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關燈
1853年5月以後,太平軍的一精一銳部隊分别調往北伐、西征戰場,天京附近兵力大為減弱,以緻經常受到江北、江南大營清軍的威脅。

    1854年7月,清廷從廣東所調的五十隻紅單船陸續駛抵鎮江一帶江面,太平軍的“龜船”①和部分營壘相繼被其擊毀,對天京的水上運輸威脅甚大。

    1855年,形勢更趨嚴重。

    繼北伐軍于當年5月全軍覆沒之後,天京西翼重鎮太平府和蕪湖又于7月被清軍攻占。

    11月,皖北重鎮廬州失陷,天京的東方屏障鎮江及其對岸的瓜洲,也屢遭清軍進攻,使天京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

    好在自1855年初起,西征戰場轉敗為勝,太平軍又重新奪回了武漢以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區,湘軍陷入了兵分數處,被動挨打的局面。

    這就使天京當局有可能從西征前線一抽一調大軍東援,摧毀江北、江南大營,改善天京處境。

     太平軍擊破江北、江南大營之戰,曆時四月有餘。

    整個作戰過程大緻分為打通天京與鎮江的聯系、攻破江北大營、擊敗鎮江外圍之敵、攻破江南大營四個階段。

     一、打通天京與鎮江的聯系 清軍于1853年5月就開始圍攻金陵下遊的咽喉要地鎮江。

    1855年4月,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在鎮壓了上海小刀會起義之後,率清軍七八千人到達鎮江外圍,加緊對鎮江的圍攻。

    鎮江城内米糧、火藥漸感缺乏,形勢十分嚴重。

    所以,太平軍調兵回援後,首先東援鎮江。

     鎮江城内有太平軍約萬人,守将為檢點吳如孝。

    太平軍東援時,由吉爾杭阿統領的鎮江外圍清軍兵力已增至萬餘人,分别駐紮于城西南之九華山和城東之京岘山一帶,另由提督餘萬清率兵一部駐于下蜀街,總兵虎嵩林率兵一部駐于高資,準備阻截由天京東援的太平軍。

     1856年初,冬官正丞相陳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奉命自皖西率部返回天京。

    2月1日,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率太平軍數萬人自天京分兩路東進:一由天京東北的觀音門沿江至栖霞一帶,直趨鎮江;一由神策門至紫金山東面的仙鶴門,以為掩護。

    清軍一面在仙鶴門一帶迎戰,一面由鎮江方面派兵防堵。

    雙方連日接戰,不分勝負,後相持于龍潭、下蜀之間。

    鎮江守将吳如孝得知天京派兵東援,曾多次派兵出城接應,均被清軍堵回。

     為了打破僵局,秦日綱等商定由陳玉成率少數一精一兵于夜間乘小船順長江“舍死直沖到鎮江”,“與吳如孝計及一抽一軍由内打出”①,以便東西兩面夾攻清軍。

    4月1日晨,秦日綱等率大軍由倉頭一帶向東直進,清軍迎戰。

    至午間,戰鬥正酣,先一日抄小路迂回至下蜀清軍後路的李秀成所率三千人突然發起攻擊。

    清軍腹背受敵,陣勢大亂。

    這時,陳玉成、吳如孝也率鎮江守軍趕到,兩支太平軍勝利會師。

    次日,太平軍又大敗吉爾杭阿等部清軍,連破敵營十六座,直抵鎮江,屯紮于金山、金雞嶺、九華山腳,與九華山的吉爾杭阿大營對峙。

     太平軍會師鎮江後,連夜調集船隻,載大部軍隊由金山渡江至瓜洲,另留夏官又正丞相周勝坤一軍扼守倉頭後路。

     二、攻破江北大營 1853年底,太平軍為籌組北伐援軍而放棄揚州之後,瓜洲一帶仍由賴漢英等率兵一部駐守。

    由于這一帶地勢平坦,駐該處的太平軍全恃木城、深壕,引水環繞防守,多次擊退江北大營清軍的進攻。

    1854年秋,琦善病死于揚州軍中,清廷以江甯将軍托明阿繼任欽差大臣,而以陳金绶、雷以諴幫辦軍務。

    清軍為防止瓜洲太平軍北進,西自儀征的新城,東至運河邊的施家橋,築長牆一道。

    後為了進攻瓜洲,又在長牆以南,從八裡鋪向東西兩側延伸,加築土牆一道,綿亘四十餘裡。

    土牆築成後,江北大營也前移至八裡鋪,并沿土牆修築營盤和炮台各二十餘座。

     1856年4月2日,吉爾杭阿派人向江北大營通報了太平軍将渡江北上的情報,但未引起托明阿等的重視。

    當晚,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率大軍渡江,到達瓜洲。

    4月3日拂曉,太平軍對土橋發起猛烈進攻,清軍大敗。

    秦日綱等督軍乘勝猛進,連破虹橋、樸樹灣等清軍營盤。

    敵人望風披一靡一,争相逃命,潰散大半,炮械旗帳盡棄,托明阿等逃奔三汊河。

    太平軍一鼓作氣,次日又大敗三汊河之敵,連破敵營一百二十餘座。

    清軍餘部千餘人退守秦家樓、蔣王廟一帶。

    托明阿僅帶數十騎連夜逃往揚州東北的邵伯鎮。

    5日,太平軍乘揚州城防空虛,兵不血刃地再克揚州。

    至此,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