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西征
關燈
小
中
大
從1853年5月中旬太平軍自天京出發西征,到1856年4月石達開由江西率軍回援天京,為太平軍西征時期。
西征的戰略意圖,在于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制安慶、九江、武漢等軍事要地,以屏一蔽天京,并解決天京軍民的财糧供一應問題。
其過程大緻可分勝利進軍、被迫退卻、轉敗為勝和乘勝反攻四個階段。
一、勝利進軍 (一)占安慶,圍南昌 1853年5月19日,即北伐軍出發幾天之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又派出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和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率領戰船千餘艘、步軍二三萬人,由天京溯長江西征。
西征軍首先占領安徽和州,繼經太平、池州,于6月10日占領長江北岸重鎮安慶①。
此後,胡以晃即坐鎮安慶,指揮西征戰事。
賴漢英率檢點曾天養、指揮林啟容以下萬餘人進軍江西,于13日攻占彭澤,接着連克湖口、南康(今星子)、吳城鎮,前鋒于6月24日直抵南昌城下。
江西巡撫張芾率兵勇六千餘人駐守南昌。
太平軍圍城前夕,新任幫辦江南大營軍務、湖北按祭使江忠源自九江率楚勇一千三百人先期趕到南昌②,與張芾共同據城防守,并焚燒城外民房,防止太平軍一穴一地攻城。
太平軍進抵南昌外圍後,稍事準備,即行攻城,為敵軍炮火所阻。
江忠源等多次督軍出城迎戰,并炮轟太平軍船隻,企圖打退太平軍的進攻,均未得逞。
7月9日,太平軍用地雷轟塌城牆,随即沖入缺口。
由于江忠源已先督楚勇數百人于缺口處堵擊,未能攻入城内。
7月28日,太平軍再次轟塌城牆,發起沖鋒,因遭清軍堵截,且受繞出城外的清軍背後襲擊,攻城又未成功。
由于僵持不下,雙方都向南昌增兵,準備進一步展開争奪戰。
8月初,國宗石祥祯(一作石貞祥)、石鳳魁、韋志俊等率增援部隊萬餘人、船隻近千艘,自天京抵達南昌城外。
賴、石等部聯合發起進攻,又未得手,便決定一面圍城,一面進攻外圍各州縣,以孤立南昌清軍。
于是由曾天養率領一支部隊,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先後攻占了南昌外圍的豐城、瑞州(今高安)、饒州(今波一陽一)、樂平、景德鎮等州縣。
沿途征集了不少糧食,用以支援進攻南昌的太平軍和接濟天京。
在進占瑞州時,曾擊潰自湖南來援的訓導江忠淑所部楚勇二千餘人。
8月中下旬,清軍各路援軍亦陸續到達,計有從江南大營派來的雲南兵一千二百人(由總兵音德布率領),從湖南派來的湘勇三千六百人(由知州朱孫诒、訓導羅澤南等率領)。
8月28日,清援軍在南昌守軍的配合下,對圍城的太平軍發起反攻。
太平軍先則佯敗誘敵,繼則兩翼包抄,将敵擊退。
此後,雙方又處于相持狀态。
由于久攻不下,楊秀清決定撤南昌之圍,轉攻皖北和湖北。
9月24日,太平軍撤離南昌。
其實,太平軍如能審時度勢,及早采取圍城打援戰法,着重殲滅清軍援兵,不僅可以改變長期頓兵堅城之下的不利态勢,而且可以在不斷殲滅援敵的情況下攻克南昌。
根據當時雙方實力對比以及清軍援軍到達時間不一等情況,太平軍是有可能做到這點的。
可惜,太平軍南昌前線的指揮者計不及此,隻一味強攻堅城,以緻鈍兵挫銳,并陷入兩面應敵的被動處境,以緻圍城三月,終于被迫撤圍。
(二)取九江,克廬州(參見附圖三) 太平軍自南昌撤圍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石祥祯率領,西取湖北;一路由曾天養率領,回安慶并入胡以晃部,進攻皖北。
1853年9月25日,天京派石達開率兵五六千人至安慶,主持西征事宜。
石祥祯等所率太平軍約萬餘人于9月29日攻占九江,留林啟容率部分兵力駐守,大隊繼續西進。
署湖廣總督張亮基急令前武昌府同知勞光泰統率炮船前往鄂東田家鎮(今廣濟西北)扼守,并派署按察使唐樹義前往督師。
清軍編造巨筏,上置火炮,橫列江面,妄圖阻止太平軍船隻西進。
10月8日,太平軍一舉占領田家鎮對岸的要隘半壁山,為突破清軍江防創造了條件。
10月15日黎明,太平軍水陸并舉,猛攻田家鎮清軍,半壁山上的大炮居高臨下地轟擊敵人。
守軍近萬人(連同前一日由南昌回援的江忠源部)死傷逃亡幾盡,戰船炮位全部為太平軍所獲。
田家鎮既破,入鄂之水陸門戶洞一開,于是,太平軍乘勝攻克湖北蕲州、黃州(今黃岡),直趨武漢。
當時,新任湖廣總督吳文鎔以武昌“官弁倉皇無計,衆心渙散”①,隻得閉城株守。
“存城兵千餘名,不敷分布”②。
由于武漢清軍兵力空虛,西征太平軍于10月20日即輕而易舉地第二次攻占漢口、漢一陽一。
為了集中兵力于安徽戰場,太平軍在漢一陽一、漢口一帶僅停留了半個月,11月6日即主動撤離,由石祥祯、韋志俊等率一部兵力留守黃州、蕲州,主力随即轉向皖北。
西征軍除以部分兵力留守安慶、九江和黃州等地外,集中了一萬餘人,由胡以晃、曾天養率領,向安徽北部進軍。
11月14日占桐城,29日占舒城,斬督辦安徽一團一練、工部侍郎呂賢基,直一逼一廬州(今合肥市)。
廬州當時為安徽臨時省城,太平軍如攻占該城,不僅可以成為天京的西部屏障,而且可以北出魯豫,西進湖北,南援安慶。
廬州城垣周長三十餘裡,守城清軍不滿三百,鄉勇不滿五千。
由南昌跟蹤太平軍至湖北的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自漢口經安徽六安,急馳廬州,于12月10日率兵二千七百餘人進入城内。
同時,清廷還從河南陳州(今淮一陽一)、江蘇徐州、安徽定遠等地調兵萬餘增援。
江忠源入城後,按照防守南昌的辦法布置廬州城守,但城内兵力、物資均不及南昌充足,隻得寄希望于援兵的到來。
太平軍進抵廬州後,先行圍城。
從12月12日開始攻城,連攻數日,均未得手。
到12月18日,由東關援廬的清軍壽春鎮總兵玉山等部二千餘人接近廬州。
太平軍迎擊于威武門外,陣斬玉山,并殲其所部大半。
次日,又擊潰由六安出援的總兵音德布等所部清軍四五千人。
從此,清軍其它各部援兵均裹足不前。
自陳州出援的陝甘總督舒興阿所部四千餘人,遲至1854年1月4日才進抵廬州西北的岡子集;自徐州出援的新任江南提督和春部一千人,則于1月12日才趕到廬州東北的梁園。
但各路援軍均不敢一逼一近城池,因此,太平軍得以從容部署攻城。
太平軍以城外民房為掩護,挖掘地道。
江忠源督軍從城内對挖,先後将太平軍攻城地道破壞九處。
太平軍雖曾兩次炸塌城牆,但均未能攻入。
其後,太平軍改用新法,“于南門月城之旁,另掘數處,形如曲突,又疊為上下層。
戒曰:初發時,聞聲不必相應,俾其用力堵之;堵而後發,則無及矣。
”①1月14日夜,大霧迷漫,咫尺不辨,上層地雷轟發,毀城牆五六丈,守城清軍連忙搶堵,不久,下層地雷又發,鄉勇争相下城,投奔太平軍,清軍驚恐大亂。
太平軍攻擊部隊乘勢由缺口沖入,守軍紛紛潰退。
與此同時,小南門、小東門方向的太平軍也緣梯而上,攻入城内,與清軍展開巷戰。
至15日晨,守城清軍全部被殲,知府胡元炜降,廬州城為太平軍占領。
自廣西起一直與太平軍為敵的江忠源投水自一殺。
清廷予救援不力的舒興阿以革職處分。
之後,各路援軍全歸和春統帶。
太平軍攻占廬州後,沒有乘勝追殲清軍援兵,擴大戰果,僅留胡以晃率近萬人駐守,而将曾天養部調往湖北戰場,急于開辟新區。
2月20日,石達開又派國宗石達英等率部由安慶過長江,經東流、建德(今東至東北)占領祁門。
這樣,清軍得以逐漸集結了三萬兵力,對廬州進行長圍久困,使太平軍無法與當地的撚軍結合起來,擴大占領區,在皖北開創新的局面。
這不能不說是西征軍作戰指導上的一次失策。
(三)進軍湖北 1853年底,當西征軍集中主力攻打廬州時,留駐湖北黃州等地的太平軍基本上采取守勢。
1854年1月29日,湖廣總督吳文鎔率兵七千進駐黃州以北二十餘裡的堵城,并命唐樹義督水師扼守上遊,妄圖攻占黃州。
這時,由國宗韋以德、地官副丞相黃再興、春官又副丞相林紹璋、丞相張子朋等率領的水陸大軍已由下遊開到,曾天養所率太平軍也已由廬州到達黃州,連同原有守軍,共約四萬人。
2月初,正值太平天國天曆新年,黃州城内舉行祝賀活動,吳文鎔以為有機可乘,遂連續三次督兵進攻,但均未得逞。
堵城“濱江臨壑,三面皆水,(清軍)大營十一座,排比屯紮,已犯兵家之忌。
”①加之連日大雪,清軍鬥志甚低。
太平軍派出部隊,繞至清軍大營之後,蔭蔽埋伏,敵人毫無察覺。
2月12日,黃州城内太平軍全部出動,從正面猛攻清軍;同時伏兵齊起,縱火焚燒清軍營寨。
清軍前後受敵,紛紛潰逃,湖廣總督吳文鎔、總兵德亮、知府蔡潤深等皆被殺。
唐樹義見陸路覆滅,急率水師上駛金口(後被太平軍全部殲滅)。
太平軍取得堵城之捷後,便乘勢沿江發動進攻,于2月16日第三次攻占漢口、漢一陽一,并進圍武昌。
同時,又分兵兩路,向湖南和鄂北進軍。
南路軍二萬餘人由石祥祯及林紹璋指揮,直指長沙;北路軍萬餘人由曾天養指揮,進一逼一荊襄;留下
西征的戰略意圖,在于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制安慶、九江、武漢等軍事要地,以屏一蔽天京,并解決天京軍民的财糧供一應問題。
其過程大緻可分勝利進軍、被迫退卻、轉敗為勝和乘勝反攻四個階段。
一、勝利進軍 (一)占安慶,圍南昌 1853年5月19日,即北伐軍出發幾天之後,
西征軍首先占領安徽和州,繼經太平、池州,于6月10日占領長江北岸重鎮安慶①。
此後,胡以晃即坐鎮安慶,指揮西征戰事。
賴漢英率檢點曾天養、指揮林啟容以下萬餘人進軍江西,于13日攻占彭澤,接着連克湖口、南康(今星子)、吳城鎮,前鋒于6月24日直抵南昌城下。
江西巡撫張芾率兵勇六千餘人駐守南昌。
太平軍圍城前夕,新任幫辦江南大營軍務、湖北按祭使江忠源自九江率楚勇一千三百人先期趕到南昌②,與張芾共同據城防守,并焚燒城外民房,防止太平軍一穴一地攻城。
太平軍進抵南昌外圍後,稍事準備,即行攻城,為敵軍炮火所阻。
江忠源等多次督軍出城迎戰,并炮轟太平軍船隻,企圖打退太平軍的進攻,均未得逞。
7月9日,太平軍用地雷轟塌城牆,随即沖入缺口。
由于江忠源已先督楚勇數百人于缺口處堵擊,未能攻入城内。
7月28日,太平軍再次轟塌城牆,發起沖鋒,因遭清軍堵截,且受繞出城外的清軍背後襲擊,攻城又未成功。
由于僵持不下,雙方都向南昌增兵,準備進一步展開争奪戰。
8月初,國宗石祥祯(一作石貞祥)、石鳳魁、韋志俊等率增援部隊萬餘人、船隻近千艘,自天京抵達南昌城外。
賴、石等部聯合發起進攻,又未得手,便決定一面圍城,一面進攻外圍各州縣,以孤立南昌清軍。
于是由曾天養率領一支部隊,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先後攻占了南昌外圍的豐城、瑞州(今高安)、饒州(今波一陽一)、樂平、景德鎮等州縣。
沿途征集了不少糧食,用以支援進攻南昌的太平軍和接濟天京。
在進占瑞州時,曾擊潰自湖南來援的訓導江忠淑所部楚勇二千餘人。
8月中下旬,清軍各路援軍亦陸續到達,計有從江南大營派來的雲南兵一千二百人(由總兵音德布率領),從湖南派來的湘勇三千六百人(由知州朱孫诒、訓導羅澤南等率領)。
8月28日,清援軍在南昌守軍的配合下,對圍城的太平軍發起反攻。
太平軍先則佯敗誘敵,繼則兩翼包抄,将敵擊退。
此後,雙方又處于相持狀态。
由于久攻不下,楊秀清決定撤南昌之圍,轉攻皖北和湖北。
9月24日,太平軍撤離南昌。
其實,太平軍如能審時度勢,及早采取圍城打援戰法,着重殲滅清軍援兵,不僅可以改變長期頓兵堅城之下的不利态勢,而且可以在不斷殲滅援敵的情況下攻克南昌。
根據當時雙方實力對比以及清軍援軍到達時間不一等情況,太平軍是有可能做到這點的。
可惜,太平軍南昌前線的指揮者計不及此,隻一味強攻堅城,以緻鈍兵挫銳,并陷入兩面應敵的被動處境,以緻圍城三月,終于被迫撤圍。
(二)取九江,克廬州(參見附圖三) 太平軍自南昌撤圍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石祥祯率領,西取湖北;一路由曾天養率領,回安慶并入胡以晃部,進攻皖北。
1853年9月25日,天京派石達開率兵五六千人至安慶,主持西征事宜。
石祥祯等所率太平軍約萬餘人于9月29日攻占九江,留林啟容率部分兵力駐守,大隊繼續西進。
署湖廣總督張亮基急令前武昌府同知勞光泰統率炮船前往鄂東田家鎮(今廣濟西北)扼守,并派署按察使唐樹義前往督師。
清軍編造巨筏,上置火炮,橫列江面,妄圖阻止太平軍船隻西進。
10月8日,太平軍一舉占領田家鎮對岸的要隘半壁山,為突破清軍江防創造了條件。
10月15日黎明,太平軍水陸并舉,猛攻田家鎮清軍,半壁山上的大炮居高臨下地轟擊敵人。
守軍近萬人(連同前一日由南昌回援的江忠源部)死傷逃亡幾盡,戰船炮位全部為太平軍所獲。
田家鎮既破,入鄂之水陸門戶洞一開,于是,太平軍乘勝攻克湖北蕲州、黃州(今黃岡),直趨武漢。
當時,新任湖廣總督吳文鎔以武昌“官弁倉皇無計,衆心渙散”①,隻得閉城株守。
“存城兵千餘名,不敷分布”②。
由于武漢清軍兵力空虛,西征太平軍于10月20日即輕而易舉地第二次攻占漢口、漢一陽一。
為了集中兵力于安徽戰場,太平軍在漢一陽一、漢口一帶僅停留了半個月,11月6日即主動撤離,由石祥祯、韋志俊等率一部兵力留守黃州、蕲州,主力随即轉向皖北。
西征軍除以部分兵力留守安慶、九江和黃州等地外,集中了一萬餘人,由胡以晃、曾天養率領,向安徽北部進軍。
11月14日占桐城,29日占舒城,斬督辦安徽一團一練、工部侍郎呂賢基,直一逼一廬州(今合肥市)。
廬州當時為安徽臨時省城,太平軍如攻占該城,不僅可以成為天京的西部屏障,而且可以北出魯豫,西進湖北,南援安慶。
廬州城垣周長三十餘裡,守城清軍不滿三百,鄉勇不滿五千。
由南昌跟蹤太平軍至湖北的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自漢口經安徽六安,急馳廬州,于12月10日率兵二千七百餘人進入城内。
同時,清廷還從河南陳州(今淮一陽一)、江蘇徐州、安徽定遠等地調兵萬餘增援。
江忠源入城後,按照防守南昌的辦法布置廬州城守,但城内兵力、物資均不及南昌充足,隻得寄希望于援兵的到來。
太平軍進抵廬州後,先行圍城。
從12月12日開始攻城,連攻數日,均未得手。
到12月18日,由東關援廬的清軍壽春鎮總兵玉山等部二千餘人接近廬州。
太平軍迎擊于威武門外,陣斬玉山,并殲其所部大半。
次日,又擊潰由六安出援的總兵音德布等所部清軍四五千人。
從此,清軍其它各部援兵均裹足不前。
自陳州出援的陝甘總督舒興阿所部四千餘人,遲至1854年1月4日才進抵廬州西北的岡子集;自徐州出援的新任江南提督和春部一千人,則于1月12日才趕到廬州東北的梁園。
但各路援軍均不敢一逼一近城池,因此,太平軍得以從容部署攻城。
太平軍以城外民房為掩護,挖掘地道。
江忠源督軍從城内對挖,先後将太平軍攻城地道破壞九處。
太平軍雖曾兩次炸塌城牆,但均未能攻入。
其後,太平軍改用新法,“于南門月城之旁,另掘數處,形如曲突,又疊為上下層。
戒曰:初發時,聞聲不必相應,俾其用力堵之;堵而後發,則無及矣。
”①1月14日夜,大霧迷漫,咫尺不辨,上層地雷轟發,毀城牆五六丈,守城清軍連忙搶堵,不久,下層地雷又發,鄉勇争相下城,投奔太平軍,清軍驚恐大亂。
太平軍攻擊部隊乘勢由缺口沖入,守軍紛紛潰退。
與此同時,小南門、小東門方向的太平軍也緣梯而上,攻入城内,與清軍展開巷戰。
至15日晨,守城清軍全部被殲,知府胡元炜降,廬州城為太平軍占領。
自廣西起一直與太平軍為敵的江忠源投水自一殺。
清廷予救援不力的舒興阿以革職處分。
之後,各路援軍全歸和春統帶。
太平軍攻占廬州後,沒有乘勝追殲清軍援兵,擴大戰果,僅留胡以晃率近萬人駐守,而将曾天養部調往湖北戰場,急于開辟新區。
2月20日,石達開又派國宗石達英等率部由安慶過長江,經東流、建德(今東至東北)占領祁門。
這樣,清軍得以逐漸集結了三萬兵力,對廬州進行長圍久困,使太平軍無法與當地的撚軍結合起來,擴大占領區,在皖北開創新的局面。
這不能不說是西征軍作戰指導上的一次失策。
(三)進軍湖北 1853年底,當西征軍集中主力攻打廬州時,留駐湖北黃州等地的太平軍基本上采取守勢。
1854年1月29日,湖廣總督吳文鎔率兵七千進駐黃州以北二十餘裡的堵城,并命唐樹義督水師扼守上遊,妄圖攻占黃州。
這時,由國宗韋以德、地官副丞相黃再興、春官又副丞相林紹璋、丞相張子朋等率領的水陸大軍已由下遊開到,曾天養所率太平軍也已由廬州到達黃州,連同原有守軍,共約四萬人。
2月初,正值太平天國天曆新年,黃州城内舉行祝賀活動,吳文鎔以為有機可乘,遂連續三次督兵進攻,但均未得逞。
堵城“濱江臨壑,三面皆水,(清軍)大營十一座,排比屯紮,已犯兵家之忌。
”①加之連日大雪,清軍鬥志甚低。
太平軍派出部隊,繞至清軍大營之後,蔭蔽埋伏,敵人毫無察覺。
2月12日,黃州城内太平軍全部出動,從正面猛攻清軍;同時伏兵齊起,縱火焚燒清軍營寨。
清軍前後受敵,紛紛潰逃,湖廣總督吳文鎔、總兵德亮、知府蔡潤深等皆被殺。
唐樹義見陸路覆滅,急率水師上駛金口(後被太平軍全部殲滅)。
太平軍取得堵城之捷後,便乘勢沿江發動進攻,于2月16日第三次攻占漢口、漢一陽一,并進圍武昌。
同時,又分兵兩路,向湖南和鄂北進軍。
南路軍二萬餘人由石祥祯及林紹璋指揮,直指長沙;北路軍萬餘人由曾天養指揮,進一逼一荊襄;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