平軍的勝利進軍,不敢輕易進行武裝幹涉,加之對太平天國抱有一定的幻想,因而暫時打起“中立”的旗号,靜觀中國政局的發展。
1853年和1854年間,英、法、美等國駐華代表在太平軍占領區頻繁進行活動,發現太平天國毫無媚外的表示,并堅決拒絕輸入鴉片。
他們意識到中國人民不可侮,要想進一步攫取殖民特權,唯一辦法是以武力迫使清廷屈服,然後再和它勾結起來,共同對付太平軍。
可是,當時英、法正竭力對付沙俄在近東的擴張,不可能馬上發動武裝進攻來迫使清政一府進一步出賣國家主權,因此,它們聯合美國,利用清王朝面臨的國内危機,在1854—1856年間向清政一府進行了全面修改《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的交涉,企圖通過外交手段達到其侵略目的。
1854年初,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勾結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麥蓮,聯合向清政一府提出“修約”要求,其中包括開放中國沿海和内地各城市、長江自一由通航、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的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等。
他們還以協助清政一府鎮壓太平軍為誘餌,說什麼隻要同意修約,“自當襄助中華,削平反側”。
同時又威脅說:“否則奏明本國,自行設法辦理。
”①以鹹豐帝(清文宗奕詝)為首的清朝統治集一團一,雖然由于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失敗而對外國侵略者心存畏懼,但仍力圖維持自己的“大國體面”,不願意放棄閉關自守政策,不希望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内地,更害怕外國公使駐京,損害其封建體統。
他們意識到太平天國是危及其統治地位的“根本之患”,希圖“借師助剿”;但又對外國侵略者存有戒心,甚至害怕他們和太平軍“聯合”起來,推翻其封建統治。
因此,清廷決定采勸堅守成約”的方針,拒絕了“修約”的要求。
英、法、美未達目的,叫嚷要訴諸武力。
但當時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裡米亞戰争,無力在中國開辟新的戰場,美國也因國内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争,“修約”問題便暫時地擱置起來。
1856年,美國新任駐華公使巴駕勾結英、法駐華公使,再次要求清政一府“修約”。
侵略者軟硬兼施,一方面揚言“各國條約章程,必求更改,否則恐緻生事”②,另方面又表示願将便于在内河作戰的蒸汽炮艇賣給清政一府,幫助清廷鎮壓農民起義武裝。
這時,鹹豐
英國資産階級原以為憑借《南京條約》所規定的不平等的通商關系,可以迅速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巨額利潤。
但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居于統治地位,在沉重的封建剝削下,億萬貧苦農民的購買力很低,以緻洋貨經常滞銷。
同時,英國對一華鴉片走私貿易的急劇增長,也直接排擠了其它商品的銷一售。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中國人不能同時既購買商品又購買毒一品;……而增加鴉片貿易是和發展合法貿易不相容的”。
①然而,貪婪的英國資産階級既想盡量擴大鴉片貿易,又想大量傾銷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國增辟商埠,開放長江和内地貿易,減輕洋貨轉輸内地的稅收,以實現其攫取包多殖民特權的目的。
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以後,中國出現了
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列強對太平天國革命一開始就懷有敵意,但懾于太平軍的勝利進軍,不敢輕易進行武裝幹涉,加之對太平天國抱有一定的幻想,因而暫時打起“中立”的旗号,靜觀中國政局的發展。
1853年和1854年間,英、法、美等國駐華代表在太平軍占領區頻繁進行活動,發現太平天國毫無媚外的表示,并堅決拒絕輸入鴉片。
他們意識到中國人民不可侮,要想進一步攫取殖民特權,唯一辦法是以武力迫使清廷屈服,然後再和它勾結起來,共同對付太平軍。
可是,當時英、法正竭力對付沙俄在近東的擴張,不可能馬上發動武裝進攻來迫使清政一府進一步出賣國家主權,因此,它們聯合美國,利用清王朝面臨的國内危機,在1854—1856年間向清政一府進行了全面修改《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的交涉,企圖通過外交手段達到其侵略目的。
1854年初,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勾結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麥蓮,聯合向清政一府提出“修約”要求,其中包括開放中國沿海和内地各城市、長江自一由通航、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的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等。
他們還以協助清政一府鎮壓太平軍為誘餌,說什麼隻要同意修約,“自當襄助中華,削平反側”。
同時又威脅說:“否則奏明本國,自行設法辦理。
”①以鹹豐帝(清文宗奕詝)為首的清朝統治集一團一,雖然由于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失敗而對外國侵略者心存畏懼,但仍力圖維持自己的“大國體面”,不願意放棄閉關自守政策,不希望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内地,更害怕外國公使駐京,損害其封建體統。
他們意識到太平天國是危及其統治地位的“根本之患”,希圖“借師助剿”;但又對外國侵略者存有戒心,甚至害怕他們和太平軍“聯合”起來,推翻其封建統治。
因此,清廷決定采勸堅守成約”的方針,拒絕了“修約”的要求。
英、法、美未達目的,叫嚷要訴諸武力。
但當時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裡米亞戰争,無力在中國開辟新的戰場,美國也因國内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争,“修約”問題便暫時地擱置起來。
1856年,美國新任駐華公使巴駕勾結英、法駐華公使,再次要求清政一府“修約”。
侵略者軟硬兼施,一方面揚言“各國條約章程,必求更改,否則恐緻生事”②,另方面又表示願将便于在内河作戰的蒸汽炮艇賣給清政一府,幫助清廷鎮壓農民起義武裝。
這時,鹹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