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西征

關燈
攻武昌者僅萬餘人。

     湖廣總督吳文鎔被擊斃後,清廷立即命荊州将軍台湧接任(暫駐德安府——今安陸縣),并以青麟為湖北巡撫,率兵千餘據守武昌。

    同時,從四川調兵四千東下援鄂,并一再催促兩廣總督速調紅單船①進入長江,以威脅太平軍的長江航道和天京安全。

     1854年3月至4月,北路太平軍連下湖北孝感、雲夢、安陸、随州(今随縣)、鐘祥。

    5月2日,攻破荊門,準備由此南下,進圍荊州。

    荊州城内僅有旗綠兵丁二千人,适有奉調援鄂的雲南兵一部(由遊擊王國才等率領)路過該地,新任荊州将軍官文便截留協守。

    太平軍向荊州進一逼一時,官文派王國才率兵一千二百人及練勇五百人迎戰。

    5月9日,雙方戰于龍會橋,太平軍稍退,清軍随即分三路夾攻。

    太平軍不支,曾天養等率部轉趨上遊,經當一陽一,于5月18日攻占宜昌。

    官文立派副都統貴升等率兵千餘前往,會同宜昌鎮總兵納欽等率部反攻。

    5月27日,太平軍棄宜昌,接着連下宜都、枝江,拟再攻荊州。

    6月8日,在離府城數十裡處遭王國才等所部清軍堵截,乃南下進入湖南境内,以便與南路太平軍會師。

     (四)挺一進湖南 南路太平軍水陸并進,挺一進湖南,于2月27日占嶽州,3月4日占湘一陰一,7日占靖港,11日占甯鄉。

    這時,新建的地主武裝湘軍已經組成,太平軍南下,受到了湘軍的阻擊。

     1.湘軍的興起 早在1852年,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一靡一,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舉辦一團一練,以助“攻剿”。

    1853年1月21日,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一團一練。

    後來,曾國藩認為一團一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

     湘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幹營)。

    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

    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

    火器主要有擡槍、鳥槍。

    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于營官。

    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于陸師。

    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闆船十,共二十一隻,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

    ①每隻長龍船安炮七門,舢闆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

    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

    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台,分别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

     針對綠營兵的流弊,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采取了某些改革措施:一是薪饷較高②,并專配長夫,自帶帳篷,以利于加強訓練和作戰。

    二是實行募兵制,采用自上而下的辦法,首先選定統領,然後由統領挑選營官,由營官挑選哨弁,由哨弁挑選什長,由什長挑選勇丁,以便相互熟悉和層層控制。

    勇丁挑選的對象主要是年青力壯的農民。

    應募者須有人具保,并編造清冊,填寫籍貫、住址和父母、兄弟、妻子姓名。

    它實際上是把“連坐法”應用于對軍隊的統治。

    這樣,在伍時可以防止勇丁逃亡,解散時可以各有所歸。

    此外,曾國藩所選将領除所謂“誠樸”的讀書人外,還從綠營中挑選少數一精一于武藝的将弁為營官,以便訓練水陸兵丁,教會他們掌握技藝和陣法。

    曾國藩還強調“嚴刑峻法”,并建立嚴密的稽查制度,以申軍紀,同時,向兵士灌輸“忠勇奮發”、“盡忠報效”、絕對服從官長等思想,鼓勵湘軍士卒大肆屠一殺起義人民,為封建統治階級賣命。

     至1854年初,曾國藩已練成湘軍陸師十五營、水師十營(擁有戰船二百四十隻、坐船二百三十隻),官弁、勇盯長夫等共一萬七千餘人。

    這支軍隊實際上是隻聽命于曾國藩的私人武裝,它開創了近代軍閥擁兵自重的先例,表明清王朝已經衰朽到難以維護其統一軍權的地步。

     2.湘潭、靖港之戰 自西征太平軍進軍皖鄂以來,清廷屢饬曾國藩率湘軍赴援。

    曾國藩以戰船尚未辦齊、在廣東購置的火炮(千餘門)尚未解到為由,遲不應命。

    當西征太平軍再次溯江而上,進軍武漢時,清廷又催促曾國藩率湘軍出湖南,迅抵武漢,以阻遏太平軍的攻勢。

    曾國藩随即複奏,堅持必俟粵炮解到方可起程,并提出必先掃清湖北江面方可援皖,必力保武昌上遊方可進戰的方略。

    ① 1854年2月25日,曾國藩督率全部湘軍分水陸兩路自衡州起程,到湘潭集結,随後開赴長沙。

    3月上旬,陸路湘軍自長沙開赴靖港、喬口,阻截南下的太平軍。

    由于湘軍陸續北上,太平軍難以抗衡,因而一度放棄嶽州等處,自湖南撤回湖北。

    4月初,太平軍加強兵力之後,由湖北蒲圻方向重新發起進攻,7日再克嶽州。

    曾國藩在湘軍“陸路既已失利,水軍亦無固志”的情況下,不得已“乘風上駛,退保省城”。

    ①太平軍乘勝進至喬口、靖港等地,一逼一近長沙,并在4月21日、22日于靖港擊敗曾國藩派出的湘軍水師。

    鑒于長沙防守嚴密,南路太平軍決定由石祥祯率部分兵力扼守靖港,由林紹璋率主力近二萬人由陸路繞經甯鄉,疾趨長沙西南數十裡的湘潭,以便南北夾擊,圍攻長沙。

    22日,林紹璋所率太平軍大敗扼守甯鄉的三營湘軍(共一千八百人),殲其營官三人及勇丁五百餘名。

    當補用副将塔齊布率湘軍一千三百餘人馳援甯鄉時,太平軍已由間道直赴湘潭,并于24日占領了湘潭城,對長沙湘軍後路構成嚴重威脅。

    林紹璋等督饬太平軍于城北趕築木城,防敵進攻,又收民船數百隻,編組水營,控制湘江江面。

     4月25日,塔齊布率部趕到湘潭城外,營官江忠淑等率部二千六百名繼至。

    塔齊布認為,太平軍“每用以守為戰、反客為主之法,若不及時速剿,俟賊營壘既定,攻克為難”②,于是立即對太平軍展開猛攻。

    太平軍出城迎擊,雙方在湘潭北郊連日激戰。

    塔齊布令兵勇聞炮即伏,炮止即進,直沖太平軍營壘。

    面對湘軍的瘋狂進攻,太平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由于初到湘潭,紮營未穩,且又孤立無援,漸呈難以抵禦之勢。

     27日,曾國藩又派湘軍水師總統、知府褚汝航等率水師五營馳援湘潭,在湘江内與太平軍水營展開激戰。

    湘軍水師憑借船炮的優勢,往返沖擊。

    由民船倉卒組建的太平軍水營,難以抵擋湘軍水師的進攻,三天之内被毀大小船數百隻,傷亡逾千人。

     由于連日接戰不利,加之太平軍内部新老戰士之間相互埋怨,甚至發生械鬥,林紹璋等決定留兵一部守城,自率大隊向湘江上遊轉移。

    29日,在擊退湘軍的進攻後,立即集中船隻,裝載财物,乘風上駛。

    次日午間抵達下滠司時,不意為湘軍水師追及,因拒戰失利,便棄船登岸,由陸路折回湘潭。

    這時,湘軍已在湘潭城外設下伏兵。

    5月1日,當守城太平軍戰士緣梯而下,準備接應城外太平軍入城時,湘軍伏兵驟起,将出城之太平軍戰士砍死,乘勢奪梯登城,打開城門。

    大隊湘軍立即沖入,奪占了湘潭城。

    自下滠司折回的太平軍見城已失守,隻得分道撤退:林紹璋率部北返靖港,另一部經醴陵東走。

    湘潭之戰,太平軍傷亡和逃散甚衆,損失慘重。

     此前,曾國藩得悉湘軍在湘潭水陸初勝,即于4月28日親率水師五營(大小戰船四十隻)、陸勇八百人,由長沙進襲靖港,企圖使太平軍首尾不能相顧。

    當天中午,南風驟起,水流迅急,湘軍戰船順風闖入靖港,遭太平軍岸上炮火猛烈轟擊,指揮船被擊傷,各般連忙降下風帆,到靖港對岸之銅官渚躲避。

    太平軍立即出動二百餘隻小劃船,對湘軍水師發起攻擊,毀敵船十餘隻。

    湘軍水勇不支,紛紛棄船上岸。

    這時,坐鎮白沙洲(距靖港二十裡)指揮的曾國藩,急率陸師向靖港方向增援。

    但湘軍陸勇見水師失利,又見太平軍大批出動,便紛紛後退,曾國藩執劍督戰,也不能遏止。

    靖港一戰,湘軍水陸皆敗,戰艦損失三分之一,炮械損失四分之一。

    曾國藩羞憤交加,兩次投水自一殺,皆被随員救起,最後狼狽逃回長沙。

     太平軍雖在靖港獲勝,但無法抵償湘潭之戰所遭受的損失。

    湘潭失利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對戰鬥力較強的湘軍尚缺乏了解,因而在思想上和軍事上都缺乏與強敵作戰的準備;其次是孤軍冒進,立足未穩,遭敵猛攻,措手不及;再就是臨時編組起來的水營,抵擋不住經過訓練和裝備有洋炮的湘軍水師,以緻連連失利,影響了整個作戰。

     西征軍自1853年從天京出發,到進軍湘潭,前後不足一年,先後玫占了安慶、廬州、九江、漢口、漢一陽一、嶽州等重鎮,有效地保障了天京上遊的安全和糧食物資的供一應,取得了重大勝利。

    但戰線拉得太長,兵力過于分散,且不懂得鞏固既得陣地,隻顧長驅直進,以緻既未能有計劃地大量殲滅敵人,驟遇強敵時又不能集中優勢決戰決勝。

    此後不久,西征軍便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在湘軍的進攻下,節節後退,幾至不能遏止,對整個西征作戰影響甚大。

     湘潭、靖港之戰,湘軍損失也很嚴重。

    曾國藩承認:水師僅存湘潭五營二千餘人,陸師僅存湘潭與留防平江之勇二千餘人。

    ①因此,急需招募兵員,修造戰船,購置槍械,進行休整補充。

    太平軍方面,自湘潭戰敗後,不得不于5月4日